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拍出7000万美元天价NFT的佳士得,要关闭数字艺术部门了
更新时间:2025-09-12 22:09 浏览量:1
若要列举 NFT 领域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案例,2021 年 Beeple 在佳士得的天价拍卖必然榜上有名。
2021 年 3 月 11 日,数字艺术家 Beeple 在佳士得拍卖行以 NFT 形式拍卖的数字艺术品(Everydays : The First 5000 Days),该作品以超 6934 万美元(约 4.51 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
这一结果不仅刷新了当时 NFT 艺术品的拍卖纪录,更被业界公认为 「数字艺术史的里程碑」,直接将 NFT 艺术推向全球主流视野。
然而短短数年,随着全球艺术市场进入收缩周期,这家拥有 258 年历史的拍卖巨头,正悄然调整其在数字艺术赛道的布局。
据 Now Media 近日报道,英国拍卖巨头佳士得已决定关闭负责 NFT 销售的独立数字艺术部门,将相关业务归入更广泛的「20/21 世纪艺术」类别。同时裁撤该部门两名核心人员(含部门副总裁),仅保留至少一名数字艺术专家,负责后续数字拍品的筛选、鉴定与客户沟通。
对于这一调整,佳士得发言人回应称,「战略决策」的核心目标是让数字艺术业务依托更成熟的现当代艺术板块实现协同。未来仍会持续出售 NFT 等数字艺术品,但不再为其保留独立运营团队,而是将数字拍品与现当代艺术藏品统筹规划、联合推广。
此番收缩,与佳士得此前在数字艺术领域的「激进姿态」形成鲜明反差。
作为最早入局 NFT 赛道的传统拍卖行,佳士得曾是「传统艺术与 Web3 融合」的标杆。
2021 年 3 月的 Beeple 拍卖已成为行业经典,2022 年其数字业务布局进一步加速,7 月成立仅接受加密货币结算的房地产拍卖团队,9 月推出专属 NFT 线上拍卖平台,彼时市场普遍认为,佳士得正试图打造「数字艺术拍卖的独立生态」。
短短数年,从「独立部门」到「业务归集」,佳士得数字艺术业务的战略转向,本质是对商业回报与运营成本的重新评估。
数字艺术顾问、策展人 Fanny Lakoubay 在 X 平台直言,这一调整「本质是商业效率的选择」。她指出,传统拍卖行的核心逻辑是「资源向高收入业务倾斜」,而数字艺术部门显然未能达到这一标准。即便偶有高价 NFT 拍卖成交,但从整体营收贡献来看,数字艺术部门的收入远低于现当代艺术、珠宝、古董等核心板块,拍卖行无法为这类「小众业务」长期维持完整的独立团队。这不是数字艺术的失败,而是商业逻辑的必然。
更深层的矛盾,则在于佳士得传统拍卖模式与数字艺术资产特性的「适配难题」。
NFT 收藏家、Doomed 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成员 Benji 一针见血地指出,佳士得为 NFT 收取的 25%-30% 佣金,与数字资产的属性严重脱节。「传统艺术品需要认证、仓储、保险、运输,高佣金有其合理性,但 NFT 是纯数字资产,无需这些环节。这种「模式错配」,使得数字艺术部门即便有个别爆款成交,也难以形成持续盈利能力,最终成为业务调整的核心诱因。
目前,佳士得尚未披露业务归集后的具体运营方案,例如是否会在现当代艺术拍卖中设立「数字艺术专场」、是否会优化 NFT 交易的佣金比例、如何通过现当代艺术渠道触达传统藏家等,这些细节仍待后续揭晓。
对这家百年拍卖行而言,数字艺术业务的重构,本质是「传统拍卖逻辑」与「数字资产特性」的再磨合。它能否在现当代艺术的框架下,既不稀释数字艺术的专业性,又能撬动传统藏家的需求,将直接决定其在数字艺术赛道的长期竞争力。
毕竟,当数字艺术从「概念炒作」逐步走向「价值沉淀」,留住创作者与藏家的信任,远比固守传统架构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