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界面——第二届未来影像与数字人文学术论坛暨2024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发布会
更新时间:2025-09-17 18:05 浏览量:2
影像界面——第二届未来影像与数字人文学术论坛暨2024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发布会将于2025年9月20日在四川美术学院举办,本次活动是继之后的第二次与四川美术学院视觉艺术研究院的合作。本次论坛将完整发布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发起创办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项目2024年度成果;本次论坛由四川美术学院主办,并由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与四川美术学院视觉研究院等相关单位联合承办。
重新发现时间——技术图像时代下的影像对抗
文|施瀚涛
在威廉·弗卢塞尔(Vilém Flusser)“技术图像”的理论中,由于影像媒介的透明性,今天的我们生活在由图像构造的幻象之中,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被影像技术这一装置(apparatus)所操纵,丧失了对现实直接感知的能力。在网络技术尚未进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时候就已意外离世的他甚至还对“远程通信社会”(Telematisch)抱有某种期待,他无法想象在电视和电影都已经逐步被“用户生成内容(UGC)“的社交媒体取代的今天,我们非但没有看到“分散的对话式的网络化媒介”,反而,“技术图像对社会结构的法西斯式改造”正在变本加厉。
艺术家作为内生于社会中的一个群体,自然也无法自外于技术图像的统治,但影像技术却也为他们带来了新的灵感和手段。今天的艺术家常以影像作品来讲述时代、经历、记忆、梦境和幻想,这些对象在技术图像的范畴中,是被超中介化(hypermediacy),成了脱离真实世界的,从图像到图像的,空洞的编码和表征游戏;但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说,它们是基于个人生命经历中的丰富感受所作出的直接的表达。技术图像是对历史的吞噬,和对历史意识乃至人的自由和主体性的剥夺;但艺术家影像则力图还原一个个具体的事件和历史,一段段鲜活的生命和时间。毕竟我们依然期待艺术家是一群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表达能力的个体,他们的作品也由此与技术图像的概念具有本质的不同。
时间、生命和历史本来就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表述对于时间的理解。过去的艺术中有着丰富的对于时间轮回或线性推进的表现,或者表达某个瞬间的复杂感受。而影像技术的诞生催生了天然以时间为基础的影像艺术形式(time-based art),它让今天的艺术家得以在作品中表达更为复杂的关于时间的感受。这种个人的、创造性的、反思和拒绝操纵的影像作品中的时间平行于技术图像中的时间而存在,艺术家的创作可以说正是去重新发现那些被技术图像所遮蔽和压抑的时间,也就那些是需要被重新讲述的现实和尚待被发现的潜在的自我。
今天的艺术家可以说是借用影像来实现时间的一次次闪回和延展,或者是生命与历史的一次次排练或重演。他们由此来反思现实生活,包括技术图像本身对于我们的控制,以期实现与技术图像时代对抗的可能。本次论坛将围绕2024年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年鉴的基础档案数据,并以新近的影像作品为案例,邀请相关学者和策划人共同就这些技术图像时代下的影像创作展开分析和讨论。
相关链接:
二审 | 黄雯君
终审 | 顾佳君
观展无需预约。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创建于2003年,是中国大陆第一家专注于当代艺术的公立美术馆。它以原创性、学术性、国际性为办馆理念,具有展览、研究、教育、收藏、交流五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