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昆《西园记》在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昆曲大师汪世瑜、沈世华亲临现场观看指导
更新时间:2025-09-15 15:28 浏览量:1
“羞桃辟杏踞春开,亲自佳人手折来”。9月5日,悠扬的曲调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响起,北方昆曲剧院新编喜剧《西园记》在这里上演。令现场观众惊喜的是,昆曲《西园记》的首演、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和沈世华亲临现场观看了演出,并在演出结束后上台讲话,对北昆改编版本和演员的表演给予极高评价。
《西园记》故事脱胎于明代万历进士、临川派剧作家吴炳的原作,属于其“粲花五种传奇”之一,被誉为古典喜剧的精品。故事讲述了楚国襄阳书生张继华游学至杭州,信马由缰误入赵家西园,偶遇客居西园门外的赵家世交之女、成都王玉真。赵府主人赵礼有一子一女,女儿赵玉英居住西园内红楼。赵玉英因为错配婚姻、夫家逼婚而恹恹病重,玉真去红楼探望义姐,却因掉落一枝连枝梅打到张继华,二人一见钟情,和诗赠梅。张继华以梅为媒,误认王玉真为赵玉英,相思日甚,托友人夏玉引荐至西园当了赵礼之子西席。得知赵小姐病重,张继华去寺庙求得“上上签”,归来听闻小姐已逝,却在西园门外又遇“赵玉英”主仆二人匆匆来去,惊为赵小姐游魂。之后王玉真过房成为赵礼之女,成为赵小姐,张继华不知情,书馆夜祭又遇到实为王玉真的“赵玉英”前来向他剖白心迹,吓得他魂飞魄散。赵礼又说要让他娶自己女儿,更致使他连夜出逃;而王玉真也不知张继华之误解根源,心中怨他无情。逃婚的书生被赵父强拉回来,洞房花烛夜,在赵玉英的丫鬟香筠的解释下,张继华才明白自己一直认错了人,误会解除,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20世纪60年代,汪世瑜、沈世华两人首次合作出演了昆曲舞台版《西园记》,当时就在全国戏迷中产生了轰动效应,此剧也成为了汪世瑜成名之作。1979年,由陶金导演执导,汪、沈二位出演的昆曲电影《西园记》上映,这部作品更加为全国戏迷熟知和喜爱,也相继被其他剧种移植、改编并不断上演,彰显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作为首演,汪世瑜亲自参与剧本的改编和完善,并执导了数版浙昆《西园记》和上海越剧院《西园记》。
北昆《西园记》由中国戏曲学院常务副校长衣麟导演。作为主演刘志霞、刘亚琳的老师,在观看了北昆版《西园记》后,汪世瑜和沈世华对于演出十分赞赏。汪世瑜说,昆曲《西园记》是他的首演,后来这部戏他也导了很多,目前浙昆的很多演员也在演《西园记》。而看了这次演出,感觉学生刘志霞表演很好,非常适合出演昆曲《西园记》中的张继华。沈世华说,从《西园记》60多年前首演到现在,能看到这部戏在舞台上不停被演绎,特别是看到北昆风格的《西园记》感到很欣慰。
北昆版《西园记》在汪世瑜的剧本构架下进行了改编,使得文辞更贴合原著,充分展现出昆曲的音韵之美,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在音乐上,也进行了南北融合,在原有的南方音乐清新淡雅的基调上加入了北昆特色,节奏明朗轻快,使得演员在演唱一些唱段时更容易表达人物情绪。主演刘志霞从小跟汪世瑜学戏,是汪老师得意门生,深得汪世瑜舞台表演的真传。她在《西园记》中饰演的张继华,既保留了汪老师舞台艺术的精髓,又展现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诠释,赋予人物个性化的特点。张继华既有文人雅士的潇洒不羁,又有传统书生的痴狂与执着,但是这些性格需要表现到什么程度才不为过?如何把握喜剧的张力,又不失昆曲的典雅?这都需要演员在每次演出中不断调整和揣摩,才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刘志霞说,她在理解和表演张继华这个人物时,重点表现他的“自以为是真其实是假但他又不知道,却还坚持自己看到的是真的”,每一次阴差阳错的误会,都是基于他认为的赵玉英小姐其实是王玉真,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喜、悲、惊、惧的反应,都合情合理,但却与真实生活发生了错位。老观众们全然了解故事走向,却仍然一次次沉浸于现场演员赋予的情绪之中。观众笑的不是演员表演有多好笑,仅仅是因为情节让人哑然失笑,如果演员在形体和表情上过于追求搞笑的舞台表演效果,就不符合张继华这个人物的内在了。
刘志霞说,汪世瑜对于学生的演绎非常包容,他也经常说传承就是要学到人物的精神内核,而不是光追求举手投足的形似。张继华这个人物的设定,通过几十年的演出不断完善,就是能给年轻演员很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舞台形体和唱腔的调整,都是在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最终是要呈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值得推敲的经典角色。
这次演出在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因场地所限,砍掉了原来大剧场演出中的舞美,舞台布景也很简单,完全以传统戏曲的方式来演出,这样也更考验演员基本功。刘志霞举例,原来“赠诗摘梅”一折,大舞台上的一楼二楼距离正好,并且有帘子挡着,张继华仰头看不见王玉真,只有隐约的人影。而在小剧场布景就只能压缩,也没有帘子,虽然两个人近在咫尺,在表演的时候,还要把眼神放远,装作看不见二楼的王玉真。这种虚拟化的表演,只有演员自己用表演说服自己那里有什么,那里没有什么,才能让观众也相信演员的表演,从而代入人物的感情世界。
北昆《西园记》从首演到现在已演出20多场,演员们在演出中配合默契,一直在努力提高《西园记》的观赏性和艺术性。每次演出完,演员们都要深入交流切磋,互相提意见,争取下一次演出更加完美。就是这一次次磨合和微调,使得《西园记》常演常新,演员们也在每场演出中不断成长,逐渐达到自己艺术成就的顶峰。(陆旅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