汪建国的画里有太极和眼球,当代艺术是不是在故意“搞不懂”?
更新时间:2025-09-13 09:04 浏览量:1
友友们有没有过这种体验:去美术馆看展,眼睛盯着画,脑子却在狂喊“这画的是啥?我怕不是个艺术文盲吧”?
尤其是当代艺术,一会儿整个悬浮眼球,一会儿把太极硬塞到虹膜里,好像故意要和“看得懂”对着干。
最近看到汪建国的作品,还有他的经历,突然觉得这事儿特像咱们纠结“外卖吃健康沙拉还是快乐炸鸡”——
两边都有道理,又都能把人逼得犯选择困难症。
汪建国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正经从四川美院、南京艺术学院学出来的,还去威尼斯双年展亮过相。但你看他那幅画:眼球里装着太极和蓝天,水滴要往玉瓶里掉,这画面放咱普通人眼前,第一反应保准是“这是科幻片截图?”。
不是咱抬杠,当代艺术好像就爱干这事:
把熟悉的东西拆得七零八落,再拼出个陌生样。
就说汪建国画里的玉瓶,明明是咱传统文化里的老器物,非得和悬浮眼球、水滴凑一块;太极是老祖宗讲阴阳的符号,却被塞到眼球里——这不是故意让人懵圈吗?
生活已经够累了,看个画还要猜谜语,不少人肯定觉得:当代艺术就是小圈子自嗨,故意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显得自己多高深似的。
就像有人明明能好好说话,偏要拽一堆术语,本质是“怕普通人懂了,就显不出自己特别”。
但要是多瞅两眼,或者了解下汪建国的想法,可能又会觉得“哎,好像有点意思”。
他画里的玉瓶,是东方审美里“器以载道”的代表,安安静静的;眼球是“看世界”的工具,太极是阴阳平衡的哲思。
把它们揉在一起,其实是在问:咱们用眼睛看世界时,是只看到表面模样,还是能透过样子,摸到文化里阴阳流转的根?
这就像咱们刷短视频,有人只看个乐呵,有人却能从段子里看出社会变化。
当代艺术其实是把“文化思考”打包成了视觉谜语,它不是故意躲着你,是希望你往前凑两步,跟它“唠唠嗑”。
汪建国从四川到南京,学过传统美术也搞当代创作,他的作品其实是在试:能不能把咱们骨子里的文化基因,用现代人能懂的超现实方式讲出来?
就像把老茶泡进苏打水里,不是糟蹋,是想让年轻人也尝尝传统文化的味儿。
说白了,当代艺术和咱们的关系,就像邻居家那个不爱说话但爱捣鼓新玩意儿的大哥。
你觉得他“搞不懂”,是因为没主动问“你这玩意儿咋做的”;他搞那些“奇奇怪怪”的,也不是故意疏远,是不知道咋用大白话把想法说清楚。
汪建国的画,眼球也好,太极也罢,本质是拿咱们熟悉的文化符号当“暗号”,等着有人能接上。咱们觉得“看不懂”,也别慌,更别觉得是自己“艺术细胞不够”,大可以像逛菜市场一样,瞅着新鲜就多问一句“这是啥意思啊”。
艺术不是考试的标准答案,它就是个邻居大哥,等着你凑过去说:“哥,你这画的,有点意思啊,给我讲讲?”
这时候你会发现,海水里也能烧起火焰,“看不懂”的当代艺术,其实藏着咱们自己文化的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