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艺术与品德塑造的关系
更新时间:2025-09-13 15:45 浏览量:1
究竟什么是庸俗,什么是高雅?什么是阳春白雪,什么是下里巴人?好多来自民间的旋律和歌曲,称为民歌,因活泼清新,乐观向上,区别于通俗歌曲,这毫无疑问是属于高雅艺术。通俗歌曲中也有一部分作品志存高远,是用流行音乐的元素抒发壮志豪情,这也不应该列入庸俗。
我个人认为,刺激人的感官,撩拨人的情感,却不能上升到理想信念的艺术,就是庸俗的艺术,不论是什么表现方式什么流派,不论创作主体和受众是谁,都是拿不上台面的庸俗之作。能从情感切入,上升到理想信念的精神层面的作品,就属于高雅艺术。
我们说糖是甜的,那是因为吃过糖,形成了对甜的感觉和认识,再遇到这种味道,就知道是甜,在水果、糕点、饮料中,只要出现这种味道,我们就称之为甜。
如果一个人从来就没有被崇高的精神感动过,从来就没有享受过精神上的洗礼,他就不相信人世间存在崇高,甚至以为那都是假大空,都是骗人的。面对这样的人,对他讲理想和信仰,一定是说不通的。就像对一个从来没吃过糖的人讲糖是什么味道一样。不过,人一但吃过了糖,知道甜味的美妙,那一定是会上瘾的。对于崇高也是一样的,人一旦被崇高感动过,懂得那种感受,就很难再沉沦于低级庸俗。就像见过光明的人很难忍受黑暗。
作为文化艺术,是寓教于乐,可以将崇高的精神融入可感可知的艺术活动之中,通过感官而形成感觉,从感染情绪上升到精神和信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完成精神的塑造。能实现这个功能的作品就是高雅的。
时下正流行一个词汇“情绪价值”,如果只停留于情绪的开解与安抚,不能上升到理想信念的精神层面,显然就属于庸俗的范围。
过去常讲的是“思想价值”,情绪价值是最近才出现的新名词。情绪真的有价值吗?那要看这情绪是什么情绪,若是在崇高的精神感染下形成斗志昂扬的情绪,能焕发出生机和力量,这情绪便是有价值的。如果只是一种暂时的安抚,并无思想的启发,那就意义不大。就像孩子哭了,给块糖就不哭了,只是缓解了一时的紧张,过一会儿又哭了,再给一块糖。这叫什么呢?精神上没有什么成长,倒可能对糖产生了依赖,又因为吃糖过多坏了牙齿,虚胖了身体,长成了“巨婴”。
面对哭泣的孩子,可不可以不用糖来哄,可不可以去倾听和思考孩子哭泣的原因。也许孩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亲密与交流,想获得更丰富的感知。结果你用一块糖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了舌头的感觉上,久而久之,这孩子的精神成长就滞后了。用一块糖来哄孩子当然是容易的,却会助长头脑的简单和心智的愚蠢。孩子会形成“哭就能吃到糖”的思想。
感觉和情感是容易渲染的,是人人都可共情的,是较低级心理活动,对人的认知水平要求很低,只要具备人的本能和基本感觉,就能够理解并共情。所以,庸俗的东西容易流行起来,而高雅的艺术需要具备较高的认知水平或文化修养才能理解,才能上升到理想信念。于是就有了“曲高和寡”的说法。
雅俗共赏是个很好的思路,就是要照顾到人的认知过程,把高雅的理想信念融入感性的形象中去,先以情感链接拉近距离,为理想信念的传播打好基础。艺术性就体现在雅与俗的融合达到天衣无缝。
随着我国人民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的提高,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也会越来越多。
我国已经实现了扫除文盲,都学会了识文断字,阅读,书写,网上发帖子不成问题。不过,刚刚学会识字还远远不够,只是小学三年级的水平,进级到小学高年级,就要学会概括文章的思想和要义了,小学课堂上叫“段落大意”,到中学阶段叫“阅读理解”。
品读文章要比品尝糖果复杂得多,还会受到的各种干扰。能入教科书的都是圣哲名篇,但孩子的家长可能在日常讲些庸俗的话,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这些庸俗的话更容易触动本能的感觉,形成低层次的认知,更容易被接受。一旦形成了先入为主的认识,就可能会排斥“圣贤书”,将圣哲之言列入“唱高调”,“不现实”。于是就会固执地“咬屎撅子硬犟,给油条都不换”,与人类文明的辉煌成果绝缘了。
如果认为人多势众就可以掌握真理,那些大字不识的人聚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就行了,不需要天才的思想家,大家都不需要学习进步。
工农群众真的要有判断的能力,要当家作主,就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至少要把鲁迅的《文学与出汗》读懂读透,把毛泽东的《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理解得深入骨髓。再高点的要求就是把陆机的《文赋》多读几遍,知道什么叫“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能看懂文章的行文处于什么思维水平。阅读马列著作的要求就太高了,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总应该读一读吧?若是连这些经典文章最基本的阅读和理解都没有做到,还标榜人民的喜好就是文艺的主导方向,这就是连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水平都没搞清楚。术业有专攻,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有觉悟的人民应该是虚心好学吧?
以人民自居不学无术的人,有没有读过这么句话:“只有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会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如果连这句话都没听过,也不知道是谁讲的,不应该去学习吗?
有句老话“鸭子过河随大流”。以为人多就正确,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那就不是人的思维方式,而是鸭子的思维水平,连叫声都是单调而统一的。
不学无术,只想随大流的人,有能力当家作主吗?
有人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群众在整体上人数众多,看到的更全面,但是单个群众看到的可能是片面的,不进行汇总分析和艺术概括的话就很难形成全面的认识,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谁来完成这个汇总和艺术概括呢?应该是能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的人,就像能写出《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那个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