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长绳系日——韩天衡八十载艺术求索中的“变”与“恒”

更新时间:2025-09-17 23:36  浏览量:1

自缶翁吴昌硕1912年定居沪上起,海派篆刻遂撑起近现代中国印坛“半壁江山”。百年间代代印人砥志研思,在刀石激荡间重塑了篆刻艺术的创作理念、审美意趣与刀法体系,成就了金石篆刻史上最为璀璨的现代转型。自20世纪70年代始,韩天衡以书、画、印三绝兼擅、艺理创见相得益彰的艺术风貌崭露头角,其熔古铸今的篆刻美学与“推新出新”的艺术实践,使其成为当代篆刻领域承前启后之代表人物,以滚滚“韩流”续写着海上印坛的百年华章。

2025年,“长绳系日——韩天衡学艺80年回顾展”先后于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上海韩天衡美术馆举办,在上海站的展览中,精选了其从弱冠到耄耋之作三百三十七件套,清晰勾勒出其跨越六十余年的艺术逐梦之旅,始终探索“变”与“恒”的辩证统一,在“变”中激活传统,在“恒”中守住文脉。

“长绳系日”典出晋人傅玄《九曲歌》:“安得长绳系白日。”这意象,恰似韩天衡艺术人生的生动隐喻——在云霞翻涌的艺术山巅,他以毕生之力,试图挽住那飞逝的艺术白日。1981年《韩天衡印选》篆刻跋语中,他写道:“百年探索,为梦也,如千坡尽头,红日楚楚。”这追逐光明、不舍昼夜的执着,早已深植其心。

筑基砺恒心:摹古三千蕴变机

韩天衡四岁临池,六岁习印,师承郑竹友、方介堪、谢稚柳、陆维钊等名家。1963年,经恩师方介堪引荐,其作品亮相西泠印社建社80周年大展,初露锋芒即获印坛元老唐醉石“二十年必为巨子”之预言。本次回顾展中最早的一幅印屏便是当年的佳作,这幅作品线条圆劲,章法饱满,结构严谨,气息清隽,尤见方介堪先生衣钵真传。朱文印遒劲渊雅,白文印厚朴圆浑,鸟虫印匀秀工整。

韩天衡 榜书 涛声

韩天衡篆刻印屏

同年,印坛大家方去疾赠予他一字真言“变”,开启了韩天衡“长绳系日”的求索征程。

面对这如偈语般的命题“变”字,韩天衡选择以硬功筑基,在传统上下功夫。他效法前贤,立下苦临“三千方秦汉印”的宏愿,以对传统深度的敬畏与苦修作为“变”的基石。其早期作品“筐印将巨”边款“服役瓯海时临刻汉印甚多,皆磨去,此旧箧中仅见者,以敝帚视之”道出其勤勉。

韩天衡 筐印将巨 平戎阁(两面印)

20世纪70年代,他执笔《中国篆刻艺术》,遍览近两千部印学著作与印谱,系统沉浸于古玺印与明清流派精华(吴让之、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来楚生等),为“变”积累丰厚的学养。程十发先生“古今中外法”印章的嘱托,更催化了他溯古求变、自出机杼的决心:吸收消化古今中外的优秀技法、理念,不断自我丰腴。1975年所刻“鲈乡十发”边款已自信宣告“豆庐变局之一格”。

草篆开新境:融通三绝立变宗

深入篆刻堂奥,韩天衡敏锐觉察到自身追求“先声夺人”的视觉张力,与传统讲究“平中见奇”“静中见动”的微妙分野。他渴望方寸之间即有京剧亮相般的摄人魄力。正是这种审美觉醒,驱动他完成了从师古到化古的关键一跃。他大胆解构小篆与汉篆体法,在笔画表达、章法布局、字体姿态、虚实排布上皆作全新诠释,“雄强奇崛”的韩派印风锋芒初露。

1982年,韩天衡受托主持编撰《历代印学论文选》。面对浩瀚古籍,他以近乎虔诚的学术态度爬梳剔抉,遍览海内外珍本。这段经历使他突破流派藩篱,冶金石书画于一炉。他深研“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之理,独辟蹊径创出“草篆”体。其结体宽博疏朗,笔势厚重多变,融秦诏版之错落、缪篆之匀满、楚简之率意、汉砖瓦之朴茂、封泥之浑厚、魏碑之布白于一体。

韩天衡 草篆 李白《秋浦歌》

草篆的出现,打通了书印界限。其结构古朴率意,字势错落参差,线条刀感外露,章法以篆刻“分朱布白”意识统领行气疏密。这种书风自然融入其篆刻,如“是有留人处”,该印朱白并重,视觉动线奇诡:五字三列,从右下角的“有”字“月”部,向左拾级而上,阶梯下以纵线引导,分为极密(左侧并笔)、极疏(中间大块留红)、匀落(右侧朱白适中)三块;阶梯之上以横笔贯通,或长或短,或开或闭,红白互用,顾盼生姿;刀法上,韩天衡自创“摇橹刀法”,融合吴让之三面用刀法,以腕运刀,模拟书法提按顿挫,传达草篆笔意,形成“笔意与刀意交织”、拙厚酣畅的复合风格。

“形殊而质同,类别而道通。”这种虚实呼应、刚柔并济之风亦见于其绘画。《月夜芦鸭图》以满色构图先声夺人。粼粼波光里,漾着一轮无勾无皴的明月,层层叠加的淡墨,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月影,轻笼着一旁假寐的野鸭。一丛刚劲如铸铁的兰草打破了这份静谧,双钩飞白,行笔犹如运刀,在虚实、浓淡、聚散、动静中,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

韩天衡 月夜游鸭图

至此,韩天衡的书、画、印三艺已然融会贯通,捅破了那层“马蜂窝”的薄壁,篆刻中见画意笔法,丹青中蕴金石骨力,书法兼冲切之劲与画韵之悠,三者互通,各臻其妙。

韩天衡 学然后知不足(附边款)

系日无止境:耋年精进续新变

韩天衡的艺术难以单一风格定义。其核心在于敏锐的感知、持续的学习状态和“自胜者雄”的激情。20世纪80年代,他广泛探索甲骨文、生肖图案、鸟虫篆等新印格,边款形式亦极尽变化。20世纪90年代,“韩鸟”画风成熟,重彩荷花系列更添视觉震撼。2000年后,“熟帖生写”与古文字新解影响其创作,开创楚竹简入印先河。

21世纪10年代,年逾古稀的他书风由“放”转“收”,复归端严简约,暗合孙过庭“平正—险绝—平正”之理。他驾驭巨幅创作,在恢宏中见精严。2020年后新作更重哲学意蕴:“四标点符号印”以现代符号重构传统;“空”诠释东方虚实美学;线条畅涩相生,光毛互映,是其“会意印式”的杰出代表。耄耋之年仍能带给观者耳目一新的体验,正是其数十年赤诚追求与不懈“系日”精神的最佳写照。

韩天衡 四标点符号印(附边款)

韩天衡 山中白云

结语

韩天衡八十载的艺术求索,不仅是个人风格的淬炼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篆刻现代转型启示录。他凭借“长绳系日”般的执着,在“变”中激活传统,在“恒”中守住文脉,在金石书画领域开辟出一条革新之路,为篆刻艺术乃至中国传统艺术的赓续与创新提供了生动的范本。

其一,他重构了传统艺术的“活化”路径。从临摹秦汉印三千方的“硬功筑基”,到“草篆入印”的笔刀互通,再到其独创的“摇橹刀法”,韩天衡以“化古”而非“泥古”的姿态,将篆刻从文人雅玩的局限中解放出来,赋予其雄强奇崛的现代视觉张力,既是对“静中寓动”印学传统的颠覆,亦是对工业文明时代艺术表达需求的敏锐回应。朱白二色的交响,在方寸间投射出传统艺术与当代精神的共振。

其二,他印证了“技道合一”的东方艺术哲学。从“三千摹印”的技法积累,到“四标点符号印”的哲思凝练,韩天衡始终践行着“技进乎道”的艺术追求。他通过虚实相生的空间经营,将治印从“技艺”升华为“境界”,恰如孙过庭所言“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彰显出中国艺术“以艺载道”的深层价值。

作为当代篆刻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韩天衡的探索不止于个人风格的确立。他以持续自我革新的锐气,打破了书画印的传统分野,为篆刻的学科化发展奠定基础。从《中国篆刻艺术》的体系化梳理到《历代印学论文选》的文献奠基,他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维度上,为篆刻艺术的当代转型提供了方法论支撑。这种既植根传统又直面当下的创造精神,或许正是传统艺术实现创造性转化的关键所在。当耄耋之年的他仍以《涛声》榜书巨作挑战创作极限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艺术家的蓬勃生机,更是一个古老艺术形态在当代语境中的无限可能。

“长绳系日”终非妄念。在韩天衡开拓的艺术天地里,传统不是供人膜拜的化石,而是能够重新焕发生机的火种。这场持续八十年的美学实践,既是对“笔墨当随时代”古训的尊崇,也为后来者指明了突破和超越的方向。正如韩天衡刻刀下的“四标点符号印”——以逗号警醒半途之忌,以句号追求人生圆满。这根“长绳”系住的不仅是艺术白日,更是将“变”的锐气化为“恒”的坐标,指引传统在当代重生。(文中印章非原大)

文/朱匀先,来源:《书与画》杂志

艺术家简介

韩天衡,1940年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号豆庐、近墨者、味闲,别署百乐斋、味闲草堂、三百芙蓉斋。擅书法、国画、篆刻、美术理论及书画印鉴赏。

现任西泠印社名誉社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名誉院长、上海中国画院艺术顾问(原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首席顾问、上海韩天衡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韩天衡艺术教育基地校长、上海吴昌硕艺术研究会会长、吴昌硕纪念馆馆长、中国石雕博物馆馆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温州大学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特聘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作品曾获上海文学艺术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等。2010年被专业媒体评为“2009年度中国书法十大人物”,并由《书谱》社三十五周年海内外五百七十一家专业机构署名问卷公布为“最受尊敬的篆刻家”及“三十五年来最杰出的篆刻家”(书法为启功先生)。2012年首届《书法》杂志论坛被评选为当代三十家优秀范本书法家之一。2015年荣获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艺术奖”榜首。2016年被命名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上书法”代表性传承人。担任第一至七届海峡两岸中青年篆刻大赛总顾问。2019年担任“全国大学生篆刻大展”评委会主任。荣获上海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中国书法风云榜——杰出老书法家称号。2023年荣获西泠印社终身成就奖。2024年荣获首届上海杰出人才称号。先后在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德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区举办个人书画印系列展览。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大英博物馆等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收藏,曾获日本国文部大臣奖。

出版有《历代印学论文选》《中国印学年表》《中国篆刻大辞典》(主编)、《韩天衡画集》《韩天衡书画印选》《韩天衡篆刻精选》《天衡印话》《天衡艺谭》《中国现代绘画大师·韩天衡》(英文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荣宝斋画谱·韩天衡绘花鸟部分》《画舫——当代美术经典入史艺术大家·韩天衡卷》等专著一百五十余种。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