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剑桥艺术史》82 :15世纪末文艺复兴如何应对不安与尝试?

更新时间:2025-09-17 15:34  浏览量:1

1、15世纪中期文艺复兴影响扩大到意大利中部,形成两大清晰路径:一是佛罗伦萨路线,由勃鲁奈勒斯契、马萨乔和多那太罗开创,核心是“创造性与试验性”——突破传统技法,探索空间透视、人物立体性等新领域,强调艺术对自然的主动征服;二是从皮埃罗·德拉·弗朗切斯卡发展出的翁布里亚画派,后续衍生出培鲁基诺“稳重和谐”的艺术与拉斐尔“完美均衡”的风格,更注重画面秩序感与人文温情的融合,不追求激进试验,而是在传统与创新间找平衡。两大方向并行,既丰富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形态,也为后续发展埋下“多元探索”的伏笔。

2、文艺复兴艺术家尽管实践路径不同,但所有艺术家在理论上高度一致:均宣称自己的艺术“以征服自然法则为目标”,且将古典艺术视为核心灵感来源。他们认为,在过往所有艺术中,唯有古典艺术以“赞美人和自然”为根本,与自己的创作理念高度契合——这一共识摆脱了中世纪艺术“服务宗教符号”的单一目标,为分散的艺术实践提供了统一的价值锚点,即使不同画派技法有别,也能围绕“人”与“自然”的核心展开,避免了艺术方向的碎片化。

3、15世纪中期涌现出多位风格鲜明的艺术家:透视画法大师乌切洛,专注于空间透视的精准试验;多明我会托钵僧弗拉·安吉利科,在圣马可修道院壁画中,以勃鲁奈勒斯契式的明快建筑为背景,注入最纯粹的宗教热情,让神圣场景兼具空间真实感;菲力波·利比擅长描绘迷人的圣母圣婴,画面充满不可抑制的生活乐趣,打破宗教题材的刻板;卢卡·德拉·罗比亚、德西德里奥·达·塞蒂尼亚诺等雕塑家,则继承吉贝尔蒂与多那太罗的成就,让雕塑更贴近人间质感。这些艺术家共同构筑了中期文艺复兴的活力。

4、在15世纪50-60年代的前期,创新与试验突然放缓,艺术陷入“模仿与矫揉造作”的困境:菲力波·利比笔下绚丽的阿诺河风景透视,到戈佐利、巴多维内蒂手中变成生硬的复制,失去原有的灵动;弗拉·安吉利科的圣母、卢卡·德拉·罗比亚的天使,被仿制成无感情、无深度的“空壳形象”;罗比亚家族第二代甚至将彩釉烧陶宗教作品简化为“畅销商品”,而非艺术品。这种停滞本质是对前期创新的“消化不足”——艺术家仅学到技法表面,未掌握核心精神,导致艺术失去生命力。

5、直到15世纪最后几十年,佛罗伦萨才重燃创新之火,这大概率是“华丽者”洛伦佐推动的结果。洛伦佐为佛罗伦萨文化开创了“更贵族化却更成熟”的阶段:他不仅延续美第奇家族的艺术赞助传统,更营造出包容探索的文化氛围,鼓励艺术家突破模仿困境。此时的创新不再是对前期技法的重复,而是转向更深层的“人的精神世界”,标志着文艺复兴从“物质空间探索”进入“精神维度挖掘”的新阶段,成为对中期停滞的强力回应。

6、波拉约洛出身金匠家庭,相传曾师从多那太罗与安德烈·德尔·卡斯泰格诺,早期以金匠为业,后跨界涉足雕塑、绘画与镌刻。这种多领域经历并非偶然——在文艺复兴试验期,他刻意通过跨技艺实践,尝试将绘画中的“幻觉效果”(如空间动态、光影变化)融入金属雕塑,打破不同艺术形式的壁垒。金匠手艺培养的精细观察力,让他对线条、质感的把控远超单一领域艺术家,为其后续探索“力与动态”奠定了技术基础。

7、1475年前后,波拉约洛以绘画和雕塑两种形式呈现同一题材的《海格立斯和安泰》,核心突破在于“对力与空间的新表达”:画面用“轻快却持续移动的线条”“准确却不断变换方位的体形”,直观展现“攻击与反抗”的对立张力;传统透视中“线条向中轴聚合”的规则被打破,风景线条仿佛要“突出画框”,营造出突破平面的动态感;青铜雕塑上,光线在闪烁的四肢上摇曳跳跃,如同“爆炸后扩散的回声”,让静态金属充满运动余韵。这种探索彻底摆脱了中期模仿的僵硬,彰显主动求新的精神。

图3-53 安东尼奥·波拉约洛作《海格立斯和安泰》,约1475年,木板画,16×9.5厘米,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

图3-54 安东尼奥·波拉约洛作《海格立斯和安泰》,约1475年,青铜,高46厘米,佛罗伦萨巴杰罗博物馆。

8、波拉约洛《无名女士像》,相较于《海格立斯和安泰》对“空间运动张力”的关注,这幅肖像画将探索方向转向“人体构造与精神状态”:尽管采用古典式侧面头像,画中女士却显得异常机灵,仿佛能对画家在场做出反应——波拉约洛捕捉到她“微微隆起的背脊与反向微曲的颈脖”形成的向上线条,传递出敏感的动态;面部线条顺着“任性多曲的轮廓”深入,从后缩的下嘴唇到坚毅的下巴,再到框紧头饰的三角薄幔,每一处线条都像“心理分析”,穿透外在形象触达内在精神,开创了肖像画“以线显心”的新可能。

图3-55 安东尼奥·波拉约洛作《无名女士像》,木板画,46×33厘米,米兰波尔迪·佩佐利博物馆。

9、15世纪末的文艺复兴艺术家已“熟知物质的一切”——前期对空间透视、人体比例、自然质感的探索已较为成熟,单纯的物质层面创新难以突破;同时,社会对“人”的认知也在深化,不再满足于外在形象的真实,更渴望展现人的情感、心理与精神状态。于是,艺术家开始用“越来越巧妙的手法”捕捉“瞬间神态与动作”:变幻的光线追踪脸上的细微情绪,细密织物下的血管、心跳被纳入表现范围,“洞察幽微”成为新的艺术追求,让文艺复兴艺术从“形似”走向“神似”。

图3-56 安德烈·德尔·维罗乔作《持花女士》,1480年,大理石,高60厘米,佛罗伦萨巴杰罗博物馆。

10、维罗乔《持花女士》,是其1480年左右创作的大理石半身像,以“古典正面姿态”为基础,却注入全新的“敏感与生动”:光线在造型精美的头部、细腻的双手和厚薄不均的衣着上流动,让冰冷石材焕发生机;脸上的光辉与盘绕的晦暗卷发形成强烈对比,领口花束的暗影又与胸部光线呼应,通过光影层次塑造出丰富的精神质感。与劳拉纳“稳重庄重”的巴蒂斯塔·斯福扎像、皮埃罗“清晰规整”的同名画像相比,维罗乔的作品更重“细微神态的捕捉”,标志艺术已从“秩序美”进入“精神敏感美”的新时代。

图3-57 安德烈·德尔·维罗乔建造的美第奇家的皮耶罗和乔凡尼墓,1469—1472年,佛罗伦萨圣洛伦佐教堂。

图3-58 德西德里奥·达·塞蒂尼亚诺建造的卡尔洛·马尔苏皮尼墓,1454年,大理石,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

图3-59 安德烈·德尔·维罗乔作《大卫》,约1476年,青铜,高126厘米,佛罗伦萨巴杰罗博物馆。

11、维罗乔《大卫》,这尊约1476年的青铜像,彻底打破传统大卫“谦恭英雄”的形象:大卫伶俐瘦削,面容机敏,合身甲胄下的身形更像“美第奇宫廷书童”,而非以色列勇士;他以古典站姿将重量压在一条腿上,身体却因“手与脚反向转动、剑离身体、肩颈左右旋转”处于紧张状态,颈骨的紧绷感传递出旺盛精力;光线在光滑的年轻身体上忽起忽落,无情照亮哥利亚脸上的痛苦。相传青年达·芬奇是原型,若属实,这尊雕像不仅体现洛伦佐宫廷“优雅精致”的格调,更定格了“向生活挑战的神童姿态”,呼应当时对“人精神活力”的探索。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