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鼓子走进张掖路小学
更新时间:2025-09-17 11:48 浏览量:1
兰州鼓子传承人陈增三为孩子们授课
近日,兰州市文化馆(兰州市非遗中心)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兰州鼓子走进张掖路小学。这场活动兼具文化传承与教育启蒙意义,不仅让孩子们领略了传统艺术的精髓,更以生动实践诠释了“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
为实现兰州鼓子的活态传承与教育价值的双向落地,兰州市文化馆与张掖路小学携手成立兰州鼓子社团,特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增三担任授课教师。这种“专业机构赋能+学校阵地承载+传承人亲授”的模式,既确保了非遗项目在文化教育领域的长效发展,更将非遗传承转化为具象化的教育资源,让青少年在系统学习中建立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作为落实2025年兰州鼓子传承发展的关键举措,以及非遗进校园年初规划的重要成果,此次活动为传统艺术与校园教育的深度融合搭建了坚实桥梁。
活动现场,陈增三以“艺术讲解+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将兰州鼓子的历史脉络、唱腔技法转化为孩子们易于理解的生动表达。从教孩子们辨识三弦、扬琴等伴奏乐器,到带领他们哼唱《祖国颂》等经典片段,传统艺术不再是书本上的抽象概念,而成为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这种沉浸式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活动将作为长效教育项目持续开展。”兰州市文化馆负责人表示,非遗进校园不是简单的艺术展示,而是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通过校园阵地让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的“火种”,既是对非遗的保护,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生动实践。下一步,将不断深化与学校的合作,开发校本课程,让非遗传承融入日常教学体系。
“兰州鼓子社团的成立为学校特色教育注入了新内涵。”张掖路小学负责人认为:“让孩子们在学习传统艺术的过程中了解家乡文化、厚植家国情怀,这种教育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具深远意义。我们也将以此为契机,推动非遗传承与德育、美育有机融合,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的新一代。”(本报首席记者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