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国内首个核聚变科学艺术大展开幕

更新时间:2025-09-15 09:00  浏览量:1

在首个全国科普月,揭开了一场科学与艺术无界共舞的大幕。9月14日,国内首个以“可控核聚变”为主题的美术馆级科学艺术大展——《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重磅开幕。

来自合肥的“顶流”科研成果首次以艺术化方式集体亮相北京,让前沿能源科技与当代艺术在同一空间对话。

作为2025年全国科普月和第三届中国(合肥)国际科学艺术周的重要活动,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与合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备受瞩目。

展览展出了包括EAST真空室遥操作系统在内的一系列重量级科研成果。这套源自合肥科学岛的系统,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三个具备核聚变装置远程维护能力的国家,被誉为“人造太阳”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展览同时还呈现了我国首台托卡马克装置、KT-5小型托卡马克等珍贵科研设备,串联起中国核聚变研究的关键节点。

“能源研究院的使命是为国家能源安全和人类终极能源探索提供科学和技术支持。”合肥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胡浩民在开幕致辞中介绍,四年前科研人员与央美艺术家携手成立“科学与艺术联合实验室”,跨界合作让公众第一次能以艺术的方式近距离理解可控核聚变的科学原理。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吕品晶表示:“能源是人类文明的基石,艺术是人类感知的核心方式。本次展览直面时代命题,让理性与感性交汇,为未来能源路径提供想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核学院高级工程师卫子安在展厅讲解“极光一号”行星极光模拟装置时,被观众层层围住。他说:“这样的展览让公众真正走进实验室之外,理解聚变科学的意义。”

“参与此次央美展览,是希望未来在全国范围推动更多青少年聚变创新活动。”安徽本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峰介绍,公司通过“发明指南”平台长期支持热核物理研究和科普活动。

展览不仅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更是合肥科研成果的一次全国展示。

作为中国聚变科研的重镇,合肥从上世纪70年代启动磁约束聚变研究,到如今EAST等“国之重器”持续突破,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项目启动总装,已经成为全球聚变研究的重要高地。

“能源与文明的关系,就是科技与未来的关系。”展览首席策展人张兆宏说,正是合肥科研的厚重积累,让这场“制造太阳”的展览从合肥走到北京,并将巡展全国。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