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武汉最“硬核”的艺术天团,把颜色玩到极致

更新时间:2025-09-17 11:44  浏览量:1

中新网湖北新闻9月17日电武昌红巷,青砖斑驳,绿树成荫。

红巷是武昌有名的“红色第一巷”,不少红色文化资源在此熠熠生辉,络绎不绝的游人多循着红色足迹而来。

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片热土深处,还隐藏着另一个静谧而炽热的世界——红巷七十二画家村。

这里有一群执着于笔墨与色彩的“痴人”,在一方画室里,书写对艺术最纯粹的告白。

大咖云集武汉最“硬核”艺术天团

从沿江大道拐进红巷街道,没走多远,便可看见一栋红色古朴的建筑,大门上方赫然写着“红巷博物馆群”几个大字。

从大门进入,一座四层楼高的四合院式古朴院落闯入眼帘,红色的醒目色调让整个院落更显得巍峨壮观。

很难想象,在武昌闹市城中心,还有这样一个宁静的世界。红巷七十二画家村便藏在这里,隔绝喧嚣,自成一方天地。

之所以叫“红巷七十二画家村”,是因为园区内入驻了72位艺术家工作室,涵盖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个个都是资深“大咖”。

他们有的擅长描绘人物、有的以山水寄情,各树一帜,风格各异。这里称得上是湖北省职业艺术家聚集最多的园区,绝对的“硬核”艺术天团。

68岁的涂同源先生,是荆楚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创作山水国画,曾为湖北省国画院副院长。他在这里拥有一个名叫“四方堂”的工作室。

在涂老师的画中,可以窥见祖国山河的恢弘之姿。峨眉、黄山、雁荡、怒江及黄土、云贵高原……皆成为他笔下一幅幅画卷。

在工作室,我们近距离感受了其代表作《雄楚之境》。这是一幅近10米长的长卷,不仅凝聚了楚地山水的雄浑气韵,更将长江的奔流、荆山的苍茫、汉水人家的烟火气息融于一体。整个长卷一气呵成,大气磅礴,令人震撼不已。

擅长水墨画的尹世顺先生,是湖北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他几十年来深耕传统水墨领域,常以水墨为语,描绘江南水乡的风貌。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被誉为湖北水墨水乡画的领军人。

尹老师的作品,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乍一看,满纸都是深深浅浅的墨,显得很杂乱,有种“黑团团”的感觉。

但仔细看,其实画法很有讲究。墨淡的像风像雾,浓的像树像山,明明只有黑白色,看久了却仿佛有绿水青山。

这种感觉,就像老茶壶泡出来的茶,越品越有味道。

在红巷画家村,有很多这样的“奇人”。擅长画虾的索振昌、“楚风”画家熊平安、书法家吴靖东……

72位艺术家,各有各的风格调性、个性审美,百花齐放。

一群“痴人”与艺术的较真

在红巷,相比于那些响亮的头衔或者闪光荣誉,更打动人的是这些艺术家们对艺术的纯粹热爱与执着追求。

他们活得简单,却爱得深沉。一壶茶、一支笔、一方砚,就能陪他们在画室里呆一整天,日复一日,乐此不疲。

曾祥华先生便是一位非常“沉得下心”的艺术家。非美术科班出身的他,50岁不到辞去领导职务,潜心研究书画艺术。

零基础的他最初从临摹碑帖开始,一边默默练笔,一边大量阅读古典诗词,从中汲取灵感,慢慢悟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审美,创作出独特的运笔章法,并迅速在书坛声名鹊起。

年过60岁的曾先生,并没有满足于此,转而钻研中国画。

为了精进画艺,他几乎每天雷打不动呆在画室里,从早到晚,晚上回去仍继续读书学习,不断地突破自我,在构图、用色、章法上求新求变。

“要从古诗文化中品艺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喜欢把读古诗感受到的意境,融进画里。所以他的花鸟画,不光好看,更带着一种古诗的韵味。

朱聚一先生是红巷里非常特别的“禅意画家”,性格快乐通透,人送外号“老顽童”。他常说:“铛哩个铛,画画就是玩,要随性。”这种轻松自在的心态,也完全融进了他的画里。

朱老师擅长画罗汉图,笔墨简单却生动传神,几笔下去,分分钟就能勾出一幅诙谐又通透的禅意图,一眼入心,洒脱又有趣。

这得益于深厚的功底。平时,只要一张纸、一支笔,朱老师就能痴迷于绘画中,也练就了一身洒脱的笔墨本事。

他的画多不胜数,一幅长达44米的《五百罗汉图》卷轴是代表作之一。这件作品现受邀在国外展出,画中罗汉百态千姿、神情各异,仿佛映照人间众生相。

虽然收获荣誉奖项无数,可朱老师从不把自己看得多“大”,他还是那个笑呵呵提笔就画的“老顽童”,每日沉浸于挥毫之间,如禅如戏,自在快乐。

随性的朱老师,在艺术上却十分较真。如果画不好,宁愿不画。有一次在展览上,他察觉其中一幅人物图的手画得不对,强烈要求别人重画,甚至吵了一架。

这样的“较真”在红巷是常有的事。在这里,艺术家们常常聚在一起相互品评新作,直言不讳,探讨技艺。

有时为了一处细节,几位画者可以争得面红耳赤,但转眼又一起捧着搪瓷缸喝茶。

这份“较真”,只因心中共同守着对艺术的敬畏与执着。他们较得不是劲,是那份容不得半点将就的纯粹艺术热爱。

红巷深处的艺术净土

让创作回归本真,让热爱找到归处。在红巷这片艺术的土壤,每一位创作者都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艺术的执着。

50岁的刘洁先生,也是一位“半路出道”的追梦人。10余年前,他从一个普通工作者转身投入绘画。

一个小小画室,几乎是他生活的全部,没日没夜地画,有时候灵感迸发,还会熬夜画通宵。

与其他早已成名的画家不同,刘洁老师至今仍靠着卖画的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面对家人的埋怨与不解,他始终坚守着,从未放下手中的画笔。

宋白云先生是一位书法家,擅长行、楷、魏、隶等字体。深耕书法30余年,初心不改。

这两年,他开始拥抱时代新变化,尝试自媒体直播,借助镜头让更多人在笔墨流动间了解传统文化、感受书法之美。

红巷七十二画家村,不仅是一片艺术创作的热土,更是一处充满情怀的综合性艺术园区。

除了72位艺术家工作室,园区还拥有艺术经纪公司、装裱工作室、美术馆、非遗工作室、青年手艺人、博物馆、展览馆等,业态丰富,产业健全。

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园区发起人张女士的艺术情怀。自2015年接手这座建筑起,她便立志打造一个能安放艺术创作灵魂的地方。

“我们希望这里是一片净土,让真正热爱艺术的人能够安静地创作,守住这份初心。”她这样说道,也如此坚持。

在红巷,艺术不是喧嚣的名利场,只是一群痴人用一生与美对话的方式:纯粹、专注、笔耕不辍。

来武昌,不妨来红巷七十二画家村走一走。不必刻意寻找什么著名的景点,只需放慢脚步,静静地看一位画家运笔,感受这份纯粹与热爱的价值力量。(完)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