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开幕五周年:“光明之眼”如何重塑深圳文化生态
更新时间:2025-09-15 08:38 浏览量:1
“文化是内心的力量,是精神上的追寻。”深圳华侨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倩的话语,或许正是对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五年历程的最佳注脚。
9月14日,光明文化艺术中心2025周年艺术季暨开幕五周年发布会在演艺中心·音乐厅举行。回望2020年,一座兼具现代美学与人文温度的建筑在深圳光明中心区正式启幕,四馆合一,总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五年来,这座被亲切称为“光明之眼”的白色建筑群,已成为深圳北部不可或缺的文化地标、艺术殿堂。
01 城市文化新格局:从地理边缘到文化前沿
五年前,光明区作为科学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文化设施相对匮乏的挑战。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深圳文化格局“南热北冷”的局面。
数据显示,五年来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共举办了416场高品质演出、61场艺术展览和400余场公益文化活动,吸引了近300万观众前来参观体验。这些数字背后,是深圳市民对高质量文化生活的渴望与满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首演在光明"单元作为中心三大品牌演出单元之一,已成为深圳演艺市场的重要风向标。五年来,这个单元推出了众多重磅首演作品:百老汇原版音乐剧《芝加哥》、中文原创音乐剧《人间失格》在这里完成华南首演,“星夜Ⅱ阿格里奇X莫罗X沙汉姆室内乐音乐会”带来世界级演奏家的精彩演绎,中央芭蕾舞团舞剧《红楼梦》、胡沈员舞剧作品《敦煌归来》从这里开启全国巡演。还有杨丽萍作品《孔雀》、郎昆导演《金陵十三钗》、民族舞剧《花木兰》《赵氏孤儿》等优秀作品也都选择将光明作为重要演出站点。这些高质量精品演出如繁星般在光明闪亮,阿格里奇、濮存昕、刘晓庆、刘敏涛、叶小钢、李心草、白举纲等逾500位知名艺术家与超30个中外艺术院团共沐艺术之光。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不仅是文化演出场所,还成为服务城市的多元空间,40余场大型活动包括中国国际新媒体短片节“金鹏之夜”盛典等在此成功举行,成为真正的“城市文化会客厅”。这种多元功能的融合,体现了文化基础设施对城市综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
02 创新融合新模式:艺术与科技双向赋能
在实验室林立的科学城,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扮演着独特角色——让艺术的感性冲撞科学的理性,让文化的温度软化技术的"机械感"。
美术馆举办的《奇观——科学艺术展》《≠》(许锦龙个展)等“艺术+科技/科学”主题展览,巧妙衔接了光明区"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的定位。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展览内容,更创造了深圳独有的文化体验。
五年来,美术馆始终秉承“扎根本土、放眼国际、面向未来”的理念,自开馆以来举办了众多高质量、多元化的展览,涵盖当代艺术、新媒体艺术、书法、摄影、版画、雕塑等不同门类。其中,《化境——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呈现了何多苓、何唯娜等九位当代艺术家的架上绘画、雕塑与装置作品;《一群斑马横穿马路——沈少民作品展》展出了沈少民的10组装置艺术作品,引发观众深度思考;并且统筹举办了《从老区到特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数个弘扬中国精神、展现新时代新气象的展览。
2024年,美术馆联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科学+艺术联合实验室与多所高校,开启了一系列研学考察交流活动。这种探索为深圳作为科技创新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让艺术与科技在交融中迸发出新的火花。
而在美育实践上,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则不断加强馆校合作。自2021年推出“展厅里的美术课”以来,持续探索公共教育创新路径。2023年,通过举办“向美,向未来!——光明区青年美术教师作品展”进一步深化馆校合作,开启艺术教育的一系列探索和实践。2025年,围绕“每周半天计划”开展了多场特色美育实践课程,推动艺术教育延伸至校外,让美育走进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03 文化孵化新探索:“光鸣计划”卓见成效
“光鸣计划”是中心为青年艺术人才提供的重要扶持平台。该计划于开业之初首发,2022年全新升级,提供百万补贴助力青年艺术创作。该计划引进了胡沈员、石倚洁等优秀艺术家,叶小钢等优秀的行业专家,为光明发展优秀文艺人才添砖加瓦。
胡沈员作为首位参与光鸣计划“艺术家驻地计划”版块和“青年艺术人才扶持计划"版块的青年艺术家,自其工作室挂牌落户以来,双方携手发起了“编舞戏法”创作营,“新锐编导人才培养计划”,为深圳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的发展挖掘培养更多编舞人才。继《胡沈员实验舞蹈剧场》《忒修斯之船》的创排及演出后,2024年,双方又联合出品原创舞剧《敦煌归来》,并在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盛大首演,这标志着“光鸣计划”又一力作成功落地。该舞剧成功入选中国文联2024年重点创作目录,10月作为特邀委约作品亮相第23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2025年1月宣布启动全国巡演。
“光鸣计划”同时助力青年戏剧导演、编剧高崇天的原创作品《薇薇安·迈尔:请告诉我你的秘密》,以及支持黄成、何启如、吕垒锦三位当代艺术家作品落地展演,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展示与成长的平台,让光明文化艺术中心成为孕育未来文化力量的活力磁场。
04 服务惠民新实践:有温度的文化体验
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始终坚持艺术惠民的理念,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形式,让艺术真正走进市民日常生活。
五年来,中心与深圳交响乐团、深圳歌剧舞剧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广东民族乐团、中国美术家协会、深圳市文联、深圳市美术家协会、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等文化艺术单位保持长期深度合作,以惠民及公益的形式为深圳观众奉献一场又一场的精彩演出及展览。
充分依托演出及展览资源,策划包括艺术家见面会、签售会、艺术分享讲座、后台探班、彩排观摩、亲子工作坊等共计超220余场活动。
城市规划展览馆根据场馆定位,举办了“童趣城规““周末计划”“少年趣光明”等系列活动近20场,通过游戏互动、创意手工、研学共创等活动形式,对促进可持续环保理念的普及、传播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弘扬非遗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2023年,中心承办光明区首届“田园音乐节”,线上线下观看演出超百万人次,成为轰动全城的文化热点。2023年与2024年连续两年策划承办光明区“户外公演”活动,联动超百万观众线上线下同步欣赏世界级音乐表演。成功打破演出场馆活动壁垒,将顶尖音乐资源送至大众,持续推动音乐艺术的繁荣发展。
2025年3月,中心正式启动自主直播项目,成为深圳地区首家组建专业直播团队并实现常态化运营的演出场馆,在实时互动中与云端观众搭建起情感桥梁,也使艺术创作的细节与温度具象化呈现。
中心始终注重服务细节,打造“有温度的艺术空间”,持续提升服务质效与专业水准,用细微处的关怀,让每一位来到光明文化艺术中心的观众感受到这是一个有温度的艺术客厅。
五年耕耘,光明文化艺术中心已从一座新建筑成长为深圳文化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用416场演出、61场展览、400余场公益活动的扎实数据,证明了文化对城市发展的深远意义。在这里,艺术与科学对话,传统与创新交融,专业与普及并重。这座“光明之眼”不仅注视着深圳文化的现在,更展望着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未来。
深圳晚报记者 赵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