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诗画《融聚千年》:多元民族艺术共绘中华文脉
更新时间:2025-09-13 20:40 浏览量:1
跨越上下数千年时空,游走祖国四方疆域,9月12日至13日,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打造的大型原创民族音诗画《融聚千年》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一幅融合多元民族文化艺术的画卷在舞台上徐徐展开,彰显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
演出开场,多媒体视效打出满墙书架,一位当代青年徜徉书海,感叹中华文明绵延至今未曾中断。在他的带领下,《融聚千年》拉开帷幕,音乐短剧、情景器乐演奏、新创器乐秀、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表演连缀而出。
中华千年文脉浩如烟海,《融聚千年》没有选择具体的事件在舞台上进行呈现,而是凝练历史长河和传说掌故中的文化符号,以“玉”为象征,编排一段唯美的舞蹈;或对月抒怀,用现代音乐演唱古今诗词集句,唱出今人得见古时月的感慨;或用身体语言模拟“万里驼铃万里波”,在丝路音符中舞出浩瀚气势。观众在演员的带领下穿越古今,横跨万里疆域,行走于当代社会。
可能很多观众都知道,出土于河南的中国贾湖骨笛在八千多年前就吹响了文明的先声,但大家可能不了解,藏族和塔吉克族的鹰骨笛同样吹奏出远古的音乐。当这些乐器都出现在舞台上,融合的旋律交织出苍茫的境界,营造的时空感仿佛将观众带回天地初开的时代,体会音乐的古今共鸣。
这些视角恰恰体现了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独特性,也让《融聚千年》彰显出多元融合的独特审美品位。千百年来,我国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呈现出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中央民族歌舞团更是有很多宝藏乐器、宝藏舞蹈乃至宝藏演员,每每呈现都让观众眼前一亮。此前每逢该团的开放日,中央民族歌舞团拿出的每件民族乐器都让观众惊喜万分、驻足研究,各具特色的民族舞蹈也让人流连忘返。《融聚千年》则让这些难得一见的民族元素集中呈现在一部作品中,让观众一次看过瘾。
这部作品中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节目,无不体现了这一特点。当上元灯火点亮长安之夜,融合乐舞《盛世华彩》铺展出一派大唐气象。节目中,中原文化与西域乐舞交织,舞者在多媒体视效营造的长安城中起舞,呈现出绚烂的色彩,也寓意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气象。而在情景器乐合奏《川流云响》中,满台的绿色山水布景仿佛将观众带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聚居区,苗、侗、彝、壮等民族吹奏的木叶,壮族的马骨胡奏出林中鸟鸣的声响,云南少数民族使用的弹拨乐器玎琴和簧管乐器芦笙交织,犹如人声的动情私语,美得令人心醉。
值得一提的是,《融聚千年》还选取了多位少数民族诗人创作的汉语诗词曲,配合着舞蹈与音乐,在舞台上诗意呈现。如果不是专业研究者,可能很多普通观众不会涉猎少数民族诗人的创作。“山川虽异所,草木尚同春”,地理的差异无法阻隔文化的认同,少数民族诗人诗以咏志,歌以咏怀,《融聚千年》把他们或质朴或深邃的作品摊开在大众视野,让观众更为立体地感受到古人的情思。
《融聚千年》以当代青年的视角展开,为整部作品构建了完整的戏剧逻辑。有几个章节中,当代青年引出篇章人物并与他们有情节上的交流互动,给观众营造出穿越古今的沉浸感,或许,这种戏剧感可以在全篇范围内加强,也可以给当代青年一些认知与情感上的渐进发展,塑造一个成长型的人物,会起到更好的沉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