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舞蹈芭蕾

赋中自有书院韵脉——浅析《万松浦书院赋》的精神坚守与艺术匠心

更新时间:2025-09-18 08:11  浏览量:1

魏佑湖

渤海的风,总带着咸涩的潮气,掠过港栾的滩涂,径直扑向一片松海。宋俊忠先生的《万松浦书院赋》,便从这风里、松间、涛声中走出来,不是冰冷的文字,是能触到黛瓦温度、闻见书墨香的,一段关于“守”与“续”的故事。

初读时,我似乎被那片景致绊住了脚。原以为书院该是深宅大院,雕梁画栋,可这里偏不:“黛瓦素墙,隐翠微而欲滴;曲径幽窗,纳海气以常清”,素得像幅淡墨画。再往下读,才懂得这景致里藏着的根。原来港栾这地方,本就带着文脉的基因:是“徐乡故邑”,曾住着研经论道的智者;是秦代楼船出发的地方,徐福求仙的传说还飘在海上;更有“稷下遗音”,百家争鸣的火种,当年竟顺着风,落在了这海隅。读到“世变滔滔,繁华竞逐”时,忽然读懂了这书院的分量。如今的世界,快得让人慌,多少老建筑塌了,多少老调子断了,可这里“廿载如磐”,风刮过,雨打过,松根扎得更深;外头的“流岚”再热闹,它依旧“抱朴守真”,不羡金玉台榭,甘当“精神之桅帆”。原来它守的从不是一座院子,是人心底的“圭璋”,是不被浮名扰的静,是“知行互证”的实,是“诗心即道”的纯。就像院里那盏灯,从壬午年亮到如今,没熄过,照着“青衿负笈”的身影,照着“玄辩开襟”的夜,也照着每个读这篇赋的人,心里那点关于“传承”的念想。

我反反复复的读,方可悟得其赋的妙意,我用十个字概括:辞采与意境的高度融合。这也正照应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先生所评价的那样:“好,文采思想兼备”。

松涛伴文脉,海韵载诗心。宋俊忠先生的这篇《万松浦书院赋》,以二十二载光阴为线,以山海文脉为魂,将一座书院的形、史、志熔铸于辞赋之中。它既是对传统赋体的创造性传承,更是对浮躁时代里“精神灯塔”的深情礼赞,字里行间皆见文心与风骨。

其文之妙,首在“以景载情,虚实相生”的艺术表达。开篇“渤海之湄,黄水之津”,寥寥八字便锚定书院地理坐标,继而“东望沧溟”连徐福仙岛,“西接长林”承稷下遗音,让眼前的松海涛声,与千年历史文脉共振。文中对书院景致的描摹,未走“崇楼炫目”的浮夸路,反而聚焦“黛瓦素墙”“曲径幽窗”的素净,以“朝闻鸟哢与书声互答,夜沐星辉共灯火争莹”的细节,将“尘外诗庭”的清幽具象化;更妙在“松涛如弦歌,海韵似击磬”的通感,让自然之音与读书之声交融,使书院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成了“会说话”的文化空间。结尾又以“诗曰”七律收束,“莽原松海起琅嬛,潮送涛声入砚田”将全文意境凝为诗行,文气贯通,余韵绕梁,尽显赋体“铺陈而不堆砌,凝练而不晦涩”的匠心。究其文妙有如下三大特点:一是意象凝练,画面感强:以“松海”“涛声”“黛瓦素墙”“曲径幽窗”构建书院“依山傍海”的实景,又以“徐福仙岛”“稷下遗音”“秦使楼船”勾连历史,虚实交织间,既显书院清幽之境,又藏文脉厚重感,如“松涛阵阵,恍若弦歌不辍;海韵泠泠,浑如击磬长鸣”,将听觉与意境结合,让“诗庭”具象可感。二是辞藻雅正,韵律和谐:通篇用“湄”“津”“音”“灵”等韵脚贯穿,对仗工整。如“朝闻鸟哢,与书声互答;夜沐星辉,共灯火争莹”,四字句与长短句交错,既守赋体“铺陈叙事”的传统;又以“噫吁”“嗟夫”等叹词增强情感张力,结尾“诗曰”七律收束,文气贯通,余韵绵长。三是细节见真,以小衬大:“采林间之蕈菌,拾滩头之贝光”“夜话星垂,晨耕露漙”等生活化细节,打破书院“高冷”印象,以“劳”“读”结合的日常,衬出“尘外诗庭”的烟火气,让意境更鲜活可触。

这些都没躺在故纸堆里,赋里写得明白:“书院继绝,岂循故步?”不是守着旧碑刻过日子,是要“守正开新”。立在林野间,不是躲着尘世,是心里装着“苍茫”,想让文脉“扶摇”着长;聚起九州来的人,不是只谈风月,还要“砺不锈之文刀”,把古贤的格范,变成今世的新标。连匾额都透着实在:“人人皆诗”,不是说要成诗人,是说每个人心里都有“诗心”,那便是“道”。也印证了我原有的思考“道在心中,是心中固有的良知、良心”。青衿学子围着坐,不用设高座,席地就能论章,翰墨香里,没有高低,只有文脉在传。书院二十二年的晨读夜话,像“松针垂玉露”的清亮:那滴玉露,滴在砚台里,晕开的,是千年未了的文脉,是永远亮着的松海间的长灯。是传递着“继绝开新,守心不迁”的思想内核。赋中追溯书院渊源,从“徐乡故邑”的智者之墟,到“避秦火存逸响”的文脉延续,却未陷入“复古怀旧”的窠臼,反而掷地有声“书院继绝,岂循故步?守正开新,敢领风骚”。它重新定义了书院的价值:“立身林野,非为遁世;心系苍茫,志在扶摇”,打破了传统书院“归隐避世”的刻板印象,将“铅椠耕读”与“知行互证”结合,让传统文化有了“砺不锈之文刀”的当代锋芒;而“人人皆诗”的匾额,更摒弃了文化精英主义,将“诗心”归为人人可及的精神财富,让书院成为“聚九州俊彦”却“席地论章”的平等之地。让文脉传承与当代坚守的深度表达。究其意境也有三大特点:一是以“继绝开新”立核,重释书院精神。开篇追溯“徐乡故邑”“稷下遗风”的文脉渊源,却明确“非循故步”“守正开新”。书院“立身林野,非为遁世;心系苍茫,志在扶摇”,打破“归隐避世”的传统书院印象,将“耕读”与“经世”结合,赋予传统文化“砺不锈之文刀”“开今世之新标”的当代价值。二是以“人人皆诗”为魂,重构文化平等。“匾揭‘人人皆诗’,诗心即道;座聚青衿接席,席地论章”,摒弃文化精英主义,将“诗心”等同于“道”,主张“翰墨流芳”与“诗简传薪”的平等传承,体现“文化属于所有人”的朴素理念,契合“养浩然气象”“护心灵圭璋”的精神追求。三是 以“坚守”破“世变”,凸显精神坐标。面对“世变滔滔,繁华竞逐”“宫阙倾颓,弦歌难续”的现实,以书院“廿载如磐”“抱朴守真”作对照,提出“非金玉之台榭,乃精神之桅帆”。将书院从物理空间升华为“文脉灯塔”,强调在浮躁时代,“铅椠耕读”“知行互证”是对抗“浮名扰攘”的精神根基,思想兼具批判性与建设性,是当今尤为提倡文化哲思。

尤为感动我的是赋中对“时代之问”的回应。当“世变滔滔,繁华竞逐”,当“多少宫阙倾颓,几处弦歌可续”,作者却以书院“廿载如磐”作答:它“栉风沐雨,根愈固于厚土;抱朴守真,色不夺于流岚”,不逐金玉台榭之奢,甘为“精神之桅帆”。这份坚守,早已超越对一座书院的书写。“采蕈菌、拾贝光”的日常,是“以劳强骨,以读润肠”的生活哲学;“远浮名之扰攘,护心灵之圭璋”的追求,是对当代人精神困境的解药,是一济最可取,最有效的解药。

《万松浦书院赋》,写的是一座书院,却道的是千年文脉,守的是一颗文心。它让我看见的是:真正的文化传承,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如松涛般绵延、如海潮般鲜活的精神接力;真正的书院价值,也从不是远离尘嚣的“桃源”,而是在俗世中为人心筑就的“诗庭”。当“松针垂玉露,犹滴千年未了篇”,这滴玉露,既是书院二十二载的光阴凝结,更是文脉永续、文心不老的最好见证。

魏佑湖简介:济南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原莱芜市文史馆馆员,莱芜区“史敢当”红色历史专家研讨组成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山东省写作学会莱芜写作中心副主任、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诗歌创作委员会主任。文学作品在四十余家报刊杂志平台发表四百余万字,被《齐鲁文学作品展》收入,被竹庐文艺评为全省“十大散文家”,曾荣获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报告文学金奖,“羊祜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全国散文评选”一等奖,“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散文奖、理论奖,“鲁新知”杯首届全国吕剑诗歌大赛金奖。有上百篇报告文学、散文、诗歌获省以上奖。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荷境》、《杖藜行歌》。

附原文:

万松浦书院赋

宋俊忠

渤海之湄,黄水之津,有浦名港栾,涵碧映云。东望沧溟,雾锁徐福之仙岛;西接长林,风传稷下之遗音。此间毓秀,宜筑斯文。壬午肇基,时维甲申之序;万松作伴,地承千载之灵。书院既成,廿二载已逝光阴,然道脉绵延,愈见精神。

观其形胜也!依莽苍之松海,枕澎湃之涛声。书院巍然,非崇楼之炫目;庭轩静穆,有泉石之澄明。黛瓦素墙,隐翠微而欲滴;曲径幽窗,纳海气以常清。朝闻鸟哢,与书声互答;夜沐星辉,共灯火争莹。松涛阵阵,恍若弦歌不辍;海韵泠泠,浑如击磬长鸣。噫吁!此非桃源别境,实乃尘外诗庭。

溯其渊源也!徐乡故邑,本是智者之墟;秦使楼船,曾发求仙之棹。稷下风移,文星东耀;百家绪远,薪火此燎。避秦火而存逸响,处海隅以续离骚。今书院继绝,岂循故步?守正开新,敢领风骚。立身林野,非为遁世;心系苍茫,志在扶摇。辟一方净土,养浩然之气象;聚九州俊彦,砺不锈之文刀。铅椠耕读,承古贤之格范;知行互证,开今世之新标。

铭其志业也!守“和蔼”于门户,崇“安静”于中堂。匾揭“人人皆诗”,诗心即道;座聚青衿接席,席地论章。翰墨流芳,承先哲之深意;诗简传薪,寄后来之远望。不拒风霜,四时自有佳趣;何妨雨雪,一室犹暖书香。观鱼蟹而知河海之趣,听鹂鹊以悟天籁之常。更有夜话星垂,晨耕露漙。采林间之蕈菌,拾滩头之贝光。以劳强骨,以读润肠。远浮名之扰攘,护心灵之圭璋。

嗟夫!世变滔滔,繁华竞逐。多少宫阙倾颓,几处弦歌可续?惟此松浦,廿载如磐。栉风沐雨,根愈固于厚土;抱朴守真,色不夺于流岚。非金玉之台榭,乃精神之桅帆。万松作证,潮汐有信;书院长青,文心永涵。敢竭鄙怀,恭疏短赋。诗曰:

莽原松海起琅嬛, 潮送涛声入砚田。

稷下遗风吹未散, 徐乡故垒韵长延。

青衿负笈云林深, 玄辩开襟月影偏。

廿二春秋磨砺处, 一灯如炬照樽前。

且看松针垂玉露, 犹滴千年未了篇。

宋俊忠,笔名寒竹,山东省写作学会副会长,第五届第六届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山东诗词学会省直分会副秘书长。著有《玫瑰诗晴》《旅踪游思》《心香一瓣》等,代表作《超然楼赋》《济南泉水赋》《济南柳赋》《济南荷花赋》《平阴玫瑰赋》等。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