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名旦孟遏云艺术风格的形成
更新时间:2025-09-17 11:42 浏览量:1
秦腔名旦孟遏云民国十二年(1923)出生于陕西省长安县杜门镇。父亲孟广华、叔父孟毓华(因为经常随师兄名旦种毓华一起演戏,就写作孟蔚华)皆为西安易俗社学生,父亲主工须生,叔父主工二花脸。
孟广华脱离易俗社后,久走江湖,飘忽不定,就把女儿托弟弟孟蔚华领养。孟蔚华当时在汉中新汉社担任教练,生活比较稳定。新汉社有国民党38军背景,当时38军军长是名将孙嶎茹将军,大概因为这个原因,孟蔚华就更名孟志杰了。
新汉社原本是西安易俗社汉中分社,它就沿袭了易俗社重视戏曲教育的传统,给秦腔培养了许多人才。
那个时候,戏子遭人歧视,女戏子更凄惨,所以,孟志杰并不大算让侄女学戏,他也只是闲暇之余,解闷式得给孩子零星教一点基本功,不想却由此给一位秦腔艺术家埋下了艺术的因子。新汉社男学生名字带一“新”字,女学生名字带一“小”字。孟遏云也就有了第一个艺名“小光”。
孟志杰当时还在师兄刘毓中主持的天水新声社接收了黄果红、黄金华姐妹一起跟他学艺,尤其黄金华后来成了秦腔第一位坤生,享誉一时。孟遏云后来也跟黄氏姐妹频繁走动联系。
1936年,新汉社到西安演戏,孟小光就随之来到了西安。当时,父亲孟广华在西安牖民社搭班演戏,知道女儿有一些表演基本功后,就带她随“西秦第一琴师”康振亚先生学习唱腔,康先生当时在西安牖民社担任琴师。
康先生是名旦李正敏的蒙师,也是“敏腔”的创造者,也因此,孟小光在念字、行腔上就带了明显的“敏腔”烙印,只是因为她嗓音条件更加优越,就没有如“敏腔”那些专用中音,而是以高音为主,也正是在这一点上,小光的艺术在根子上还是属于何振中的老派艺术风格。
其实这也难怪。小光学习唱腔完毕后,就先后在牖民社、新汉社打炮,大获成功。父亲一见大喜,就领她去见李逸僧先生。
孟广华游走江湖多得李先生提携,就管先生叫“干爸”。李先生还是名旦何振中艺术塑造的得力帮手,何振中也经常出入李府,甚至李先生还亲自为他操办婚事。
李先生一见小光也是大喜,当知道她还没有本戏傍身时,就把自己当时移植京剧的新编的《玉堂春》亲授于她。教戏成功后,先生给她另起艺名“遏云”。随后,孟遏云就随父亲孟广华、何振中一起开始了自己轰轰烈烈而又悲惨凄凉的艺术人生。
孟遏云的唱腔艺术深受现代秦腔旦角最重要的两大流派“敏腔”、何家腔掌门人的熏陶,她唱腔清亮高迈,这是何家腔的特色,同时念字干净有力,错落有致,这是“敏腔”的特色。她最杰出的代表作《玉堂春》就是何家流派的杰作,她经常演出的《五典坡》却是“敏腔”的顶峰作品。但是,孟遏云终归还是调和两大流派,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