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航100|艺术厦门站——艺术家党中华以油画极富生命力的艺术形式,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世界的探索
更新时间:2025-09-18 10:13 浏览量:1
油画《雨季》艺术评论:
这幅画以“模糊”与“交融”为语言,用抽象的笔触勾勒出雨季特有的朦胧诗性。画面中最引人遐想的是那团模糊的人形轮廓——它既非清晰的个体,亦非纯粹的抽象符号,更像是雨幕中所有“存在”的集合:或许是撑伞的行人,或许是记忆里被雨模糊的面孔,又或许是观者自身在潮湿空气中的投影。这个人形被大片的色彩泼墨覆盖,与背景彻底融为一体,恰如其分地传递出雨季的核心体验:雨丝模糊了边界,天地与人在此刻共享同一片湿润的混沌。
画面的色彩语言充满张力:以黑、灰为主调的基底如未散的阴云,沉郁却暗含力量;而蓝色、白色、粉色的亮色斑点则是雨的“呼吸”——蓝色是雨帘后透出的远山倒影,白色是湿漉漉的地面反光,粉色或许是某片被打湿的花瓣。这些亮色并非刻意的点缀,倒像是被雨丝串起的星子,在混沌中忽明忽暗,为压抑的基调注入转瞬即逝的鲜活。
线条与色块的分布全凭直觉:粗重的泼墨是急雨砸落的水痕,纤细的笔触是斜织的雨丝,所有的“无规律”实则是对雨势的精准转译。当观者的视线试图捕捉具体形象时,反而被这种“不可捉摸”牵引,陷入一场关于“存在与消解”的静默思考——雨季的魅力,不正在于它用潮湿的温柔,将世界的轮廓软化,让一切变得柔软而多义吗?
这幅画没有叙事,却胜似叙事;没有具体的“故事”,却让每个观者都能从中照见自己对雨季的记忆。抽象艺术的魅力在此显露无遗:它剥离了现实的“外壳”,却让情感的内核愈发清晰——那些交织的色块与线条,原是创作者与雨幕对话的痕迹,也是我们与自然、与内心共鸣的桥梁。
油画《晚秋》艺术评论:
这是一幅以“燃烧与沉淀”为底色的抽象之作,用色块与线条的即兴对话,将秋日的复杂况味凝练于画布之上。暗红色的背景如被岁月浸透的旧绸,沉郁中裹着温厚,为整幅画奠定了“热烈而不浮躁”的情感基调。画面中最醒目的是上下分布的黄色花瓣状色块——它们并非对真实叶片的描摹,而是被提炼为情绪的符号:边缘的泼墨晕染似秋风吹卷的叶尖,斑驳的飞溅点如坠落的晨露,连那几抹若隐若现的绿意,都成了秋日最后的倔强。
黑色线条是画面的“情绪脉络”,它们或粗重如枯枝的投影,或纤细若掠过叶尖的风,在色块间肆意纵横,看似无序,却在分割与连接的节奏中形成内在的秩序。白色、蓝色等小色块与墨点则像被风掀起的碎光,白色轻盈如飘飞的芦絮,蓝色清冽似远空的碎片,这些“跳脱”的存在并未破坏整体的和谐,反而为深沉的暗红注入了灵动的呼吸感。
整幅画最动人的是“即兴感”与“控制力”的平衡:色块的泼洒、线条的游走、色点的飞溅,皆如秋日里的风与叶,随兴而发;但所有元素又在对冲与呼应中被收束成统一的视觉场域——热烈与深沉、动态与沉淀、具象的瓣影与抽象的情绪,最终凝结成一场“晚秋的视觉独白”,让观者无需寻找具体意象,便能直接触碰到创作者对季节的炽热与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