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江河东流去,诗画入梦来
更新时间:2025-09-13 08:05 浏览量:2
9月12日晚,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正式开幕。这场以“勇担支点建设使命 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为主题的盛会,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次以文化赋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从编钟交响与裸眼3D的古今对话,到“五个中心”建设与文旅融合的深度联动,武汉正以文化为支点,撬动区域发展新动能,书写新时代长江文明的壮丽篇章。
文化为桥:构建支点建设的“四梁八柱”
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经济版图的“金腰带”,武汉肩负着“中部之中”的战略使命。长江文化艺术季紧扣“支点建设”核心,通过文化创新夯实发展根基。
资源整合形成区域协同效应。从“新象长江”主题美术作品展中长江流域自然人文的全景呈现,到“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对东周时期考古成果的系统梳理,文化资源的深度整合打破行政壁垒,推动形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区域共识,通过文化纽带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创新要素串联成链,形成“以文促产、以产兴城”的良性循环。
科技赋能激活产业新动能。“数智编钟”实现传统礼乐与现代数字技术的跨时空对话,“灵动长江”舞台艺术精品展中17部剧目采用的全息投影、AI编曲等技术,将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至新高度。这种“艺术为桥、科技为翼”的创新模式,与武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目标高度契合,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正成为支点建设的“加速器”。
文旅融合培育经济增长极。艺术季推出的“遇见长江”文学周、“书香长江”阅读周等活动,与黄鹤楼、东湖等文旅IP形成联动效应。通过“党建+文旅”模式,将党员先锋岗嵌入景区服务、活动保障等环节,推动文旅消费“流量”转化为“留量”,文化“软实力”正加速转化为经济“硬支撑”。
艺术为媒:塑造现代化城市的“精神图腾”
城市形象的塑造,既要“面子”光鲜,更要“里子”厚重。艺术季以艺术为媒,重塑武汉的国际形象。
科技与艺术的沉浸式表达。8艘烟花船与4000架无人机在长江江面编织出“雪域牦牛”“湿地麋鹿”等生态图景,裸眼3D技术让《楚辞·九章》中的浪漫想象具象化。这种“天地为景、江水为韵”的展演方式,不仅刷新了观众的感官体验,更向世界展示了武汉作为“设计之都”的创新活力。
国际对话与本土表达的双向奔赴。外国艺术家共同演绎《世界大河名曲联唱》,“对话长江”学术交流活动吸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机构参与,这种“大河文明对话”的开放姿态,与武汉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定位相得益彰。荆楚风情创演秀《激情“神武峡”》将《龙船调》与街舞、说唱融合,让传统文化在青春表达中焕发新生,成为Z世代追捧的“文化顶流”。
文化惠民与城市温度的同频共振。开幕式免费开放、公益电影展映覆盖全省103个县(市、区),“书香长江”阅读周发放数百万元购书优惠券。这种“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的理念 ,与武汉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形成呼应,文化获得感成为城市形象的最美注脚。
传承为魂:筑牢文化自信的“精神根脉”
长江文化的千年传承,始终在影响、熏陶着荆楚这片土地。长江文化艺术季在“守正”中“创新”,让古老文化与Z世代审美、国际表达同频共振,实现传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
考古实证与学术研究的深度互鉴。“璀璨长江”文博系列展通过简牍、青铜器等文物,系统展示长江文明起源与发展脉络,而“对话长江”高端智库论坛发布的《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指数》,则为文化传承提供理论支撑。这种“文物说话、历史发声”的方式,与武汉推动“长江文明重要发源地”实证研究形成闭环,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物证。
非遗活化与现代生活的无缝衔接。曾侯乙编钟复制品与西方交响乐队合奏《长江四季》,荆州楚绣传承人李辰婷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饰设计,这种“非遗+”模式让古老技艺走进日常生活。汉绣、缠花等元素成为国际时装周的常客,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展品”,而是激活产业经济、带动振兴的“源头活水”。
红色基因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映像长江”电影周展映《洪湖赤卫队》等红色经典,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推出“红色传承筑根基”党建活动,这种“文化+党建”的创新实践,与武汉打造“英雄城市”文化标识高度契合。正如汉阳区开展“英雄城市、先锋有我”系列行动,党员干部在一线亮身份、当先锋,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国的感怀、对生命的追问、对美好的感知等等都浓缩于这不舍昼夜、奔涌向前的大江之上。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不仅为武汉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按下加速键,更向世界昭示,当文化成为发展的支点,当传统与现代共鸣,当保护与创新共生,长江经济带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航道上破浪前行,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文明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