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冯国瑞先生对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的几点贡献

更新时间:2025-09-16 18:17  浏览量:1

冯国瑞先生,字仲翔,号牛翁、渔翁,又号麦积山樵、石莲谷人,甘肃天水人。他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先后就读于天水亦渭小学、甘肃省立第三中学、天水“存古学堂”。

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攻读国学。1926年,就读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等国学大师。梁启超曾盛赞其为“奇才”、“美才”,并称“百年以来,甘凉学者,武威张氏二酉堂之外,殆未或能先也”。

1927年夏,他以优异成绩毕业。梁启超先生想聘其为家庭教师,但他因家中困难,返回天水。1928年后,曾被聘为兰州中山大学教授,甘肃省通志馆分篡,又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西北师院、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西北人民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工作。

冯国瑞是我国石窟艺术研究的先驱,尤其对麦积山石窟进行了早期科学勘察与系统记录,其著作《麦积山石窟志》是研究该石窟的重要文献。总体来看,他对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历史考证

在《麦积山石窟志》与《天水麦积山石窟介绍》等文中,冯国瑞对麦积山石窟历史作了详细考证。他指出,麦积山在秦汉时期为林泉胜境,隗嚣割据时曾作避暑地,至于东汉中期是否已成为佛教圣地尚难定论。据《秦州雄武军陇城县第六保瑞应寺再葬佛舍利记碑》等史料,他推断石窟开凿最迟不晚于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年)。后经专家进一步研究,证实其开凿于后秦时期(384—417年)。他还提出北周为麦积山造像最盛期,隋唐亦续有开凿,宋至明清则以妆銮重修为主,未再大规模开窟,但宋代石刻题记保留甚多,极具史料价值。近代仅作局部维修,无新建窟龛。

二、艺术研究

冯国瑞对麦积山石窟的造像、壁画与建筑艺术均有深入研究。他将石窟划分为睡佛窟、东阁、西阁、中阁四大区域,指出造像有原石刻与妆銮塑造两类。西阁观音像为元代石刻,保存完好;东、中、西阁睡佛窟及千佛洞、七佛阁等佛像则经隋唐以来多次塑绘,痕迹犹存。1941年考察时,他在七佛阁发现龛顶壁画,描绘佛传故事,庄严妙丽,断为六朝作品。在建筑方面,他将其分为三类:石质工程,如飞檐、石梁、石柱与石质天花,技艺精湛;木质栈道,层层相连,结构巧妙;铁质构件,用于钩连栈道,可见当时工艺之先进。

麦积山石窟壁画,虽残美依旧

三、瑞应寺考证

冯国瑞依据《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等文献,考订瑞应寺始建于周穆王时期,原名灵安寺,东晋时敕赐无忧寺,后经七国重修改石岩寺,隋称净念寺,唐改应乾寺。至宋大观元年(1107年),因此地产灵芝,秦州经略陶龙图表奏称瑞,遂赐名瑞应寺,明清沿袭。该寺历代有名僧驻锡,如南朝宋昙弘、玄高曾隐居于此,寺中原藏明代《大藏经》及明刻集部文献,惜多散佚。冯国瑞于1955年所题“瑞应寺”匾额仍存。

四、文献辑录

冯国瑞在《麦积山石窟志》中系统整理了历代有关麦积山的文献,包括“麦积山”“麦积奇观”等摩崖石刻,唐代赵沂等题名五条,以及碑碣十块,如《四川制置使司给田公据碑》等。他还专设“艺文附录”,收录自唐至近代杜甫、王仁裕、毕沅等二十三人诗作二十三首,张仲翔、任其昌游记两篇,每位作者均附小传。其中杜甫《山寺》一诗,生动描绘了当时瑞应寺的荒凉景象与险峻窟阁,极具文学与历史价值。这些辑录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本文所用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