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纹身展现场:一女子骑坐评委身上,主办方甩锅“才艺表演”,是艺术还是低俗?
更新时间:2025-09-14 17:36 浏览量:1
合肥纹身展现场:一女子骑坐评委身上,主办方甩锅“才艺表演”,是艺术还是低俗?
最近,安徽合肥的一场纹身展,彻底火出了圈,但不是因为精湛的技艺,而是一段让人瞠目结舌的视频。
视频里,舞台上一名穿着黑色透明纱衣的女子,径直走向评委席。
在众目睽睽之下,她坐上了一名男评委的身上,做出了一系列“不雅”动作。
现场主持人一声惊呼,台下观众瞬间沸腾,尖叫和起哄声混成一片。
这段视频像是长了翅膀,迅速在网上疯传,把这场名为“安徽霸都国际纹身展”的活动推上了风口浪尖。
很多人觉得,这种行为实在太低俗了,简直是在给纹身行业抹黑。
这究竟是前卫的“才艺表演”,还是一场毫无底线的低俗闹剧?
一场“没想到”的才艺秀,谁来买单?
事情闹大后,主办方之一的“雕胡子”徐先生站了出来。
他告诉记者,这场展会是正规的,办之前就在公安机关报备过。
对于网上的视频,他觉得那是掐头去尾,断章取义。
徐先生解释说,这是展会的一个环节,台上的都是“女生组”的选手,都是有纹身的女孩,自愿报名上台的。
“当时主持人问你们有没有什么才艺,那个女生就走向评委并且做出那样的动作,我们主办方、主持人还有评委都是没有想到。”
这句“没想到”,说得轻飘飘,却把责任甩得一干二净。
主办方说他们事后报了警,警方也传唤了当事女生和评委,要求女生向主办方道歉。
听起来,主办方把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仿佛他们才是受害者。
可是一个公开的商业展会,舞台上发生的事情,一句“没想到”就能撇清关系吗?活动的流程谁定的?舞台的底线谁来守?当众做出如此出格的举动,这真的是“才艺”可以包装的吗?
是个性解放,还是哗众取宠?
这事儿让人想起了前些年,某些漫展上也出现过类似的争议。
有穿着JK制服的女孩,为了博眼球,在公众场合摆出带有强烈性暗示的姿势,引来一片骂声。
同样是年轻的女性,同样是在一个人群聚集的亚文化展会上,同样因为“出格”的举动引发了全网的讨论。
两者看似不同,内核却惊人地相似:把公共空间当成了私人秀场,把“个性”和“出格”划上了等号,挑战着大众的审美和道德底线。
孔子在《论语》里早就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这句话在今天并不过时。
它说的“礼”,不是繁文缛节,而是一种社会秩序和行为规范,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底线。
在一个公开的展会上,无论想表达什么样的“艺术”或“才艺”,都不能逾越这个“礼”的边界。
一旦越界,所谓的个性就变成了冒犯,艺术就可能沦为低俗。
这种把出格当有趣的所谓“才艺”,实际上是对“礼”的践踏。它看似解放了天性,实则暴露了精神的贫瘠和对规则的漠视。
艺术与色情的边界,到底在哪里?
当然,一谈到这类话题,总会有人搬出“艺术”的大旗。
他们会说,这是行为艺术,你们看不懂是你们保守。
艺术和色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
艺术评论家会告诉你,情色艺术可能是以性为媒介来表达美学或哲学概念,其目的通常是积极的。
它的核心是“美”,是引发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思考。
而色情的目的则非常直接,就是为了刺激感官,引发原始的生理冲动。
英国艺术评论家科林伍德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提到一个观点,艺术家的创作是在思想的控制下进行的想象活动。
换句话说,真正的艺术创作背后有深思熟虑的构思和精神内核。
反观合肥纹身展这一幕,那位女生的动作,除了引发台下观众的起哄和网络上的流量狂欢,我们能看到什么艺术美感和思想深度吗?
恐怕很难。
当一个行为只能带来感官刺激和流量争议,却无法提供任何美的享受或思想的启迪时,它离艺术的距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远得多。
《韩非子》里讲“法”与“术”,强调规则的重要性。
对于一场大型公共活动的主办方而言,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参与者的自觉。
当道德和自觉变得模糊时,清晰的规则和底线才是保障活动不出格的最后一道防线。
一句轻飘飘的“没想到”,暴露的恰恰是规则意识的缺失。
这场闹剧,最终以警方介入调查收场。
它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几段疯传的视频和一地鸡毛的争议。
那个跨坐在评委身上的动作,究竟是谁的失控?是表演者的无底线,是主办方的监管失职,还是起哄观众的纵容?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