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得像油画!1948年VOGUE群封,与2025年不同的跨时代美学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15 16:01 浏览量:1
提到《VOGUE》,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当代的“群封”——几十位明星、模特、设计师齐聚在一张画面里,代表着流行与态度。但如果我们把时针拨回到1948年,就会发现,那一年《VOGUE》就已经玩过“群封”这一招。只是和今天的高清摄影、精致修图不同,那一年的封面美得像一幅油画,带着一种无法复制的时代气质。
那个年代的美学关键词是“复古、优雅、希望”。《VOGUE》彼时的封面艺术家,往往并不依赖相机,而是请来插画师或摄影师,通过柔和的光影、油画般的笔触,把女性的形象渲染得既不真实,却又真实得动人。
那期群封上,模特们并不是今天我们熟悉的“冷脸姿势”,而是带着含蓄的微笑,身姿端庄,像一幅挂在卢浮宫的肖像画。面庞的轮廓带着油彩的温度,衣料的褶皱仿佛可以用手指抚摸。它不仅仅是一张杂志封面,更像是一种艺术宣言:时尚不仅属于日常,它和艺术、文化一道,构成了战后女性新的身份符号。
这种油画质感的封面,让人今天看依旧觉得震撼。没有PS,没有滤镜,却有一种跨越时空的高级感。
快进到2025年,《VOGUE》的群封已然成为娱乐圈和时尚圈的盛大事件。高清摄影、AI修图、灯光团队,把每一位上封人物的毛孔都修到完美。如今的群封更像是一场“视觉阵容秀”
与1948年的油画感不同,如今的封面追求的是“辨识度”和“话题度”。镜头下的明星们,姿态张扬、表情冷峻,衣着风格从高定到实验先锋,各种元素叠加在一起,仿佛在宣告:“我们是这个时代的时尚符号。”
但也正因如此,2025年的群封更像一面镜子——照出当下娱乐工业的规则。谁是流量,谁是口碑,谁是新星,谁是殿堂级艺术家,一目了然。它不再只是艺术化的审美,而是彻彻底底的社会观察。
纵然差别巨大,但1948和2025的群封,背后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在用封面告诉世界——时尚不是孤立的,它永远在回应当下的时代。
1948年的油画群封,回应的是战后人们对美与希望的渴望;2025年的群封,回应的则是数字时代、流量时代下,人们对“多元身份”的狂热追逐。
封面是时代的脸。1948年,这张脸是复古而含蓄的;2025年,这张脸是锋利而喧嚣的。但无论如何,它们都以各自的方式,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审美风向。
今天我们回看1948年的封面,会觉得它“美得像油画”,是因为它带着一种我们这个时代再难复制的缓慢和纯粹。而我们身处2025年,看着当下的群封,或许有人觉得太喧闹、太商业,但这不也正是我们的时代特征吗?
如果说1948年的《VOGUE》群封像一幅古典油画挂在美术馆里,那么2025年的群封更像是一块巨大的LED屏,亮在纽约街头的时代广场。一个属于静止的艺术殿堂,一个属于流动的信息海洋。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媒介,不同的美学。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封面上那些人物,依旧是时代梦想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