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翔的困惑
更新时间:2025-09-18 07:14 浏览量:1
作为当今书坛毫无争议的“丑书”大师,曾翔先生引领的开创潮流已经得到书坛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也因为他的不懈努力和不畏艰险,赋予了“丑书”不忍拘束,勇于表现自我的褒性词义。
无论人们对曾翔先生有多少质疑,都很难改变曾翔先生对当今书坛的巨大影响力,很多人认为当今书坛丑书泛滥,其实这也许是曾翔先生探索精神的一种普及。
作为时代文化艺术的领军人物,曾翔先生在不断探索之余,也深刻思考当下的书法环境,特别是针对他的一些苛责,为此不免产生一些困惑。
一提起曾翔先生,人们都会同时提起“吼书”这个词,“吼”已经成为曾翔先生难以摆脱的标签之一。“吼”颠覆了人们对书法家温文尔雅形象的固有认知,更多的给人癫狂造作的感觉,这也是民众挞伐曾翔先生的主要方向。
社会对于“吼”的理解和认知与曾翔先生的初衷差别巨大,甚至一些支持曾翔先生的专业人士对于“吼”的理解也不尽相同。
很多书法家在谈到“吼”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解读为情绪的表达,对曾翔先生颇为赞赏的洪厚甜先生更是认为“吼”只是曾翔先生在“逗你玩”,这些解读显然无法真正触及“吼”的本质,甚至是对“吼”的极大误解。
曾翔先生本人屡次对“吼”进行解释,然而却无法扭转民众的看法。在一次接受采访中曾翔先生无奈的表示:“我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人们只看到‘吼’的形式,但是对于‘吼’的意义和必要性没有充分理解,这产生了很大的误解,这种误解对于艺术创作、艺术探索是十分不利的。”
曾翔先生是这样解释“吼”的,他说:“我在创作时就像上战场打仗,毛笔就是我的枪,打仗就要有气势,要吼着冲向敌人。”
这种略带敌视的理念显然有悖于艺术创作中夹杂亲情爱子情绪的传统认知,这一解释让人们对“吼”产生更大困惑。
显然“吼”不仅仅让曾翔先生产生困惑,更让他陷入尴尬,曾翔先生始终都在试图摆脱固有标签,却被“吼”紧紧捆绑,然而这个“吼”却非常不清晰、不明确,始终戴着这样含混的标签,让曾翔先生的书法探索始终面临着巨大的争议。
从近几年曾翔先生的创作来看,“吼”显然不是他的全部,甚至只是他的一个侧面,然而人们已经习惯将这个侧面当成其整体,那么对于曾翔先生及其书法艺术的认知也就被严重局限了。
曾翔先生急于将“吼”解释清楚,无外乎是希望人们对他的探索能够给予更多的理解,也对当代书法艺术产生更全面的认识。这一目的显然还未达到,曾翔先生的困惑还将继续。
“吼”作为当代特立独行的一种创作语言,已经深刻感染了很多年轻人,他们将“吼”加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让作品更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然而这种加持是简单的模仿还是一种必然,仍然受到很大质疑。
曾翔先生的困惑不仅仅是个人的困惑,更反映了当代书法艺术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一方面,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形式,需要保持其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书法又要面对当代社会的变革挑战,寻求创新和发展。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代书法界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曾翔先生的困惑也是所有先锋艺术家的共同困惑。当艺术创新超越了公众的理解框架时,艺术家应该坚持自己的探索,还是应该考虑观众的接受度?当艺术表达形式与传统审美习惯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如何评判其价值?这些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
曾翔先生至今仍在坚持自己的艺术探索。尽管面临诸多误解和批评,他仍然相信自己的艺术方向是有价值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拓展书法的表现空间,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他也应该很清楚,要消除人们的误解,改变对“吼书”的刻板印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当代艺术多元发展的背景下,或许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来看待像曾翔先生这样的艺术家。即使不完全理解或认同其创作方式,也应该尊重其探索的勇气和价值。艺术的发展需要多种声音和多种尝试,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碰撞,艺术才能保持其活力和生命力。
曾翔先生的困惑可能还会持续很长时间,但这种困惑本身并非完全是坏事。它促使我们思考书法的本质、艺术创新的边界以及传统与当代的关系等核心问题。也许正是在这种困惑和质疑中,中国书法才能找到真正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道路。
最终,时间将成为最好的评判者。曾翔先生的“丑书”和“吼书”究竟是一种有价值的创新,还是仅仅是一种哗众取宠的行为,历史会给出公正的答案。
而对于曾翔先生本人来说,尽管面临诸多困惑,他仍然选择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这种坚持本身,就值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