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星空艺术节“共同的善”开幕,无声合唱团唱响包容之声
更新时间:2025-09-15 10:19 浏览量:1
由身身不息发起的第七届星空艺术节“共同的善Common Good”于9月12日正式开幕,无声合唱团带来的《无声共鸣星空回响》北京专场音乐会作为开幕演出,实现了空前动人的情感连接,以包容性艺术构建一种不被惯常所定义的实验场域。
星空艺术节作为国内首个包容性艺术节,持续关注艺术在社会结构中的角色,并在实践中不断回应一个根本性的挑战:如何在资源不均、表达受限的现实环境里,搭建一个真正容纳多样经验、知识与身体的公共空间。本届主题“共同的善”所表达的,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鼓励协商、承认多样、促进共存的文化与政治伦理。它强调人的社会性与互依性,也关注如何在差异中建立合理的资源分配和可持续的社会信任。
开幕演出团体无声合唱团由艺术家李博、音乐人张咏于2014年创立,现有15位来自广西桂林市聋哑学校的重度听障儿童团员。这是他们暌违7年后重返北京的舞台。2018年在北京音乐厅的12分钟演出被形容为“惊艳国人”“感动全场的天籁之音”,2025年,他们以同频疗愈、非遗之声、震动身心、诗与远方、结束曲五个部分,呈现出了一台60分钟的、具备高度欣赏性的音乐等多种形式的综合艺术作品,在传承泉州南音和壮族铜鼓非遗的音乐创作之外,还加入了孩子们自发创作的Rap元素和诗歌创作,让观众们真正走进听障儿童的内心世界。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用手语打出了“你真棒”的手势,向孩子们热烈回应着他们的感动。
无声合唱团公益大使、中国新艺术音乐歌唱家龚琳娜也来到现场,并在舞台上和孩子们、音乐人们进行了充满生命力的即兴表演。音乐在此刻化作无形的“语言”,冲破了所有障碍,孩子们在节奏的振动中释放出了发自内心的快乐,为整场活动掀起了高潮。表演结束后,龚琳娜在后台第一个迎接孩子们归来,她说“当他们一个个蹦蹦跳跳、眼睛里发着光地走进来,虽然安静无声,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喜悦。我用行动、鼓掌、呐喊和孩子们互动,他们虽然听不到,但我们马上找到了共同的语言。音乐太了不起了,它能够激活人心,激活爱心。”这些独一无二的瞬间正是“共同的善”最好的表达。
9月13日“共同的善Common Good”开幕论坛中,无声合唱团创始人李博、张咏与艺术批评家栗宪庭、无声合唱团公益大使龚琳娜、公益人士李劲、身身不息创始人葛慧超共同探讨了无声合唱团坚定也充满挑战的艺术与公益之路。11年的坚守把被大众惯常定义的“不能”,变成了感动数万人的“可能”。平等的终极源于心灵的共鸣,听不见也要大声唱,呐喊是每个人的权利。论坛的下半场,制作人钱佑、乐益融公益机构创始人孙妖妖、北京晓更助残基金会理事长李红和身身不息创始人葛慧超进行了“包容性艺术如何促进社会融合”的圆桌讨论,提出包容性艺术的价值主张,加深艺术与公益的合作协同,为社会融合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本届星空艺术节包括演出单元、放映单元、剧读单元、论坛单元。9月还将持续呈现泛障别残健融合原创话剧《我选择出生》、智心剧团与英国蓝苹果剧团带来的肢体戏剧《西游记》,以及由瑞士艺术家亚历山德罗·斯基亚塔雷拉(Alessandro Schiattarella)与中国舞蹈家刘岩共同创作的舞蹈剧场《我再次呼吸》放映、改编自德国她她波普(She She Pop)的《跨时代舞池》影像交流、英国获奖剧作家凯特·欧莱莉(Kaite O’Reilly)的作品《突然间我消失了:中国/新加坡/英国‘d’之独白》剧本围读活动。在第七届星空艺术节的现场,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这份复杂而真实的情感共处:互相邀请,彼此看见,一起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