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有的艺术风格不适应现在的观众
更新时间:2025-09-18 10:26 浏览量:1
之所以说旧有的艺术风格不适应现有观众,有反大众、反人民之嫌。时代在进步,人民大众也在进步,文盲率,建国初是近80%,1964年是33.6%,预计2025面底,文盲率将降低到2.15%。可以看到人民大众在进步,欣赏水平也提高了不少,比起父辈爷爷辈,那提高了不是一点两点,而是一大截。
过去的影视作品,多是脸谱化,正邪看演员的脸型、穿着、作风,一眼就能看出来,甚至情节都很直白,没有那么多弯弯绕。记得白毛女歌剧特别受大家欢迎,成了必演剧目。1946年鲁艺在河北张家口演出时就上演了《白毛女》,扮演黄世仁的陈强表演太逼真,让台下一位年轻战士触景生情,要打死黄世仁,为民除害,千钧一发之际,被班长拉住,才没出大人命。
教员说过:“一切种类的文学艺术的源泉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我们的文艺既然是为人民大众的”、“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只有代表群众才能教育群众,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现在是“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统一的问题,是提高和普及统一的问题。不统一,任何专门家的最高级的艺术也不免成为最狭隘的功利主义;要说这也是清高,那只是自封为清高,群众是不会批准的。”、“对于他们【工农兵】,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所以在目前条件下,普及工作的任务更为迫切。轻视和忽视普及工作的态度是错误的。但是,普及工作和提高工作是不能截然分开的。不但一部分优秀的作品现在也有普及的可能,而且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也是在不断地提高着。”……
90年代和当今世纪头十年前的电影作品最容易为大众接、受接触,作为最广泛流行的艺术形式,其表现就直接、直白,像《戴手铐的旅客》,《甲午风云》等等。那是当时很多艺术作品的时代风格,就那样表现,让文盲占很多的大众更容易接受,没那么高深。
现在,说自己不识字,是个文盲,会被人看不起的。这样文艺作品不但要拥抱阳春白雪,要高深些,要象过去那样,人物脸谱化,情节简单化,会遭到大家的鄙夷和抛弃。李子柒不但国外网友爱看,国内网友也爱看。不着痕迹地宣扬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民风,这种润物无声的宣传,恰恰在节目选材、画面质感上凸显了匠心独具和功夫独到的精心编撰。
随着时代的进步,此一时,彼一时,几十年形成的惯性和路径依赖,到了该打破的时候,不是等待死亡,就是凤凰涅槃。重生,是任何艺术作品的必由之路。放眼全国,哪行哪业,不都在突破自己,艺术作品也不能例外。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奇迹,我们不求奇迹,实现重生是艺术行业的自救之道。
当下,不是只有电影电视这种单一方式,视频类的有短剧短视屏抖音,文字类的微博小红书公众号头条,文学类的起点晋江纵横云起飞卢,音频类有喜马拉雅耳聆淘声…艺术形式多样,人们可以有多种选择。精神产品丰富的同时,带动人们精神追求更加多样化,连信息茧房都不一样。
这时候的电影电视(包括揉合进了漫画、歌曲等等元素)要想赢得大众,避免惹得大家弃剧或不观看,就不要把观众当弱智,人物不要那么简单化,情节不要那么直白,多些弯弯绕,别生怕观众看不懂。现在的观众更喜欢酣畅淋漓的爽感、扑朔迷离的反转、体现智商九转十三肠的满足感、隐晦曲折的剧情演绎,不再需要憨直的人物塑造,也不再需要从开始就一眼能看透的结局,拒绝没有悬念的平铺直叙。
艺术作品作为一种服务行业,大家的精神需求是最大的制作动力。满足大家是创作者竭力追求的目标,求票房、求上座率、求口碑,是应有之义。勇于开拓、敢于尝试,把艺术作品制作成满足大家精神需求的大餐。只要方向对了,大家的容忍度会提高一个或数个等级,这也是艺术之花绽放的充分必要条件,双向奔赴是最好的事。
抛弃掉旧有的艺术形式,拥抱新的艺术形式,实现自我更新,甚至创新艺术形式,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大家需求递上来的答卷。抱残守缺只会被受众无情抛弃和时代车轮的碾压,适应大家的需求,是艺术加工者理智的选择,而不是盲目的傲慢和自视甚高的平台错觉。有句老话: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句话在现今这个时代仍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