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流日夜 慷慨歌未央——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视听长江”网络文化传播周侧记
更新时间:2025-09-16 11:36 浏览量:1
江水润荆楚,文脉贯古今。
9月13日,江城武汉,东湖之滨,来自全国广电视听行业代表、头部网络平台负责人、相关专家学者、视听创作者300余人齐聚一堂,共赴一场关于长江文化传承与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盛会。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长江是一个文化上的纽带,串联起了从巴蜀到吴越的各种文化形态,想要用更动态更新颖的记录手法,将湖北的一些美景、一些文化特色传播给大家。”短视频创作者邱石说。
一滴水一路欢歌,从雪域高原奔腾入海,孕育了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长江文化,勾连起延续千年跳动不衰的文脉。
“我们以藏羌文化为独特载体,借数字光影让长江文化浸润青稞酒的醇厚芬芳。”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揭开了古蜀文明的最初印象。”
“长江的一滴水,没入了吴越文化的基底,成就了西湖的朦胧诗意。”
……
在《新说长江》中,来自长江流域沿线的7位主持人、记者、自媒体创作者,分别分享了藏羌文化、巴蜀文化、滇黔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赣皖文化、吴越文化在当下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正如贵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胡丹所说:“向下扎根才能向上生长,长江流域民族(文化)也是非常多彩的,把它和新时代的东西结合起来,传承好自己的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明如潮,弦歌浩荡。如何让长江文化“活”起来?
“我叫豚宝,我从长江来。”走进东湖国际会议中心长江厅,以长江江豚为原型的长江文化IP“豚宝”以其憨态可掬的外形与标志性的微笑引得参会人员纷纷驻足,与“豚宝”玩偶合影留念。
“豚宝”仅仅是长江文化IP出圈的一个缩影。当前,随着科技应用与文旅融入,长江文化日益生动鲜活——由虎座鸟架鼓上的凤鸟幻化而来的AI数字人楚音、以“天下第一剑”越王勾践剑为灵感设计的“小剑剑”、国产网络动画《灵笼》中的冉冰、浪浪山小猪妖、光伏机器人……数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与精心打造的长江文化IP,分享长江文化IP出圈的初心与成效。
“在未来文化与科技双向奔赴的道路上,用科技的新理念讲好长江故事。”来自光谷的企业代表说。
当前,层出不穷的长江文化IP真正做到了让长江文化沟通历史与现实、拉近传统与现代,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依托新的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体验和消费方式,切实增强了长江文化的吸引力。
这是一场集思想性、艺术性、传播性于一体的视听盛宴。
本次活动以“视听长江 咏传文脉”为主题,联动长江沿线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启动式暨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对话、网络视听创作采风行、网络视听优秀视听作品展播展映、“何以中国•家住长江边”网络主题宣传暨全国新媒体总编辑湖北行等四大板块,让大众看长江之美、听时代之音,全方位展现新时代长江文化的无限魅力。
有人说,长江特别“偏爱”湖北。
这条在湖北绵延1061公里的黄金水道,不仅给荆楚大地带来灌溉之利,也打通了南来北往的脉络,孕育了浪漫奔放、绚丽多彩、兼收并蓄、的荆楚文化。
两江千湖,成就了湖北“九省通衢”的繁荣;江水奔流,激荡出千年绵亘的长江文化;水脉情长,勾勒出极目楚天的壮阔图景。
约存在于200万年前的建始人,是最早的古人类之一;距今5000年左右的屈家岭遗址发现的水稻遗存,是长江中游地区第一次明确发现史前稻作遗存;距今约4200年的石家河文化,则代表着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这是长江给荆楚大地带来的多个“之最”。
目前,长江中游已发现和确认的史前城址达20余座,分布在湖北的就有17处。同时,湖北还拥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北是长江径流最长的省份,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当前,湖北全省上下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总书记考察湖北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打造长江文化高地,努力建设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湖北省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张世华在致辞中表示。
从中国光谷的科技创新到湖北省博物馆的楚风汉韵,从云梦秦简的法治之光到石家河的神秘文明,从荆州古城的厚重历史到宜昌三峡的绿色奇迹,长江的自然之美、人文之韵、发展之新,必将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作者:齐欣然
编辑:胡雅诗(见习)
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他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其中个别发表或转载的图文稿件,因地址不详无法联系,请作者致电本刊编辑部(027-87329016),以便我们及时奉寄稿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