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剑桥艺术史》79 :文艺复兴肖像画如何从捐助人变画中人?

更新时间:2025-09-14 16:41  浏览量:1

1、此时人成为艺术与文化的中心:绘画反映其世界、建筑为其设计、文学颂扬其成就,对自然的认知深化、对人间事的兴趣增长,以及“修心健身以奋发向上”的观念,共同强化了个人主义意识。这一转变直接体现在肖像画中——此前捐助人如马萨乔《三位一体》中那样,仅谦恭跪在圣迹之外;而现在艺术保护人不再“靠边站”,开始坚定地占据画面核心位置,从“宗教叙事的配角”逐渐向“画面的主角”过渡,为肖像画的变革埋下伏笔。

图3-25 扬·凡·爱克作《圣母与掌玺官罗兰》,1435年,木板画,66×62厘米,巴黎卢浮宫。

2、在扬·凡·爱克笔下的《圣母与掌玺官罗兰》中,罗兰掌玺官虽仍以跪姿出现,却“占据关键位置”,几乎与圣母面对面。他强悍的脸容、尖利的目光及鼻眼中倔强的线条,生动刻画出顽强个性,看上去更像“盯着圣母”而非“景仰圣母”。对比之下,圣母虽贤淑优雅,却仍带着哥特式绘画的刻板感;而罗兰掌玺官已完全走进文艺复兴的现实世界,不再是单纯的“捐助人”,而是真正掌控画面意义的“主人翁”,成为肖像画主角转变的典型例证。

图3-38 莱奥纳多·达·芬奇作《维特鲁威式人体》,钢笔画,威尼斯科学院。

3、15世纪20年代起,佛兰德斯肖像画进入繁荣期,形成两种鲜明风格:一是扬·凡·爱克代表的“早期现实主义”,如《红头巾的人》《凡·代·帕莱牧师的圣母》,虽受中世纪风气影响背景朴实,却注重真实细节刻画;二是罗吉尔·凡·代·魏登、佩特鲁斯·克里斯图斯代表的“古典式理想化”,如凡·代·魏登《贵妇像》,这里的“古典”非指古代范例,而是以横平竖直的规范格局,营造平衡稳重的视觉效果,在现实主义基础上增添了理想化气质。

4、凡·代·魏登《贵妇像》这幅作品以“完美的几何对应物”表现人物造型:贵妇身上平直的红色胸衣,头巾和无袖衣上呈三角形、锥形的皱褶,都以几何精确性衬托着头与脸这颗“灵巧的椭圆形”。画面立体感极强,仿佛能触摸到衣物质感;五官端正且围绕画面中心排布,赋予画像一种此前只有古希腊艺术才有的“稳重与永恒感”。这种处理既让人物更突出、更具抽象气质,又未损害现实主义内核,完美融合了理想化与真实感。

图3-39 罗吉尔·凡·代·魏登作《贵妇像》,约1430年,木板画,36.2×27.6厘米,伦敦国家美术馆。

5、佛兰德斯肖像画在欧洲艺术史上首次将“人的美、精神与肉体特质”作为表现中心——此前绘画多以宗教题材为主,人只是宗教叙事的附属;而佛兰德斯肖像画彻底扭转这一局面,将目光聚焦于个体本身,无论是凡·爱克笔下的真实个性,还是凡·代·魏登笔下的理想化形象,都以“人”为核心展开创作。这一突破不仅奠定了文艺复兴肖像画的基调,更开启了西方艺术“关注个体”的传统,为后续肖像艺术发展提供了方向。

图3-40 西塞罗半身像,约公元前50年,罗马卡皮托利尼博物馆。

6、15世纪意大利肖像画如潮水般涌现,类似古希腊罗马时期,既有对人物的理想化处理,也真实反映其瑕疵——新型的文艺复兴人虽幼稚有时粗鲁,却渴望在历史中占据光荣地位。这种需求与韦斯帕西亚诺·达·比斯蒂奇的《名人传记》相呼应:该书植根古典文学传统,记叙伟人、君子等形象,虽可能美化日常真实,却以人物原型为蓝本。正如凡·代·魏登《贵妇像》的完美椭圆形或许不完全贴合真实骨骼,但源于人物原型的特质激发了艺术家灵感,肖像画与传记共同塑造了文艺复兴“名人”形象。

图3-41 根特的朱斯图斯作《费德里科·达·蒙泰费尔特罗和他的儿子》,约1477年,木板画,134×77厘米,乌尔宾诺公爵府。

7、1423年曼图亚贡扎加家族创建的“欢乐宫”学校,由著名学者维托里诺·达·费尔特雷主持,仿古希腊建制,文化与体育课各占一半,且男女混合、向贫困者免费开放。意大利各邦(如乌尔宾诺蒙泰费尔特罗、米兰斯福扎)的未来统治者多在此就读,学校培育出他们“热爱理想、老成世故、精英主义”的品质——这些品质源于身心严格训练,正是文艺复兴肖像画中“理想人物”的核心特质。当这些人掌权后,人文主义渗透社会,为肖像画提供了兼具人文精神与精英气质的创作对象,进一步推动肖像画从“捐助人”向“理想画中人”的转变。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