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军山水写生作品
更新时间:2025-09-16 11:54 浏览量:1
李晓军
曾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绘画作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199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新人新作展,1996年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获奖),中国书画艺术节全国书画家新作展(获奖),200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铜奖),2003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写意中国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及传略辑入《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辞书。
书法作品曾获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北京市书法展一等奖,1993年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1997年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并获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奖。
作品欣赏
李晓军作品
写生有感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认为中国画的临摹与写生即是中国画学中的读书与行路的关系。临摹在于学习,写生重在感悟。中国文化,文随心发,迹随心动。诗、文、书、画莫不如此。诗中“白发三千丈,愁情似个长”,是心绪也;书法中“我书意造本无法”是心法也;绘画中“画神不画形”,是心迹也。这些都是出于自然而又超越于自然的一种感悟,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神采为上”是中国这片土地上酝酿出来的审美情怀,神即为心,通心方可通神,中国画的写生即为画学上的通心之道,不谙此道,必心随景移,迷失在自然中,将心留在了眸子里,走入表面化的陷阱。观古人画作,挪山唤水,作雨呼云,移木栽花,怪石奇禽,多为借景抒情,是画者心神的表象。这便是在中国画者眼中的山和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亦是山,水亦是水的原故。就赏者而言,画者用心,赏者会心,所会之处,亦在心神,心心相映,一见如故。此乃中国书画不见物象一迹相通相赏的原故。写生是中国画者成就物我同一的必经之路,亦是一条极易迷失自己的困惑之路。2015年6月,李晓军李晓军作品
中国绘画不是为自然写照的,是为心和生命写照的。2023年3月,李晓军李晓军作品
中国的艺事之道即是修行之道。修行之道亦是艺事之道。把命嵌入到所爱之物中,让所爱之物显现出人的生命气息既是"物我同一”的尋道求艺的终极追求。技,艺,道是一个共同体,将技,艺,道修通方可显现出生命的能量与神采。
2020年3月7日,李晓军
李晓军作品
中国的写意画着意点不在精神的展现,在于人格的表述。強调人生生命状态在中国式的笔与墨中放弃功利之心的真切的自然流露。 2013年12月10日,李晓军李晓军作品
笔墨功夫与笔墨趣味是不同的概念!笔墨功夫是精神气质的表达!笔墨趣味是审美情趣的表述!2018年11月,李晓军李晓军作品
写生就像捉迷藏 ,看你在大自然中还找得到找不到你自己!2017年8月15日,李晓军李晓军作品
一切技的层面训练,都是在约束着自己入道之外的自由。然而只有在道的层面上寻得了自由,才是进入大道的开始。2022年8月,李晓军李晓军作品
用视觉形式去分析中国书画作品是一种研究的方式,但是用视觉形式去解读中国书画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误读。用追求视觉形式去指导中国书画的"创作"则可能是南轅北辙的开始!
2017年3月26日,李晓军
李晓军作品
求趣则失性,失性则难显于命,故当先坦荡放性而后显趣方为中国书画之要。
2020年3月7日,李晓军
李晓军作品
李晓军作品
李晓军作品
李晓军作品
李晓军作品
李晓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