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课大战”
更新时间:2025-09-16 10:54 浏览量:1
“抢到了!终于能去捏陶艺了!”周五晚上,市民李女士盯着手机屏幕激动地喊出声。为了这节沧州市工人文化宫的陶艺公益体验活动,她提前定好闹钟,报名通道一开就果断点击。上周,就因为晚了一会儿,名额秒空,她懊恼了好几天。
定闹钟、拼手速
公益课成周末“新阵地”
“既能在周末放松身心,又能体验到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何乐而不为呢?”李女士告诉记者,她曾经在沧州市工人文化宫学过吉他和舞蹈形体,体验感都很不错。
“一般都是在‘沧州市工人文化宫小程序’上预约,每周二至周五的活动是每周五晚上开放预约通道,而每周六日两天的活动则是在每周三上午10点开放预约。每周六日的活动会更加抢手一点,一些热门的体验活动必须定闹钟,准点“蹲守”,不然一眨眼就错过!”李女士笑着向记者传授“抢课”秘诀。
9月10日,记者按照李女士的“攻略”,在上午10点准时打开了“沧州市工人文化宫小程序”,发现像“素描”“刻纸”“泥塑”“非遗模型制作”等这类手工课的周末体验活动非常受市民欢迎,比如即将在9月14日举办的刻纸体验活动,不到半小时报名名额就已抢光。而像“朗诵口才阅读”“心脏复苏实操”“正念静观”等偏向技能的体验活动,也很快被抢了一半以上的名额。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像这样的“抢课大战”不止在沧州市工人文化宫,沧州市群众艺术馆在工作日夜晚开设的免费夜校、沧州市图书馆推出的亲子阅读活动,同样是市民“拼手速”抢课的阵地。
“今年春天,沧州市群众艺术馆开办了第一期免费夜校,有声乐、古琴、美妆,课程特别丰富,就是名额有限,需要抢!”市民周女士笑着说。她为了抢到夜校名额,特意定了3个闹钟:“白天敲代码,晚上踩踩缝纫机弹弹琴,生活就充实了。”
在周女士的带动下,不少朋友也加入到“抢课”的队伍中。
创新桌游、瑜伽、陶艺
课程内容让人“上头”
免费的“文化大餐”何以如此吸引人?记者带着好奇走进了沧州市工人文化宫。
在陶艺教室里,20多台陶轮正嗡嗡转,泥土气息中混着笑声。
认真学习的李女士把陶土放轮盘上拉坯,捏出的陶罐歪歪扭扭,却笑得开心:“上班紧绷,捏泥巴能忘掉烦心事,特别解压!”
陶艺老师则攥着海绵穿梭指导:“不用求完美,捏出喜欢的样子就好,这是手工的乐趣。”教室角落的架子上,缺口的碗、圆滚滚的花瓶、耳朵不齐的小猫摆件,满是个性十足的作品。
一场课结束,李女士拍作品发了一条朋友圈:“周末的快乐,是泥巴给的。”有几个朋友在下方评论:“这是在哪?”“下回带着我一起!”
在另一旁的职工书屋,《道德经》桌游也热闹非凡。与平常的诵读活动不同,这里的长桌上散落着骰子和任务卡。“边玩边悟,把《道德经》的道理转化为生活场景是我们引入这套桌游的初衷。”主讲老师季炎告诉记者。
“玩起来太上头了,很有意思。”市民张先生对《道德经》十分感兴趣,一听说沧州市工人文化宫有活动,便赶紧报了名。“我们需要先听老师讲解《道德经》中的章节,再去玩卡牌游戏。让参与者先有一定的理解再去玩,这样的设置很合理。”
在沧州市群众艺术馆的八段锦课堂上,学员跟随老师舒展身体;茶修课上,大家围坐一起,听老师讲茶道。当温热茶汤入口,有人感叹“这才是下班后的放松”。记者留意到,这里不仅课堂氛围好,工作人员在上课前给出的小备注也十分贴心:竹笛课备G调笛、瑜伽课带垫子、手风琴课场馆供乐器。“不用瞎琢磨带什么,跟着准备就行。”一名学员笑着说。
抢手的文化课
其实“火”得不突然
记者了解到,从去年开始,沧州工贸学校就率先开办了夜校。课程上线之初,就迅速吸引了很多市民的关注。夜校的教学内容涵盖了文化、艺术、生活、体育等多个版块,课程设置多样灵活,充分满足了广大市民解压、充电、社交等需求。今年4月份,沧州市群众艺术馆开设的第一期夜校一经推出,就吸引了400多名市民报名,从20多岁的年轻人到70多岁的银发老人,都参与到其中来。
“有些课程因特殊需要,我们会标注上报名的年龄限制,其他课程对年龄的包容度都很高。”沧州市群众艺术馆培训部赵春伟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夜校的1期课程和2期课程都已圆满结课,他们正在筹划第3期,预计在今年10月份开课,有意愿的市民可以提前关注“沧州市群众艺术馆”公众号,等待报名信息。“我在沧州市群众艺术馆已经接连上了两期的手工缝纫基础班,还想着报名第三期。”今年36岁的周女士是夜校的“长期受益者”。她的业余生活中,这些文化场馆提供的免费“文化大餐”成了不可或缺的部分。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沧州市图书馆与沧州市博物馆近几年举办的多场文化体验活动,也早已成为市民业余生活的“文化充电站”。
抢的不是课
是生活里的“小确幸”
“以前下班不是宅家就是和朋友聚餐,时间久了,越来越没意思,现在一心盼着每周四的手工课,觉得自己的业余生活都被点亮了。”市民周女士向记者分享自己的感受。
“这些免费公益体验降低了文化活动门槛。参与免费公益课上班族解压,老人丰富生活,年轻人学传统文化,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课。”陶艺课现场,一名退休老师对记者说:“以前怕退休单调,现在上养生课,身体舒服,日子也充实,儿女放心。”
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人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好友。有些学员在缝纫课相识,脾气相投,两人一起逛布料市场,约定做闺蜜装;合唱课学员课后相约去公园练声;茶修课学员建群分享泡茶心得,还组织线下茶会。
“以前在家周末刷手机,现在玩桌游学知识,还认识好友,特别有意义,这种成就感和归属感,成了大家坚持上课的动力。”一名学员笑着说,“我们抢的不是课,而是生活里的‘小确幸’,这些“小确幸”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有滋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