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坤水•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
更新时间:2025-09-15 08:19 浏览量:1
序言
艺术,自古以来便是人类情感与思想的载体,它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穿越历史的长河,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文化的演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艺术家们始终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他们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感知和无畏的勇气,不断突破艺术的边界,试图在时代的浪潮中掀起一场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
“破界”一词,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艺术家们在艺术创作道路上的不懈追求。他们打破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跨越东方与西方的文化隔阂,融合不同艺术形式与媒介的壁垒,以全新的理念和手法,重新诠释艺术的内涵与外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挑战了既有的艺术规则,更引发了观众对于艺术本质、社会现实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思考。
然而,这场艺术革命并非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持续演进、不断深化的过程,充满了未完成的探索与未知的可能性。艺术家们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保持着对未知的好奇与敬畏,他们深知艺术的边界是无法穷尽的,每一次的突破都只是新的起点。正是这种未完成的状态,赋予了艺术永恒的魅力与活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前赴后继,投身于这场伟大的艺术革命之中。
此次“破界——中国艺术家未完成的艺术革命线上特别展”,旨在通过线上展览的形式,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中国艺术家们的创新精神与独特魅力。在这里,你将看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艺术家们的作品,它们或以传统技法为基础,融入现代元素;或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展现传统意蕴;或以跨学科的方式,探索艺术与科技、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融合。这些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艺术的夜空,也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艺术的热爱与思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艺术的力量与魅力。同时,也期待更多的艺术家能够加入到这场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才华,为中国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共同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艺术华章。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场“破界”的艺术之旅,在未完成的艺术革命中,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
北京墨真书画院编辑
高坤水题《破界》
高坤水 1960年生于广东惠来,师从著名书画家鲁慕迅、祝焘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专题画展并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和出版画集。现为深圳市谷风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研修班导师、罗湖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花鸟画会常务副会长、深圳大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1999年中国美协“全国书画家诗人作品大奖赛”优秀奖;1999年中国美协“纪念孔子诞辰2500周年书画大展”优秀奖;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心奖”二等奖;2005年获中国美协“第11届中国艺术博览会”金奖;2006年6月获中国美协“黄河壶口赞”提名展优秀奖;2006年12月获第十三届当代中国画花鸟画邀请展“铜奖”;2009年获“共和国1949-2009文化艺术最高荣誉奖”金奖;2009年获“世界文化艺术最高美学成就奖”金奖。
大道至简,大雅亦俗
——高坤水的“艺术破界”三部曲
一、破观念之囿:从“题材崇拜”走向“家常说语”
面对当下画坛一味“求奇尚怪”的风气,高坤水秉持“真佛只说家常话”的创作理念。他拒斥对珍禽异兽的刻意追逐,转而聚焦于邻家麻雀、篱畔鸡雏、溪间水牛这些寻常生灵;他的题跋不尚艰深,常以自撰田园小诗点睛,如《题咏牛图》中:“躬耕垄亩间,蹄奋未停闲。
何曾求草美,俯首奉人间。”其笔下的花鸟虫鱼,“不争艳、不宠贵”,却在朴素中蕴藉温暖而铿锵的能量,从而实现审美方式从“猎奇”到“共情”的深刻转向。
二、破功能之限:从“展厅”迈向“厅堂”
缘于“雅俗共赏”的美学底色,高坤水多次受邀为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等国家礼仪空间创作巨幅陈列画,将一度被视为“小众”的中国画带入宏大的公共场域。
作品《正色迎春》入选“庆祝深圳建市40周年深圳市美术作品进京展”,于中国美术馆隆重展出,标志着他的“家常美学”亦能承纳大国气象,实现从“个人小情趣”至“时代大叙事”的功能跨越。
三、破身份之界:从“画家”延展至“导师”
作为深圳大学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画研修班导师,高坤水将“破界”思维融入艺术教育:创办深圳市谷风画院,推动书画艺术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将公益培训送入社区,切实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让传统艺术在寻常百姓家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结语
高坤水以四十年的从艺之路阐明:破界,并非断裂传统,而是让古老“大道”在当代焕发新光。当泼彩的偶然性、没骨的写意性、金碧的辉煌感与家常的温情在同一画面中交汇融合,中国画便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的可能。他的艺术,是归于寻常却不寻常的生命诗学。
北京墨真书画院于2013年在北京成立,2020年在天津成立分院,是一家专注于学术研究,组织开展大型书画展览、全国采风、公益事业以及国际交流活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