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驻村日记——艺术赋能乡土 初心照亮乡村
更新时间:2025-09-14 19:56 浏览量:1
2024年1月,我告别讲台,走向草原深处,担任合作市卡加曼乡海克尔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队长。从高校教师到驻村干部,我带着艺术家的审美与学者的严谨,更怀着一颗共产党员的赤子之心,决心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一段有温度、有创意的帮扶故事。
从“画布”走向“田野”,身份虽变而初心未改。艺术专业的背景,让我对文化多一份敏感,对创造多一份热忱。初到海克尔,我迅速进入角色,用脚步丈量民情,以真心换取信任。短短几个月,全村111户家庭我走了个遍,谁家有几头牛、谁家有病人、谁家孩子在外上学,一一记挂在心。“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我带领工作队常态化走访,紧盯“急难愁盼”,尽力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从协调救助资金到改善居住环境,从慰问困难家庭到调解邻里纠纷,我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驻村干部”这四个字的千钧重量。
以“文创”激活乡村,促艺术产业美美与共。作为美术专业出身,我深知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产业是乡村的根基。在走访中,我察觉到海克尔村深厚的藏族文化底蕴和生态潜力,于是牵头推动“卡加曼文创基地”建设。我们深入挖掘唐卡、刺绣、藏香等非遗资源,邀请传承人教学,组织村民技能培训,尤其帮助残疾人家庭实现居家灵活就业。藏香工坊、编织合作社等相继成立,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走向市场。以海卡拉村为中心,基地逐步构建起“四好手工文创”品牌体系,并借助高校、电商和展会推广产品,打通产销链条,探索“文化+产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以“党建”引领征程,强组织聚民心促发展。作为第一书记,我始终把建强村党组织放在首位,推动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党委与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提升组织战斗力;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开展“岗位大练兵”7场,增强党员凝聚力;推行网格化治理,配强网格长、联户长,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我更注重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通过设立“积分超市”、举办技能比赛、组织广场舞等活动,让村民从“看客”变成“主角”,从“等靠要”转为“主动干”。贫困户张三关在我鼓励下,主动打零工攒钱、计划翻修房屋,重拾生活信心。
以“真情”助力帮扶,暖人心聚合力树标杆。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积极协同村“两委”对接派出单位与社会资源,开展多元帮扶:学院领导入户慰问,发放爱心包、取暖煤;为困难家庭申请临时救助、公益性岗位;协助村民周文成纳入监测户,帮其儿媳争取就业机会……一桩桩、一件件,看似琐碎,却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最真实的来源。我的努力赢得了多方认可,村民更是把我当作“自家人”。一位老乡拉着我说:“陈书记来了,村里不光变美了,更重要的是心里有盼头了。”
如今的海克尔村,正朝着“艺术乡村”和“文创高地”的目标稳步前行。我和驻村工作队将继续推进多项举措:注册商标保护品牌,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并积极引进研学旅游项目,丰富乡村业态。同时,我们格外注重推动村民共同参与决策与治理,激发内生动力,让文创基地不仅是一个短期项目,更逐步成长为可持续、可复制的乡村振兴范式。乡村振兴非一日之功,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我们始终相信,只要坚持以文化赋能传承根脉、以产业带动促进增收、以群众参与凝聚合力,这片土地就一定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合作市卡加曼乡海克尔村驻村第一书记 陈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