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民: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馆藏古写经探析
更新时间:2025-09-18 11:12 浏览量:1
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作为香港地区唯一一间以佛教艺术为展览主题的博物馆及学术研究基地,其馆藏珍品涵盖佛教造像、绘画、刻经及写经等领域,其中古写经收藏尤为突出。这批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赠的四十三卷中国古代佛经写本,主要源于敦煌及吐鲁番地区的手抄经,轮流展出,构成了博物馆的核心亮点。这些古写经不仅承载着佛教经典的精髓,还反映了数百年间文化交融与书法演变的生动历程,具有跨时代、跨地域的深远意义。 通过这些珍贵文物,博物馆以“净·慈·行”的精神,弘扬佛法,为大众提供滋养心灵的文化空间。
古写经的来源可追溯至敦煌藏经洞的发现。这一洞窟原本藏有大量北宋以前的古代文物及佛经,由一名看守的王道士偶然发掘。随后,英、法、俄及日本的考古学家和探险队闻讯而至,通过向王道士购买等方式,将洞内大量文物运走,散失于各国。其中,日本京都西本愿寺赞助的大谷光瑞探险队扮演了关键角色。大谷光瑞作为日本僧人兼探险家,曾多次率队在中国西北地区活动,尤其在新彊一带进行考察。这批四十三卷写经,据信便是该探险队在敦煌及吐鲁番地区搜集而来,后在日本汇集。 这些写本制作于四至十世纪,跨越多个王朝和文化时期,体现了佛教经典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变迁。
敦煌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曾由不同势力统治,包括汉族、吐蕃及其他民族政权。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使得敦煌写经成为研究佛教史的宝贵资料。馆方资料显示,这些写经涵盖了中国佛教在这一时期盛行的各种大乘经典,其中多数为般若类经典。例如,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所译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是佛教般若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玄奘法师以其深厚的佛学造诣,将印度原典译为汉文,促进了中土佛教的深化。该经卷在敦煌写经中占有重要位置,展示了唐代书法风格的严谨与流畅,笔法稳健,结构严密,体现了译经活动的严谨性与艺术性。
更为珍贵的是东晋时期的《道行般若经》早期译本,这一译本距今已逾一千六百年,是般若经的早期版本之一。《道行般若经》由竺佛念等译出,内容强调“空性”与“智慧”,是早期大乘佛教的核心经典。在敦煌写经中,这一译本的抄写反映了东晋书法的古朴特征,字形方正,笔意朴实,与后世流丽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敦煌地区历经不同统治者的更迭,这些写经中融入了多种文化元素:汉传佛教的严谨、吐蕃影响下的神秘主义,以及中亚艺术的痕迹。例如,一些经卷中可见胡人书风的融入,笔触粗犷,间杂西域文字,体现了佛教在多元文化中的适应与融合。这种跨文化现象,不仅揭示了佛教经典传写的精妙过程,还展示了书法风格的演变:从早期简朴的隶楷过渡到唐代的成熟行书,体现了时代变迁下的艺术创新。
这些古写经的艺术价值在于其作为手抄本的独特形式。在印刷术发明之前,佛教经典主要依赖手工抄写流传。这种抄写不仅是宗教实践,更是艺术创作。敦煌写经多采用卷轴形式,纸张选用当地特产的麻纸或桑皮纸,墨色浓淡适宜,历经千年而不褪色。书法风格的多样性是其亮点之一:四世纪的写经多见古隶遗风,笔画刚劲;六至七世纪受北朝影响,趋向方正严谨;至唐代,则融入楷书的规范与行书的流畅。一些经卷中,还可见装饰性元素,如经文首尾的佛像线描或莲花纹饰,这些不仅是美学表达,更是虔诚信仰的体现。通过这些细节,观者可以窥见古代抄经者的心境:他们往往是僧侣或信徒,在昏暗的洞窟中,一笔一划地传承佛法,体现了“正念正定”的修行精神。
从历史意义上讲,这批写经填补了佛教文献的空白。已知敦煌佛经中佚经达三百六十八种之多,其中如《佛说延命经》、《诸星母陀罗尼经》等,在印度和中国早已失传。此外,还有记载中国佛教史迹、各地佛教情况、吐蕃统治时期的佛教源流,以及敦煌佛寺规矩的卷子。这些资料对于研究佛教在中原与边疆的传播至关重要。例如,《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不仅体现了玄奘法师的译经成就,还反映了唐代佛教的鼎盛:当时敦煌作为西域门户,吸引了无数僧侣前来抄经布道。这些写经的跨地域性,使得它们成为连接中亚与中原的桥梁,展示了佛教如何在不同文化中生根发芽。
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的古写经收藏,得益于李嘉诚基金会的慷慨捐赠。李嘉诚先生作为博物馆的功德主,对藏品的挑选倾注了大量心血。馆内藏品分为两类:一是李嘉诚先生个人向基金会的捐献,二是基金会直接购藏的佛教文物。这些藏品全部置于慈山寺永久存展,用于展览与教研,免费向公众开放。在收藏过程中,李嘉诚先生亲自参与,尤其在拍卖场竞拍时,即使面对时差,他也会通过电话连线,亲力亲为。他对每件文物的述说、品相及来历了如指掌,这种热情源于对佛教哲理的深刻体悟。李嘉诚先生最喜爱的佛教偈语出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一偈语强调无执的出世精神,却转化为积极的入世行动,正体现了博物馆的建馆理念。
为确保藏品的学术性和完整性,慈山寺组建了中外佛教文化专家团队协助挑选。展品选取的原则,是展示佛教三大传承——汉传、藏传、南传,并讲述佛法与不同文化融合的故事。所有购藏程序严谨,如故宫级别的初选与复选,由不同领域的专家把关: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高古专家,印度佛像的国际专家等。这种集体智慧的运用,避免了个人偏好,确保博物馆“小而精”的定位。这些古写经作为重点藏品,轮流展出,每次仅展示部分,以保护文物并保持新鲜感。博物馆位于慈山寺观音圣像底座下,面积约两万四千平方呎,除了展览区,还设有讲学和佛化教育活动室,旨在结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推动青年心灵关怀。
在当今社会,科技拉近了地域距离,却无法解决人心的孤寂疏离。佛教的智慧正如一剂良方,提供“安心”之道。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通过这些古写经,讲述追求觉醒的故事,以及佛法在时代传承中的蹉跎。佛菩萨的微笑背后,是无数人奉献的甘苦;这些写经不仅是文物,更是启迪正念的媒介。博物馆的建立,不仅护持正法,还利益香港社会,累计捐款已达三十亿元。这批敦煌写经的展出,让香港市民及游客在宁静的空间中,一览佛教艺术之美,重整思绪。
总之,慈山寺佛教艺术博物馆的古写经收藏,是佛教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记录了佛教经典的流传,还体现了文化交融的智慧。通过这些珍贵写本,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如何穿越时空,影响人类心灵。博物馆以此为载体,弘扬佛法,启发大众寻觅内心的平和与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