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豫剧的艺术魅力与传承发展

更新时间:2025-09-15 10:52  浏览量:1

豫剧的艺术魅力与传承发展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于河南开封。豫剧原名河南梆子,是在中原大地的沃土中广泛吸收其他戏曲艺术成果基础上不断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其艺术不仅以唱腔铿锵大气,行腔酣畅、韵味醇美、生动活泼、乡土气息浓郁的独特风格见长,而且善于表达人物心内情感著称,凭借其高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而广受各界人士喜爱与欢迎。

豫剧,这一起源于明末,发展于清代、成熟于建国初期的戏曲艺术瑰宝,经过数百年的赓续发展与演变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与风格。早在三四十年代,豫剧(又称河南梆子)在开封便形成了五大流派:祥符调、豫东调、豫西调、沙河调、高调以及后来的现代流派调,各流派因地域不同形成独特风格,例如:

祥符调,又称母调: 发源于开封。其风格是古朴醇厚,委婉明丽,清新典雅,音正韵浓。代表人物陈素真、马双枝,另有阎立品、王秀兰、桑振君、宋桂玲、关灵凤等演唱的祥符调艺术性也很高。

豫西调,又称西府调:在洛阳地区一带广泛流传,其声腔多用下五音,声音低沉,吐字清晰,这种唱腔风格特别适合演绎悲观或愤慨的情感,音乐深沉且悲壮,代表人物常香玉、崔兰田、苏兰芳、贾宝须、王二顺、王善朴、王遂朝、李树建是这一流派的杰出代表。

豫东调,或称东路调:以商丘为中心,其唱腔高亢激昂,粗犷豪迈、多以二本嗓、本嗓交替运用,且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当地观众喜爱。代表人物如唐玉成、赵义庭、马金凤、唐喜成、刘忠河、黄爱菊等,他们都是豫东调的璀璨星辰。

沙河调,或称本地梆:主要在豫东南地区流行,其唱腔激昂有力,活泼婉转。代表人物中有顾喜轩、刘法印、曹彦章、张三旺、刘玉梅、安金风、徐梅兰等。

高调:豫剧的五大调中,高调属于上五音音域,唱腔高亢激越,接近豫东调风格,主要以濮阳周边为中心。近年来呈现与豫东调合流的趋势。

现代调,亦称现代戏流派:新中国成立后,以杨兰春、王基笑等主力的创作团队,整合豫剧其他声腔吸收姊妹艺术精华形成了通俗易懂、清新优雅、类似民族音乐的新唱腔风格,这种唱腔在《朝阳沟》等现代戏中得到充分体现,为豫剧的改革与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人物:魏云、柳兰芳、王善朴、高洁、马琳为三团五大主演,另有杨华瑞、陈新理、杜启泰、韩玉生、郭建民、芦兰香等也在观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与好评。

豫剧流派有一个从地域流派向以演员演唱风格而定称流派的演化过程。总体上来说,地域流派的形成是由语音、语调起中轴作用,风格流派的形成则主要看表演和唱腔。大约在四十年代以后,当豫东、豫西、祥符、沙河、高调等五大地域流派逐步融合,而使彼此间的差异渐趋消失之际,豫剧的风格流派也便经过酝酿、创新、发展并最终形成了。

1956年,河南省首次戏曲汇演中,常香玉、陈素真获最高荣誉奖;马金凤、崔兰田、阎立品、桑振君等获得一等奖,自此,在观众中奠定了地位,并产生了极大影响力。

1980年,在郑州举行的“河南豫剧流派调演”,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风、阎立品等各显风采,会后取得了群众的公认,自此始有“常派”、“陈派”、“崔派”、“马派”“阎派”之定评。再加上身居外省的“桑(振君)派”等,很快促成了豫剧艺术的又一次繁荣。

常派以激昂奔放为特色,陈派则古朴典雅,马派风格刚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阎派细腻委腕,桑派则以韵乖字巧见长。时至今日,这六大名旦、六大流派独特艺术魅力已广受赞誉,桃李满天下。她们不仅在豫剧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常香玉,(原名张妙玲),(1923年9月-2004年6月)女,于1923年9月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村。自幼随父学戏,10岁时便登台表演。在王镇南先生的指导下,她13岁时便表演了六部(西厢),从而名满开封。1938年赴陕甘演击,名声大噪。1948年25岁的她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后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校巡回演出半年,以演出收入捐献一架战斗机,受到多方嘉奖。常香玉一生追求艺术,视“戏比天大”为己任,她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演技,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尊敬。代表作古装戏有“红、白、花”:《挎红》《白蛇传》《花木兰》以及现代戏如《红灯记》《人欢马叫》《柳河湾》等均展现了其卓越的唱功和表演才华。常派的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她的唱腔舒展奔放,变化自如,吐字清晰,表演细腻传神,刚健洒脱,规范精到,堪称艺术界的瑰宝。

常派代表性弟子有孙玉菊、王希玲、虎美玲、常小玉、王惠、汪荃珍、李金枝、索河燕、范军等一大批优秀名家演员,最深得常派唱腔真谛的当属当今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惠、虎美玲。王惠作为常香玉的入室弟子,她继承并发扬了常派艺术的声腔特色,在《五世请缨》中饰演余老太君时,她通过声腔旋律的大幅度起伏跌宕,将角色“庆寿”时的快乐与“出征”的豪气表现得酣畅淋漓;在《义烈风》中饰演童玉姗时,凄厉刚烈的声音造型通过“吐真”一场戏的爆发力展现,字字如炸雷,声声如裂帛。王惠嗓音宽阔明亮,丰厚圆润,其表演融合传统与创新,洒脱自然,情真意切,成为当代豫剧声腔艺术的代表性传承者。

再传弟子中,杨红霞、连德志师承虎美玲;胡曙光、张淑慧、王红芬、徐琳、李莹莹、高梦双师王惠;李娜、朱旭光、王玉风、等也是常派再传弟子中的精英。她们均是主攻青衣、闺门旦行当,是常派艺术的再传人,如今,成为当代豫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陈素真,原名王若瑜,(1918年4月-1994年3月)女,生于河南省开封市。自幼便展现出对艺术的深厚兴趣。8岁时便拜著名豫剧艺人孙延德为师,随继父陈玉亭习艺,主攻青衣,并涉猎其他旦行。13岁时,她在杞县一带相继主演了“四大征”等剧目,声名鹊起。

1934年,她与樊粹庭先生携手合作,在新创建的豫声剧院连续上演了樊粹庭编写的新编古代戏,并在唱腔、表演、化妆、服饰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1936年春,她应上海百代公司之约灌制了《三上轿》等10张唱片。1937年,她随樊粹庭前往北京等地观摩学习京剧艺术,得到了众多名家的悉心指点,技艺日臻完美。

陈素真不仅在传统豫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她所创立的陈派,以祥符调为声腔特色,唱腔古朴典雅,含蓄俏丽、表演细腻传神,规范讲究,身段优美,动作飘逸,文武生旦不挡,唱功做打俱结,被专家称为“豫剧舞台上的一尊美神”。代表剧目《宇宙锋》、《三上轿》、《梵王宫》、《春秋配》。陈派弟子中,吴碧波、关灵凤、赵吟秋、牛淑贤、张雪波等艺术成就较大且有很高影响力。2012年徐俊霞拜陈素真亲传弟子关灵凤为师,正式入门陈派。是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西安市豫剧团一级演员、副团长。徐俊霞以唱腔美、表演美、扮相美著称,她尤其在传统剧目《宇宙锋》《拾玉镯》《春秋配》中有着尚好艺术表现。金丽丽同为陈派弟子关灵凤的门徒,是河南省豫剧二团的主演,并将主演的陈派《三上轿》《三拂袖》搬上了大屏幕,让陈派艺术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光大。

田敏,是省豫剧二团一级演员,她师承陈派高徒吴碧波老师,继承了陈派的精湛艺术,在古装戏和现代戏中,都能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然而,她现已很少露面,但她的艺术成就和精彩表演仍然深深印刻在观众的心中。

吴素真,2013年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现为省豫剧一团副团长、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师承陈素真派弟子牛淑贤,是“陈派”再传弟子中的佼佼者之一。她的嗓音明亮,扮相俊美,舞台功底扎实,继承了“陈派”流派的艺术精髓,更博彩众长,吸取京剧、昆曲等其它剧种的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她在《宇宙锋》《梦玉宫》《春秋配》等角色中有着深情演绎和不凡的唱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25年,陈派再传弟子徐俊霞创排的豫剧《秦豫情》;吴素真主演的《妇好》;王前、梅喜雪、关小凤等演出的祥符调《黄金婵》剧目,她们承袭陈派衣钵,以深厚的唱功、出色的演技,将陈派艺术刚柔相济,声情并茂演绎得淋漓尽致,深受观众赞誉。

崔兰田,原名崔大田,(1926年9月-2003年4月)女,于1926年诞生在山东曹县的一个贫苦家庭。11岁时学戏,师以周海水和贾锁,开始了她的艺术生涯。最初,她专注于生行角色的塑造,但后来逐渐转向旦角,并成为了“豫剧十八兰”中的佼佼者。

1944年,崔兰田赴西安发展,在著名戏曲改革家樊粹庭的引荐下,她有幸与常香玉及名小生常景获、名须生曹子道等戏曲名家联袂演出,从而在西北剧坛声名鹊起,与陈素真、常香玉并列为豫剧界的璀璨明星。崔兰用的演唱以豫西调为主,兼用豫东调,是豫西流派的代表演员之一。她擅长塑造古代妇女中的悲剧人物形象。久演不辍的《桃花庵》、《秦香莲》、《三上轿》、《卖苗郎》被誉为崔派艺术的四大悲剧。崔派唱腔深沉浑厚,含蓄蕴藉,韵味悠长。尤其是特有的鼻腔音和高低腔对比的演唱方法,幽咽低回,生动鲜明,富有情感色彩和艺术魅力。她的表演,庄重大气,做而不过,含而不露,以静显动,朴实无华。

崔兰田创造的崔派艺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在许多观众中流传的“三天不吃盐,也要看看崔兰田”的美誉,表达了群众对雀派艺术的热爱。

在崔派的弟子中,张宝英、郭惠兰、崔小田、张晓霞并称“崔派四小名旦”,张宝英,是崔兰田大师最早门徒弟子的优秀传人,是当今豫剧十大名旦之首。张宝英继承崔派艺术精髓,唱腔以鼻音共鸣为主,发音细腻悠长,情感表达深沉真挚,她主演的豫剧电影《包青天》、电视剧《三进士》等,其优美的唱腔和含蓄大方的表演,塑造出兼具古典美与戏剧张力的的角色形象、广受戏迷欢众青睐。

作为“新崔派”领军人物,张宝英的艺术实践为豫剧旦角表演提供了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特色的典范。

崔派再传弟子中,范静、陈秀兰,师承崔派亲传弟子张宝英,二人均是一级演员,其唱腔和表演深得崔派艺术影响,在观众中广受赞誉。吴惠霞、李庆杰、张洁、孟文晴等青年才俊均是崔派再传弟子,分别在专业院团中担任主演,在崔派艺术中绽放着艺术才华。

马金凤,原名崔金妮,(1922年11月--2022年5月)女,是豫剧“马派”艺术的创始人,这位生于1922年山东曹县的艺术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6岁时便踏上了艺术之路,1939年到密县太乙新班演戏,并向燕长庚、翟彦身学习豫西调,为她后来的艺术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后经坚持不懈的努力,结合自身的声腔条件,广众博采,她以豫东调为基础,吸收豫西调的舒展、深沉特质,使唱腔既有流畅性又富有表现力。她拥有众多脍炙人口的代表剧目,如“一挂两花”:《穆桂英挂帅》、《花枪缘》、《花打朝》等,她的表演细腻、洒脱,唱腔高亢、明快,嗓音清脆、明亮,吐字清晰,行腔稳健,韵味醇厚。其艺术风格刚健豪爽,深入浅出,蕴藉醇化。在《穆桂英挂帅》中,她巧妙地融合了青衣、武旦、刀马旦等表演程式,独具匠心地创造了“帅旦"这一新的艺术行当,为豫剧艺术增添了新的风采。

马派的亲传弟子代表人物有关美利,洛阳市豫剧院一级演员,曾获第33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主角奖。她的代表角色主要包括《穆桂英挂帅》 中的穆桂英、《花打朝》中的七奶奶等;柏青,河南省豫剧二团一级演员,曾获上海的白玉兰奖,主攻花旦、刀马旦、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她的音嗓清亮纯净,最具马派艺术真传;杨晓青,代表作品《花枪缘》等,其表演以唱腔优美、情感真挚著称;李焕娜、谢彦巧、赵小星等也在马派艺术传承中活跃,且是一股最青春的力量和传承开拓者。

阎立品,原名阎桂荣,(1921年2月-1996年8月)女,出生于河南省封丘县蔡寨村,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她的父亲阎彩云是豫刷界的著名男旦,而她则在10岁时便踏入戏曲的世界,12岁挂牌演戏后,就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随后的岁月里,她更加注重自己的品行和艺术修养,凭借出色的表演和唱腔艺术,便迅速在剧坛声名鹊起。

阎立品不仅在艺术上追求卓越,更在人格上树立了榜样。她坚持学戏先学德,一生不演低级下流戏,格守“不贪钱”的原则。在抗日战争时期,她更是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高尚品格。

阎立品的唱腔清柔甜润、韵味无穷,她遵循“细想、细唱、细做、细心琢磨、细致入微”的准则,以情动人地演绎了众多经典剧目。其中,《秦雪梅》一剧在中原大地影响深远、家喻户晓。此外,《盘夫索夫》、《蝴蝶杯》等剧也已拍成电视、录像或灌制成唱片、磁带发行全国。她一生培养了许多豫剧人才,其“阎派”传人已在省内外各演出团体挑起大梁。

阎派的嫡传弟子有张梅贞、原淑静、赵晓梅、白文芝、朱巧云、张美莲、李喜华;再传弟子代表性人物有刘雯卉师承阎派弟子赵玉英,她是河南省豫剧三团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硕士研究生,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上海白玉兰奖主角奖,代表作品《秦雪梅》《皇家驿站》等剧日。在《秦雪梅》中,她化身为情痴才华的闺中女,细腻地诠释了角色的内心世界;在《皇家驿主站》中饰演的善良淳朴的纪谣,都让人过目难忘,她在豫剧舞台上,用情挥洒自己的艺术才华,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尊敬。

如今,在以史茹、陈大华、李向峰、张亚鸽、杜永真等主力军的阎派再传弟们已扛起了这面大旗,更看到是阎派艺术的继承,传承后继有人,充满希望。

桑振君,原名桑梨花,(1928年12月-2004年7月)女,出生于河南开封人,是豫剧详符调的继承者,桑派艺术创始人。她自幼便对戏曲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展现出了过人的艺术天赋。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实践,桑振君终于在豫剧界站稳了脚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她的唱腔高亢激越、韵味醇厚,深受观众喜爱。

桑振君大师所创立的祥符调声腔流派,独具特色。其代表剧目众多,包括《白莲花》、《双绣鞋》、《蝴蝶杯》等经典之作。在艺术风格上,桑派以偷、闪、滑、抢的演唱技巧著称,她的演唱细腻入微,韵味十足,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她的唱腔如珠落玉盘般清脆悦耳,如风拂春朵般摇曳多姿,展现了高雅优美的艺术魅力。

桑振君桑派弟子中,苗文华,她主攻青衣、闺门旦行当,她的唱腔技巧出众,表演婉转俏丽,在《对绣鞋》《白莲花》等剧目中表演出众,深得师父艺术真谛,成为新一代河北豫剧翘楚; 常俊丽,桑派亲传弟子,许昌市豫剧团一级演员,嗓音明快,声腔细腻,更以活泼俏丽的舞台形象备受赞美;郭英丽,豫剧桑派传人,邯郸市东风豫剧团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主攻青衣、闺门旦兼老旦,先后在《大祭桩》《情断状元楼》等剧目中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行当和人物的舞台艺术形象。

如今,在桑派艺术再传弟子中,桑玉瑞、王璞、李焕芹、刘帅毅等人师承苗文华;李馈、陈艳丽、孙俊芳、毕晓丽等师承常俊丽。苗文华、常俊丽、郭英丽在艺术实践中注重传承,其弟子多活跃于豫剧舞台,继续推动桑派艺术蓬勃发展,一起努力把桑派艺术、传统戏曲文化发扬光大。

豫剧六大名旦,是中国戏曲艺术大师级人物,其唱腔及表演艺术可谓是春兰秋菊、风采独具、华美纷呈......悠长天籁的陈门,高亢激昂的常派,韵味淳厚的崔派,大气响亮的马派,委婉含蓄的阎派,缠绵委婉的桑派,她们是中华戏曲史中的瑰丽画卷,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影响和推动着豫剧事业的接续发展与美好未来。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