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看,西贝最大问题是把“工业品”卖出了“艺术品”的价格
更新时间:2025-09-16 19:19 浏览量:1
预制菜从餐桌 “配角” 跃升为消费新赛道,其核心生命力始终锚定于 “工业化+标准化” 双轮驱动的高性价比——这是工业制品区别于手工菜品的根本属性,也是它能走进大众生活的核心逻辑。然而,西贝在预制菜布局中却陷入了认知偏差:将本应靠规模降本、靠标准提质的工业食品,包装成依赖 “情怀溢价” 的 “工艺品”,既违背了预制菜的产业本质,也让自身陷入 “价高难走量” 的市场困境。
预制菜的竞争力从来不是 “手工感” 的伪装,而是工业化生产赋予的成本优势与标准化带来的品质确定性。工业化意味着通过集中采购、自动化加工、冷链集采配送,摊薄单份产品的生产与流通成本:某头部预制菜企业通过万亩食材直供基地,将原材料成本降低18%;全自动烹饪线实现单日15万份产能,人工成本较传统后厨下降25%,最终让一份预制红烧肉定价控制在25-30元,比线下餐馆现制菜品低40%。而标准化则是消除 “口味波动” 的关键,从食材切割的毫米级精度,到调料配比的克数定量,再到杀菌温度与时长的严格管控,每一个环节的量化标准,既能保证消费者每次购买的口感一致,也能通过可追溯的生产流程建立信任。这种 “成本可控、品质稳定” 的特性,决定了预制菜的核心定位是 “便捷实惠的大众食品”,而非靠稀缺性、手工叙事溢价的工艺品。
作为典型的工业食品,清晰透明的标识是预制菜的 “基础门槛”,也是消费者决策的关键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明确要求,预制菜需完整标注食材来源、配料表(含食品添加剂种类及含量)、营养成分表、生产工艺、加热指南等信息。这不仅是法规底线,更是工业制品与消费者的 “信任契约”——消费者买的是 “明确可知” 的工业食品,而非 “模糊包装” 的 “私房菜”。反观部分企业,包括西贝旗下部分预制菜,虽未触碰标识合规红线,但在宣传中刻意弱化 “工业化生产” 属性,转而强调 “大师配方”“手工调制”,用模糊的叙事掩盖价格与成本的失衡,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隐性削弱。
西贝的核心问题,在于用 “工艺品定价逻辑” 售卖工业预制菜,彻底脱离了性价比主线。翻阅西贝预制菜产品线,一份200克的 “草原羊杂” 售价39.9元,一份300克的 “酸汤肥牛” 定价59.9元,而同重量、同品类的头部品牌预制菜,价格多集中在20-35元区间,甚至低于西贝门店现制菜品的单点价(如门店酸汤肥牛约68元/份,但分量是预制菜的2倍以上)。这种定价策略存在双重矛盾:一方面,预制菜的工业化属性本应带来成本优势,西贝却反其道而行之,用 “品牌溢价” 将价格抬升至 “工艺品” 级别,让追求便捷与实惠的核心客群望而却步;另一方面,当消费者发现 “高价预制菜” 的口感与普通品牌差异有限,且生产流程同样依赖工业设备时,“高端” 叙事便会崩塌——去年西贝某预制菜单品因 “价高味平” 登上热搜,评论区 “不如买现成的”“比现做还贵” 的吐槽,正是市场对这种错位定价的直接反馈。
预制菜不是 “高端食材的华丽包装”,而是工业文明赋能餐桌的产物。西贝若想在预制菜赛道破局,需摒弃 “靠溢价赚快钱” 的思路:既要回归工业化本质,通过建立规模化生产基地、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让价格匹配大众消费能力;也要强化工业品标识的透明度,用 “西北食材+标准化工艺” 的清晰定位替代模糊的 “手工” 叙事;更要明白,预制菜的 “高端” 从来不是价格数字,而是工业化带来的 “便捷性、稳定性、安全性”。唯有守住这份产业本心,才能避免在高价迷途中偏离市场主流,真正在预制菜赛道站稳脚跟。
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守住 “工业化提质、标准化降本” 的初心。西贝的高价困局,既是个案,也是对整个行业的警示:脱离性价比的定价,再华丽的包装也撑不起市场认可;违背工业属性的叙事,再响亮的品牌也难获长期信任。毕竟,消费者买预制菜,图的是“方便好吃又不贵”,而非为 “工艺品式的溢价” 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