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艺术成就非凡,伦勃朗为何最终葬于无名墓地,一生令人唏嘘?

更新时间:2025-09-17 14:10  浏览量:1

1669年,63岁的伦勃朗·范·莱因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去世。那一年他被埋葬在归正教会的一块无名贫民墓地。

没有石碑也没有告别仪式。20年后根据当时规定,他的遗骨被挖出并弃置,仿佛从未存在过。

直到1909年人们才在阿姆斯特丹西教堂的墙上为他立下一块石碑,用以纪念这位艺术大师。伦勃朗留下的不只是画,更是一段人生轨迹。

1656年,伦勃朗完成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夜巡》。这幅巨作描绘的是阿姆斯特丹市民兵第二区民兵队在上尉弗兰斯·班宁克·科克率领下的整装出发。画面动感十足,人物大小与光影处理极具戏剧性,超过了当时群像肖像画的框架。

但就在这一年他的妻子萨斯基亚病逝。此前他们的孩子都已经早逝,只有儿子蒂图斯活到成年。对伦勃朗而言这不是一次简单的丧妻之痛,而是生活的信心彻底崩塌。从此他的家庭生活开始走向低谷。

伦勃朗的晚年生活并不太好,由于他得到了一些委约人的帮助,生活还算是可以的。

《夜巡》本该是他的艺术巅峰,在当时却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当时的评论并不友好,有人批评画面混乱人物主次不明。

这种风格的突破没有被当时的人们接受。更有甚者2007年导演彼得·格里纳韦拍摄的电影《夜巡》提出,这幅作品可能藏有对现实权力结构的隐喻,从而为伦勃朗招致排挤。但是否真有这一说,目前还不敢肯定。

他的晚期作品,如《自画像》《犹太新娘》,画风更为奔放情绪更加浓烈,与当时流行的精致派画风格格不入。

当时他的学生赫里特·道坚持细腻工整的画风,在当时反倒更受市场欢迎。伦勃朗的选择或许不是错误只不过在当时不能被理解。他的艺术语言不再只是为了装饰或炫技,而是在讲述真实的人性。

《夜巡》在1715年,画作为了被移入阿姆斯特丹市政厅时为适应空间做出了裁剪,上边削掉两英尺。画面左边的两位人物直接被切掉,空间感也遭到破坏。

直到1885年《夜巡》被转入荷兰国家博物馆,并为其专设展厅,才逐渐恢复应有地位。

2025年为纪念伦勃朗逝世350周年,这幅作品被纳入博物馆的全部的伦勃朗展览,并启动公开修复计划全过程对公众开放。

伦勃朗一生起伏跌宕,从风光无限的艺术巨匠,到破产失意的孤独老人。他经历了亲人相继离世、市场冷落、作品被误解,最终在贫困中离世。但《夜巡》还在,光影仍在流动。他用一幅画,将人性、欲望、幽默与悲剧交织在一起,打破了时代对肖像画的定义。

有人说,他失败了;但从作品留存、艺术影响、后人评价来看,他没有输。

他只是走在了时代前面。而在那幅被裁剪却依旧震撼的《夜巡》中,留下的,不只是民兵的身影,而是一个艺术家,在光影中不肯退场的身影。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