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后厨秀”: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扇耳光艺术展
更新时间:2025-09-14 07:00 浏览量:1
近日,餐饮界上演了一出好戏,不亚于一场行为艺术——西贝,一家曾以“手工、地道、西北民间菜”自居的餐厅,被罗永浩一句“全是预制菜”,轻轻一推,竟摇摇晃晃站上了舆论的审判台。
按理说,被质疑了,解释便是。可西贝偏不,它选择了一条更为“壮烈”的路:开直播,晒后厨,搞一场“透明化”大秀。
好家伙,这一晒,不得了。观众还没看清灶台,先看见了电磁炉;还没闻到锅气,先看见了冷链箱;还没听见“滋啦”爆炒,先听见了微波炉“叮”的一声——上菜了。
这哪是餐厅后厨?分明是中央厨房的末端加热站。说是“现做”,不如说是“现热”。说是“匠心手作”,不如说是“扫码复热”。
可西贝董事长贾国龙先生却一脸坦然:“我们不是预制菜,是中央厨房配送。”
妙啊!这逻辑,堪比把方便面叫“即食面制品”,把罐头鱼说成“液态养殖成果”。
你问我是不是预制菜?我反问你:法律有明确定义吗? 没有?那我就是“标准化供应链产物”——听上去是不是高级多了?
更妙的是那句“净利不超过5%”。
我一听,差点把刚喝的水喷出来。
25块钱一个肉夹馍,20块钱一个馒头,一份莜面鱼鱼比北上广的早高峰地铁还贵,结果你说利润薄如蝉翼?
那请问,你们家的成本是用爱发电,人工是志愿者义务劳动,房租是房东倒贴钱请你们开店?
要知道,餐饮业不是做慈善。
你西贝开在国贸、SKP、万象城,选址比爱马仕还讲究,装修比美术馆还讲究,菜单比哲学论文还讲究——结果利润比煎饼摊还低?
那别的餐厅干脆集体关门,改行卖预制菜算了,还能省点电费。
最讽刺的是那场“后厨直播”。
你说你要自证清白,好,理解。
可你直播前也不彩排一下?不培训员工统一话术?
镜头一推,员工脱口而出:“我们这儿没灶,都是电磁炉加热。”
好家伙,这不是自证清白,这是自曝其短;不是澄清谣言,是给谣言递话筒。
你开的是“西北民间菜”,不是“写字楼速食档口”。
中餐的魂是什么?锅气。
猛火、热油、铁锅、颠勺,食材在高温中瞬间锁鲜,香气炸裂而出——这才叫炒菜。
你现在告诉我,这一切,靠一个电磁炉,三分钟加热,就能还原?
那请问,米其林评委是不是也该给微波炉颁个“最佳烹饪器具奖”?
还记得当年那个沙漏吗?“沙漏漏完不上菜,免单!”
那时候大家觉得西贝效率高、服务好。
如今再看,恍然大悟——上得快,不是因为手艺快,是因为根本不用炒,只需热。
曾经让你赢得掌声的“快”,如今成了打你脸的巴掌。
更可笑的是,你还敢说“菜量不小”。
罗永浩五个人点了13道菜,几乎全吃完——你管这叫“正常食量”?
那请问,是老罗他们饭量惊人,还是你家的“一份菜”其实是“一口菜”?
人均两道菜才能吃饱,这不是餐厅,是“按口收费”的精准计量单位。
最后,你说财报真实,审计靠谱。
我只能呵呵。
恒大那么大的块头,财报做得比小说还精彩,审计签字比圣旨还庄严,结果呢?
一倒,全是泡沫。
现在你跟我说“我们不一样,我们很干净”?
消费者心里早有一杆秤:不是不信你,是不敢再信。
这场风波,表面是罗永浩打脸西贝,实则是西贝自己,一巴掌一巴掌,扇在了自己脸上。
而且扇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还开了直播,全球围观。
打人不打脸,打脸不打肿,打肿不打穿。
可西贝倒好,不仅让人打了脸,还主动把脸凑过去,说:“再来一下,这次直播信号更强。”
你说你图啥?
图一个“透明”?
可真正的透明,是承认工业化、预制化的大趋势,坦然告诉消费者:“我们追求效率与安全,牺牲了一部分锅气,但品质可控。”
而不是一边用预制菜,一边吹“手工现做”;一边电磁炉加热,一边讲“猛火匠心”。
如今,信任一旦碎了,就像那沙漏里的沙,漏下去,就再也收不回来了。
西贝这场“后厨秀”,秀的不是底气,是心虚;
不是清白,是遮羞布下的狼狈。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在真相面前,最怕的不是被揭穿,而是——你还在认真地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