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艳丨以原创为笔,让细节讲话,绘就艺术的生命力
更新时间:2025-09-15 14:16 浏览量:2
在美术创作中,原创性是艺术家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它不仅是艺术作品的独特标识,更是艺术家内心世界的真实映射。张春艳,这位来自鲁东南山村的艺术家,用她的画笔诠释了原创性的深刻内涵。她的作品不仅源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更源于对内心世界的真诚探索。她的艺术之路,正是对原创性最好的诠释。她创作的作品参加国家级美术作品展30余次,其中,作品《支教留念》《云雀》分别入选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作品《楠山谣》在2008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获优秀奖(最高奖),作品《布拖·纪事》在“2008造型艺术新人展”中获新人提名奖(铜奖)。
童年:山野间的灵感源泉
张春艳的童年是在群山环绕的鲁东南度过的。春日的苹果花、夏日的野草、秋日的白茶花、冬日的冰湖……这些自然景物深深地烙印在她的记忆中,成为她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她曾与小伙伴攀至山顶,遥望连绵的群山,幻想“山的那一边”或许有神仙,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好奇,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复杂情感(既有纯真的欢乐,也有对单调与孤独的体悟),最终化作《青葱的山坡》《小羊乖乖》等作品中的乡愁与生命力。童年的经历让她明白,艺术创作必须扎根生活、尊重内心的真实感受。
张春艳《小羊乖乖》
创作:尊重内心,打破常规
“原创性源于内心的真实表达”,这是张春艳一直强调的理念。她认为,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必须专注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心无旁骛地探索发自内心的感受。其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作品《支教留念》,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其创作灵感源于《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节目带给她的震撼,于是她三下沂蒙山,走访20余所乡村小学,捕捉乡村教师的感人细节与孩童纯真的笑靥。之后,她针对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动作、神态、服饰进行认真的推敲和组合,运用一切可能性来拓展自己的表现方法,探索各种形式语言和媒介材料,以寻求独特的创意构思,自由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整件作品颜色厚重沉稳、朴素平实,突出人物个性,注意黑白对比,让细节讲话,使画面耐看且具感染力。
在“空间的诠释”系列中,她打破时空界限,将人物、海水、巢穴符号化,用工笔技法渲染出多层意境,这种大胆的尝试正是她对原创性的不懈追求。
张春艳《支教留念》
突破: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创新
张春艳的艺术创作不仅体现在题材的选择上,更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创新上。她的彝族题材作品《故园秋》《布拖·纪事》以虚化背景与写实人物交融,传递出画家对土地与命运的深刻思考。她通过对彝族同胞生存状态的观察,找到与自己表现技巧相吻合的主题,开启了故园情结题材的创作。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彝族人的生活状态,更融入了画家对生命与自然的独特理解。
张春艳《布拖·纪事》
在《春江水》《霓裳》等作品中,张春艳将工笔人物根植于传统文化和古典诗韵中,融汇了现代造型色彩观念。画中的女性清纯、恬静、婉约,既富有古典韵味又不失现代气息。她通过对画面语言要素的精心处理,塑造了一个具有东方诗意的女性世界。这种对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正是她在创作理念上的创新。
仁爱:原创性的情感内核
张春艳的原创性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更体现在情感内核上。她始终怀揣“仁爱”之心,用画笔记录生活中的感人瞬间。她的作品《支教留念》《云雀》不仅是对乡村教师的礼赞,更是对山区儿童的深切关怀。特别是《云雀》,音乐老师与孩子们生涩却真挚的合奏,仿佛将希望的种子播撒在贫瘠的土地上。这两件作品分别入选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被山东美术馆收藏,成为呼吁社会关注乡村教育的艺术强音。
张春艳《云雀》
张春艳不仅用画笔传递仁爱,更身体力行为山区儿童送去学习物资,用艺术点亮他们的生活。她坚信:“唯有心怀真诚与善意,艺术才能拥有灵魂。”
张春艳扎根生活,尊重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创作中始终追求原创性,敢于打破常规,不断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她的作品不仅展现了乡村的质朴与美丽,更传递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她以仁爱为笔,绘就艺术的生命力,正如其所言:“原创性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自我与世界的真诚对话。”
张春艳《大山的希望》
张春艳《秋日絮语》
张春艳《长白风雪》
(文/吴杰 来源:中国书画报)
画家简介
张春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二级美术师。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济南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吉林大学研究生院校外合作导师。获评齐鲁文化之星荣誉称号。作品《楠山谣》荣获首届泉城文艺奖;作品《长白风雪》入选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宣传局主办的第15届全军美术作品展并荣获泰山文艺奖;作品《支教留念》《云雀》分别入选中国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第十二届、十三届全国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