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过瘾?持续至10月底!
更新时间:2025-09-13 15:15 浏览量:2
9月12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开幕。万里奔腾而来的母亲河,与亿万儿女共度难眠的绚烂之夜。
本届艺术季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作家协会联合指导,湖北省人民政府、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广播电视台承办。
紧扣“勇担支点建设使命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主题,本届艺术季以艺术为桥、科技为翼、文旅为魂,倾力打造“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的综合性文化交流平台,呈献文旅盛宴,讲述湖北故事,展示长江文明。
一
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去年幕起江城武汉的首届长江文化艺术季,依然在人们的记忆中奔涌不息。
首届艺术季于2024年9月14日在汉开幕,140余万市民游客和1.6亿网友共同体验了开幕式的精彩和震撼。此后两个月,以“点亮长江”起笔,以“唯见长江”回锋,音乐、美术、文学、影视、非遗、阅读……十大活动登台荆楚,赓续长江文脉,共创时代华章。
以文艺为纽带,长江沿线13省市团结协作,尽展长江文化之美、共谋长江文明之兴;3000余位文艺家倾情演绎,让观众领略长江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专家、学者和市民、游客、网友热议不断,为碧波巨轴挥墨增彩,共同擦亮了长江文化新名片。
首届艺术季搭建起长江流域文化交流平台,全方位、多维度呈现厚重多姿的长江文化,展现长江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方面体现了湖北担当、作出了湖北贡献。
又到金秋时节,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在武汉回归。开幕式以汉口江滩三阳广场为主会场,筑起一座“江岸——江面——天际”三位一体的文化空间。
这里有大河共唱,全球江河在音乐中《同舟》聚首,与长江交响文明之声;也有钟乐齐鸣,曾侯乙编钟复制件与武汉音乐学院开发的“数智编钟”双星共振,携手铺展《长江四季》。
这里有诗词同辉,从屈原的《楚辞·九章·涉江》到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情景舞蹈和楚歌楚韵激荡时空回响;也有名家对话,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中宣部文艺局原局长刘汉俊、《人民文学》副主编邓凯等知名文化学者妙语连珠,畅叙纵横。
这里有山水欢歌,长江流域的民歌小调串珠连盘,《龙船调》领衔的荆楚风情创演秀《激情“神武峡”》全新亮相,带着人们的耳朵飞越万里江山;还有烟花秀和无人机表演的光影交汇,科技与文化交融的立体舞台令人叹为观止。
大江两岸,人山人海,观众们随着这场“流动的盛宴”,漫溯千年文脉的深处,逐浪璀璨时代的潮头。在无数的惊叹和注目中,长江的绵长脉络、韵致风物、磅礴气势娓道来,而荆楚的浑厚底蕴、创新魅力和引领风范同样熠熠生辉。
而这只是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首韵先声。
二
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一如这气象万千的长河,本届艺术季也呈现出百舸争流的胜景。
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将于9月12日至10月30日在湖北举办。荆楚舞台上,除了对首届艺术季的8项主体活动予以保留和创新升级外,还应群众需求新增了4项主体活动。
继“点亮长江”艺术季开幕式之后,“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将集中展示万里长江的自然美、人文韵、变迁史;“影动长江”全国主题摄影展将定格长江文化的独特审美价值;“映像长江”电影周将开展公益展映和艺术交流;“聆听长江”音乐周将以一曲曲经典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荟萃梨园、佳作纷呈;“视听长江”网络传播周以短剧见长河,爆款不断;“书香长江”阅读周和“遇见长江”文学周,将把书香和诗意变成江上的风樯帆影、日月星辰;“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带来三大重磅展览,以“宝”鉴长江、以简“读”中国、以“楚”见东周;“对话长江”学术交流不仅有大河对话,更有智慧之声;最后依然是“唯见长江”艺术季闭幕式,在光影的魔术中告白长江,相约来年。
2024长江文化艺术季活动照片
秉持“传承、融合、创新、惠民”的理念,本届艺术季将“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张开怀抱,拥抱每一颗激赏文艺、热爱生活的心灵,打造真正的“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艺术季将免费开放,以文化人。百万观众已经领略了开幕式上大江大城的气魄,艺术季期间,更多人还将走进影院、剧场、音乐厅,登录线上,尽情享受免费的文化大餐。
艺术季将便捷预约,遍地开花。文博展、美术展、摄影展等活动,均可通过线上预约的方式前往观展,除武汉外,云梦、荆州等地也有“分会场”,“赶场模式”速速开启!
艺术季将着眼多元,惠民暖心。艺术季期间全省将推出300+部精彩剧目、近600场演出,以惠民票价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书香长江”阅读周将举办武汉书展暨第20届华中图书交易会,邀请陈晋、莫砺锋、徐贵祥、戴建业、马伯庸等知名学者和作家,举办文化沙龙、名家讲堂、新书发布、阅读分享等活动,同步开展惠民购书活动,发放数百万元折扣优惠券,惠及广大读者。
2024长江文化艺术季活动照片
延续首届艺术季的新锐姿态,本届艺术季融通古今、贯穿流域,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长江文明用艺术形式、科技手段、融合传播等方式重新演绎,创新升级,亮点纷呈:
艺术季期间,恰逢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在汉举办,长江文明传播展示与文旅产业整合升级“知音相遇”,释放“1+1>2”的叠加效应,两大节会联动赋能,规模声势更宏大。
艺术季开幕式上,埃及、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加拿大歌唱家联袂演绎中外经典民歌;“对话长江”学术交流活动也将汇集众多国际机构纵论大江大河文明,大河文明交流互鉴,开放姿态更鲜明。
艺术季期间,除了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之外,一系列围绕长江文明的高端对话、重磅调研成果以及名家大咖的座谈沙龙都将亮相,聚焦高端智库对话,研究内涵更深厚。
短剧、大V、达人、明星、盛典……线上线下的文艺热点,也将为艺术季增彩,线上线下多维互动,大众参与感更强。
以全国最顶流、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产品,全面展示长江文化独特价值,立体呈现长江流域“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本届艺术季将成为集中展示长江文明的重要窗口和带动旅发展的重要推手,系统推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加强长江文明溯源研究和传播展示。
三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荆楚与长江,相依相生,彼此辉映。
湖北作为长江径流最长省份,处长江之“腰”、居中部之中、得文化之厚,是楚文化的发祥之地,也是长江文明形成的关枢之地。灿烂悠久的荆楚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鲜明代表和重要底座。闪耀于荆楚的长江文化艺术季,正是湖北推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构筑长江文化“四个高地”的晶莹硕果。
聚力打造长江文化遗产保护高地,为艺术季聚合光耀古今的瑰宝。促进立法规划,构建保护机制,加强保护研究,推进活态传承,培育市场环境,荆楚文化脉动生机勃勃。
聚力打造长江文明溯源研究高地,为艺术季充实挥洒自如的底气。门类齐全、优势互补的研究体系,深化开展的发掘研究工作,总量位居前全国列的考古发现,高频开展的学术交流研讨,让湖北的长江文明溯源研究清泉长涌、活水长流。
聚力打造长江文化传承展示高地,为艺术季注入源源不断的灵感。擘画“一轴两廊三片四区”的长江文化空间保护格局,打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工程长江博物馆等重磅手笔,为长江文化的发展打开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聚力打造长江文化交流传播高地,为艺术季铺开世界瞩目的宏途。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中国文化旅游产业博览会、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世界武当太极大会、楚文化节等重大节会;“神武峡”“赤黄红”等精品文旅品牌和线路;“中国共产党故事”湖北专题对外宣介活动、“沿着长江读懂中国”湖北行、长江文明与世界大河文明对话论坛等系列宣传推广活动,擦亮了长江文化、荆楚文化核心标识,生动讲述长江大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故事,持续提升湖北的国际知名度和美誉度。
行荆楚,见长江,知中国。长江文化艺术季,是湖北支点建设的映照,更是神州阔步复兴的缩影。
这是湖北打造长江文化高地的自觉行动。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湖北联动长江流域优势文化力量,深入挖掘长江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出更多体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文艺精品,在坚持“两个结合”中持续擦亮长江文化品牌、打造长江文化高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现,更是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的使命践行。
这是湖北推进文旅融合,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有力举措。2025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收2587亿元,稳居中部第一;全省接待游客4.36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548.8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68%、16.02%。首届艺术季开幕式当天,武汉两江四岸酒店、餐饮、游船市场供不应求,游客指数增长300.4%。艺术季是推动文旅产业焕新升级的突破口,是检验和提升全省文旅水平的“试金石”。它所代表的文旅节会,将带动文创产品开发、夜间文旅消费、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持续为湖北加快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赋能添彩,也将推动文旅融合支撑湖北以昂扬的姿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是湖北树牢为民理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艺术季将始终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理念,尽可能地让人们更广泛、更充分、更深入地参与到艺术季的各项活动内容之中,让文化活动惠及更多群众,更好满足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长江文化艺术季,是荆楚写给长江的一封斑斓情书。湖北不仅守护着长江的过去,也在书写她的现在与未来。长江文化艺术季,是荆楚大地激活千年文明基因、链接全球大河文明、赋能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从长江文化的守护者到创新者,从长江文明的发声者到中华文明的传译者,湖北正以这场艺术季为支点,激扬长江文化的当代交响,让这条承载中华文明的母亲河,在新时代奔涌出更磅礴的文化力量。
来 源:唱辽阔
出品人:岑卓
总监制:何伟
总策划:臧志
监 制:吴博军
策 划:谢珍
统 筹:李昕
撰 稿:赵延琦
编 辑:肖凌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