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独奏曲《三门峡畅想曲》是二胡与钢琴结合的典范,被誉为继刘天华之后的二胡艺术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
更新时间:2025-09-18 09:51 浏览量:1
极具民族音乐神韵,富含哲理亲切感人
——《三门峡畅想曲》美学价值探微
向阳光
一、创作背景
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党的文艺方针强调“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这就要求音乐创作要把思想性摆在第一位,强调音乐作品以反映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活为首要目的,这是作曲家必须遵循的创作原则之一。尤其在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音乐创作的显著特征即是以这种反映群体的精神风貌为主流,那些雄壮的进行曲,歌颂劳动、丰年,歌唱新中国、赞美新生活的作品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在庆祝建国10周年之时,刘文金在题材选取上有意与新中国诞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相结合,通过音乐来表达亿万中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喜悦与欢呼。作曲家避免了当时社会上较为肤浅的公式化、概念化的颂扬,而是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思想感情出发,运用较为独特的形式和极富个性的音乐语言来展示人民群众的生活及情感。三门峡市位于黄河南岸、河南省的西部,下辖两市一区三县,为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上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座曾经引起成千上万人迷狂欢呼的水库。在六十年代初,国家正处于困难时期,为了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而劳动者也同样地投入了火热的激情去建设三门峡。作曲家刘文金就是在六十年代初依据三门峡建设的场景,特别是那时人们火热的劳动场面,激发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并且融入了西洋音乐中的曲式结构而创作了二胡独奏曲《三门峡畅想曲》。
二、作者简介
刘文金(1937——2013),河北唐山人,祖籍安阳。作曲家,1961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历任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艺术总监以及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等职;现任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为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副会长;2001年被聘为韩国中央大学校国乐大学教授。2013年6月27日22时21分刘文金先生去世,享年76岁。刘文金创作的每部作品都有着独特的个性,他写的作品几乎都找不到某个民间固定音调的原型,但是又使人感到它们都有着传统的血缘关系;这就是他长期学习传统、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学习西洋音乐,经过消化、提炼,再创作的结果。他写的音乐没有说教式的音调,听众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感人,有着民族音乐的神韵;继而听之,能使人思索、回味;细而察之,使人感到他的作品中贯穿着一种艺术哲理,因而被称为:追求民族音乐神韵的作曲家。
三、作品分析
《三门峡畅想曲》是刘文金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省“三门峡”水库体验生活后创作的一首大型二胡独奏曲,该曲在1963年“第四届‘上海之春’全国二胡独奏比赛”中演奏,引起了音乐界的轰动。其创作内容、结构、形式等都有着一定的独特性。作者釆撷三门峡水库工程中的几个画面,在创作上继承传统民间音乐中常见的创作原则,在技法上借鉴外来的回旋曲式结构,写出了一个活跃的、舞蹈性的快板段落为主部,在乐曲中多次循环变化再现;中间又插入几个歌唱性的插部,使音乐有对比和发展。从作品的篇幅、二胡演奏技巧、难度及表现力等方面看,有着重大的创新与突破,超越了刘天华作品保持30多年旳技术难度记录,被誉为二胡与钢琴结合的典范,是一首划时代、超水平的里程碑式的二胡经典。
《三门峡畅想曲》描写了“三门峡”水利工程的宏伟图景,展示了水库工地上建设者们紧张而愉快的劳动场面,讴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赞颂了劳动人民的崇高精神和豪迈气概,抒发了人们对祖国无比热爱的深情厚意。乐曲以带回旋性质的多段体结构,以畅想曲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画面,淋漓尽致地给予了表现。
乐曲由引子、七个乐段和尾声组成。
引子是一个自由的散板,具有宽广辽阔的意境,音调激昂。描绘了晨曦中三门峡雄伟气势和黄河水那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引子部分,开头的最低音“6” 从弱开始,经过快速五声音阶级进的推进,一下跃到很强的高音“3”,这两个小节,演奏者要掌握好力度控制,使声音从轻到响,自如流畅,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然后,音程渐宽的跳进,使乐曲表现出激动的情绪。仿佛展现出一幅动人的画面:朦胧晨曦,薄雾笼罩江面。突然,一轮红日从江面上冉冉升起,光芒万丈照四方,水库工地一片阳光灿烂。人们登高远眺,只见两岸悬崖夹江而立,水库大坝拦江而起。雄伟壮观,雄浑磅礴,使人感到无比自豪。在引子的演奏过程中,要利用速度变化多,强弱起伏大的特点,来表现黄河水波涛滚滚雄伟壮阔和峡口激流汹涌澎湃的意境。演奏时,要快慢自然,除延长音外,要连贯紧凑,一气呵成。要避免过慢、停滞的感觉。以奏出:水浪从远处滚滚而来,拍打悬崖,激起千层浪花的生动情景。
第一段是一个活跃的舞蹈性的小快板,是回旋曲结构的主部。其节奏鲜明、热烈,音乐情绪激昂,音调铿锵有力,生动地描绘了三门峡水库工地上干劲冲天的劳动场面: 1=G 2/4 55#4 5 ︱55#4 5 ︱55 15︱……展现了建设者们欢快豪爽的形象。这一段演奏时,运弓要短促有力,跳弓点要清楚。注意三个要点:1. 在线条感上,掌握竖线条旋律的特性,尤其是“××× ×”的节奏型;2. 在音律上,辅助音的音高要向骨干音倾向,环绕音的音高应向核心音倾向;3. 在弓法运用上,少数几处连弓,应作为大量分弓中的“眼”而稍加强调,以形成对比和调配音乐活泼而又诙谐的气氛。
第二段是一个小插部,音乐比较富有歌唱性,这一段具有坚定豪迈,情绪昂扬的进行风格:1=G 2/4 3/4 05 71 ︱2 5 ︱1 76 5 ︱55 71 ︱2 5 ︱1 5 1 ︱……在音乐性格上与主部迥然不同:1. 在线条感上,为典型的横线条旋律,与主部旋律的竖线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2. 在情绪上,以抒发情感为主,与第一段对水库工地场景的描绘形成了“景”与“情”的变化;3. 在旋律性格上,偏重于歌唱性的连贯与柔美,与第一段铿锵有力形成了不同的反差。此外,第二段末尾“Ⅰ”、“Ⅱ”房子的旋律虽然差别不大,但情绪和性格却不同。“Ⅰ”房子的旋律比较紧凑,情绪饱满,性格坚定,其音乐感觉与第一段相呼应,具有民间音乐中“合尾”特点;“Ⅱ”房子的旋律在节奏上要展开,音乐情绪、性格是第二段的延续,仍以抒情的歌唱性为主。
经过伴奏乐器8小节的间奏,二胡于第59小节进入乐曲的第三段,这一段是主题音乐的变调变奏,属同主音转调性质: 1=F 2/4 665 6 ︱665 6 ︱66 16 ︱666 16 ︱……其旋律与主部相似,节奏型相同,但由大调色彩的徵调式转为小调色彩的羽调式,从而构成了色彩上的对比,情绪由热烈欢快转为轻松而跳跃、愉快而含蓄。并于第75小节起渐慢、渐弱,使音乐逐渐进入一种甜美的意境之中。
第四段是一个抒情的中板段落,在乐曲结构上是个很有特点的插部。旋律优美、抒情,富有民歌风:5 32︱5#4 32︱16 12︱53 2#1 ︱2 3 5 ︱3﹒2 1︱635 3561︱5 -…这一段转bB调演奏,3-7弦式上的音调显得柔美抒情,5、1两音稍带压揉,要有发自内心的自豪感和感染力的情绪,要控制好力度,从mp到mf、从p到f, 都要演奏清楚, 并将揉弦和力度变化结合好,其中的切分弓要掌握好节奏。细致地刻画出人们深情含蓄的情感,表达出建设者们对劳动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想象,听起来十分亲切感人。仿佛看到眼前自己的汗水结晶、劳动的硕果,不禁内心阵阵喜悦,情绪较前显得尤为激动: 03 5 ︱ 5 - ︱ 517 6765 ︱ 6132 16 ︱5 - ︱……5612 ︱ 3 5·︱ 5 … 乐曲中几个“03 5”、“3 5 ” 以及“3 5·” 的运用,犹如现代诗歌中运用“啊!…” 的感叹一样,恰好地表达了一种赞叹的语调。 接着,……17 6765…… 27 6765 …… 37 6765 ……这种音型的递升,表现了一种压抑不住的激情,显得更加生动。
在伴奏乐器一段散板的间奏以后,二胡于第153小节进入乐曲的第五段,这是一个小快板乐段,小跳弓用得最多,要出音短促明快,既有力又灵巧。旋律时而轻松愉快,时而热情奔放,时而情绪紧张,好似重现水库工地的劳动场面。在这一段里出现了较多的跳把,需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快速、准确。在演奏1、2、3、5这四个音的时候,左手的手形要取中,一三指向外延伸。为了把音乐推向高潮,可以把拨弦的左手去掉,把注意力放在右手,注重运弓的长度和力度。在后面连续的三连音: 666 666 ︱……︱653 321 ︱176 653︱……演奏时,要用强力度,切分的地方力度更要大。应避免演奏的狭窄与不平均,也就是要表现出节奏宽广,气势磅礴,旋律跌岩,速度自由,强而有力,富有弹性,犹如滚滚洪流,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给人一种波澜壮阔的感觉。又好像是工地上你追我赶,人声鼎沸;机器隆隆声,劳动号子声,交织成一曲震撼人心的响交乐,显示出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无穷力量。同时向人们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
乐曲的第六、七两段,在旋律和奏法上完全地再现了第一、二段的内容,但在速度上要快一些,情绪上要激动一些。从第276小节起是乐曲的尾声,这段提高五度“221 2”,在属调上变化再现,音调高亢,力度铿锵,速度更快,显得更有生气。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如能用自然跳弓来演奏,则会使乐曲显得更加清新和更具立体感,使情绪尤为热烈而欢快。用强烈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出宏大的气魄。最后两句快速的自由模进: 5566 7722︱6677 2233︱7722 3355︱2356 3567︱…… 好似那奔腾不息的滔滔黄河水,一泻千里。收束句要坚定有力,使尾声与全曲浑然一体,自然而流畅。
《三门峡畅想曲》作为刘文金先生的成名作,这首二胡曲鲜明体现了他早期民族器乐创作的艺术特色:音乐主题总是流露出浓郁的民族风格,而对于旋律的展开、多声思维的运用等方面,则更多地流露出将中国民间音乐、戏曲、说唱音乐与西方古典作曲理论进行有机结合的创作思路,作品大幅度地提高了二胡的技术程度和表现力,同时又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此外,在曲式、调式调性的布局,以及情绪的多变、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有着划时代的创新。这部作品与《豫北叙事曲》一起,被誉为继刘天华之后的二胡艺术发展史上又一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