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视听长江” 网络传播周花絮:《话说长江》——陈铎唤醒一代人共同的记忆
更新时间:2025-09-16 11:36 浏览量:1
“您可能以为,这是大海,这是汪洋吧?不,这是崇明岛岛外的长江!”随着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熟悉的片头音乐响起,86岁高龄的陈铎先生缓缓走上舞台,一句经典解说拉开了这场长江文化视听盛宴的序幕。
一时间,会场掌声雷鸣,一代人共同的长江记忆正式被唤醒。
20世纪80年代,电视机刚刚在中国家庭普及,观众对纪录片既熟悉又陌生,怎么讲好长江故事呢?
这是彼时正值壮年的陈铎经常思考的问题。
长江蜿蜒万里,千年文脉赓续,浪花淘尽英雄。与中华文明同生共长的长江,是一条流动的文化长河。
讲好长江故事,理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与灵感。
“《话说长江》总撰稿人陈汉元提出,要用中国人熟悉的喜闻乐见的形式来介绍长江,就用‘话说’体,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且听下回分解’,从长江源头一直说到入海口,一篇一篇、一回一回地连续说,每集30分钟,一共25集,每周按时播出。”陈铎在分享中说。
《话说长江》的开篇,是来自长江的一滴水汇入大海。殊不知,这一画面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
“这个小水滴敲响了长江宏伟乐章的第一个音符,留下了长江万里行程的第一个脚印。一滴水聚到一起成为水流,进入小溪又进入大江大河,奔流到大海。它蕴含一种精神,一路奔向大海途中,碰到很多曲折艰难险阻,但是它毫不畏惧,继续努力前行,这种精神是团队创作的初心,也是一种鼓舞和支撑。”陈铎分享道。
这些,仅仅是《话说长江》背后故事的惊鸿一瞥。
1983年8月7日,《话说长江》这部25集的关于长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首播,长江文明第一次通过纪录片的形式向海内外呈现,这是中国电视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直观地看到了国家的人文地理。
40载弹指一挥间。奔腾不息的长江上,千帆竞牧野,时代春潮涌。
“长江后浪推前浪,希望‘后浪’利用好的设备,把新的长江故事讲好。”陈铎的结束语满怀期待。
站在《话说长江》的肩膀上,一个在人与自然、人与经济、人与文化等方面多元发展的新长江仍有待新时代的视听创作者、传播者守正创新、接续奋斗,以更丰富的视听手段、更多样的视听产品,用正能量、大流量展示长江流域的历史底蕴、生态成就与发展活力。
作者:齐欣然
编辑:胡雅诗(见习)
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他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其中个别发表或转载的图文稿件,因地址不详无法联系,请作者致电本刊编辑部(027-87329016),以便我们及时奉寄稿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