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柏林不再酷?艺术空间被挤压何处安放创意?

更新时间:2025-09-17 17:57  浏览量:1

柏林曾是很多艺术家心中的“乌托邦”,靠着自由、不羁、激进的氛围吸引了全球目光。

然而,伴随今年柏林艺术周的落幕,一些新鲜又刺痛的现实浮出水面:艺术家工作室遭驱逐、文化预算遭削、房租不断上涨……这座城市正悄悄从曾经的“酷炸天”,变得有点温吞、有点尴尬。

先来看看克罗伊茨贝格车库的故事:这里原本聚集着不少艺术工作室,却因为要建设私人公寓,被要求统一搬离。

为了表达无声抗议,艺术家卡特琳·霍夫曼联手索菲亚·苏斯米尔希,邀请了包括克里斯蒂安·扬科夫斯基、格雷戈尔·希尔德布兰特、塞尔玛·塞尔曼等约40位知名艺术家,推出了名为“最大化”的展览。

在有限的场地里,作品层层叠叠,连基本的观赏距离都被压缩到极限,看着就让人心里发慌。这种“拼命塞”的布展方式,似乎象征着柏林艺术家们当前的生存状态:就这么大块地儿,谁都想做点事情,只能挤啊挤、抢啊抢。

偏偏,另一股压力也汹涌而至:柏林艺术周接下来能否继续拿到政府的30万欧元补贴,还在扑朔迷离中。文化部的资金一旦被削减,举办方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种经费不确定性,让本已焦虑的自由艺术界又平添一抹愁云惨淡。

英国艺术家马克·莱基在朱莉娅·斯托舍克基金会办了个大型展览,主题简单粗暴:狂欢过后的宿醉。观众在地下室看炫目闪烁的霓虹和沉重的低音,出了门却眼花缭乱地迎上刺眼阳光。

很多人说,这剧情跟柏林现在的情形有点像:前些年嗨过了、公寓租金低、创作氛围随性,人人都往这儿跑。可如今房价越飙越高,政治也变得保守,政府的文化经费一削再削,柏林仿佛正在经历一场“后派对”的头痛期。

爱尔兰作家兼策展人约翰·霍尔滕在《Spike》杂志撰文,直接点出:如今的柏林早已变成一个被新自由主义困住的地方。

尤其最近发生的一些事件,引得不少评论家嘀咕:公共机构对某些议题表现出的谨慎,或许就是另一种“无形的自我审查”。曾经调侃“柏林够疯,啥都能来”,现在却有了幽幽的“国家理性”味道。

不少国外媒体炒作说,柏林陷入了“艺术审查风波”,但柏林双年展总监阿克塞尔·维德并不这么看。他觉得有些“国际媒体”在刻意放大这一点。

艺术家亨里克·瑙曼也认为,这其实是艺术家和机构之间经历多次争议后的“互不信任”。要想破局,或许就得靠公共机构承担更多职责,给艺术家们提供更稳定的支持。

但尴尬的是,预算削减、房价高企,让许多艺术家不由自主担心:若经济再继续恶化,柏林是否还能留得住人?

在音乐节的某个角落,维多利亚·宾施托克的画静静地挂着,画中人像在宗教领袖、国家领袖身后隐约寻找答案。

也许这就是对柏林现状的一种暗示:我们还想要新鲜的艺术、新的创意,更想保留过去的自由与疯狂;但事实上,公共预算、政治氛围乃至老百姓的态度都不一样了。

而由格雷戈尔·希尔德布兰特创立的唱片公司,再把人们拉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朋克时光。斯蒂芬·艾歇尔在现场唱着:“强烈地憎恨,也温柔地去爱,你抓住点什么,总会丢掉点什么。”这歌词听着就像是柏林真实的写照:它仍想保留那份不羁,却不得不接受现实:高涨的成本、保守的氛围,早已冲淡了它原本的“酷”感。

某种意义上,柏林仍然是全球艺术圈绕不开的节点:自由艺术家、各类基金会与大型博物馆都挤在这儿,各种风格彼此碰撞,很难彻底失去活力。

但是,那种彻底狂野、放飞自我的日子,或许已难再现。现在的柏林,正一边维持着最后的“酷阵地”,一边无奈眼看城市步入更温柔、更克制的时代。或许它终究不会“完蛋”,但那曾经光芒四射的魅力,却也无法彻底回到从前了。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