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同庆日 阖家团圆时——艺术家作品鉴赏季颁
更新时间:2025-09-18 12:10 浏览量:1
帕米尔高原创作纪行
帕米尔高原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我觉得可以从那里找到最原始的艺术感动。从第一次和新疆画院同学李冬登上帕米尔高原,到最近跟随何家英老师的课题组去采风,我已经四次领略帕米尔高原的壮美风光、近距离感受过塔吉克人的淳朴善良。
《古丽和奶奶》
《古丽和奶奶》局部1
《古丽和奶奶》局部2
第一次去塔县是在2011年,我和两个同学去采风。从喀什去塔县差不多要一整天,道路海拔基本都在4000米左右,中间还要经过一段无人区。那时的道路还特别残破,到底是土路还是柏油路,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我们一路都是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峭壁上时不时还有落石滚落,融化的雪水会一直淌到汽车的车顶上。那一次,我们遭遇了极端恶劣的天气,前一分钟还是阳光明媚,转瞬间就是飞沙走石,暗无天日,这种大雪山里的狂风特别恐怖,因为高原上没有植被,狂风就会裹挟无数的碎石和砂砾,打得人根本睁不开眼睛,我们曾经试图在风中行走几步,结果却几乎寸步难行。
《父与子》
《父与子》局部1
《父与子》局部2
最近两次去塔县,是在2019年和2024年,是何家英老师的课题组采风以及青岛画院人物画写生,仍然是从喀什到塔县,道路却已经铺得平平整整,从车窗向外看,两边的崇山峻岭依然令人震撼,这些山和平时看到的山完全不同,它们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海拔也特别高,我们沿途所见海拔七千米以上的大雪山就有数座,其中有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还有乔戈里峰。穿出群山之后,海拔大约下降了1000多米,然后,才慢慢到达塔县附近,看到了草地和人烟。
《穿牛仔的塔吉克族青年》
塔吉克族人生活在两条大山之间有绿草的地带,海拔大约是3000米左右,一年之中,这里只有7、8、9这三个月的气候真正适合人类生存,其余绝大部分的时间——即使是五月和十月,这里也全都飘着雪花,所以,塔吉克族人大部分的耕作都是集中在这几个月内进行,就连嫁娶之事也不例外。
第一次去塔县的时候,还看到了许多塔吉克族原住民的土房子,由于天气过于严寒,他们的房子是先向地下深挖,然后再在周围筑起土墙,这些房子甚至没有窗户,只有两道门,房子里面四周全都是炕,中间是一块空地。
当地人饲养的主要家畜是牛和羊,在这样稀薄的空气中,鸡的成活也变得相当艰难。有一次,我们到驻守塔县的一个部队去参观,听他们说,买来的100只鸡,在两三天内就死了将近一半。
《巴基斯坦小商贩》
塔吉克族人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环境和简陋的居住条件下坚韧生存,并始终保持着他们乐观豁达的天性。他们吃完了饭,常常在院子里面翩翩起舞,舞姿是模仿空中翱翔的雄鹰,在他们心中,搏击长空的老鹰被视为一种民族的图腾。鹰的腿骨是中空的,塔吉克人会在骨头上琢磨两个洞做笛子来吹。最近两次再去塔县,当地的土房子已经被拆得差不多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些援建的样式现代的房子。
塔吉克族对汉族人特别友好,一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淳朴善良,二是因为塔吉克族在长期的民族战乱中被迫来到了这个海拔很高且生存不易的地方,是汉人一直在帮助他们平息战乱,获得安宁的生活,因而,他们对汉人也就自然而然怀有一种感激之情。
《吸烟的塔县人》
塔吉克族是纯正的欧罗巴人,他们体型高大,高鼻深目,他们的孩子很多有着黄色的头发和浅色的眼睛,长大之后,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也会随年龄慢慢加深,少数人成年依然是蓝眼睛。走在塔县街上,每当他们用湛蓝的眼睛凝视着我们这些来自雪山之外的人时,都会让我们感觉恍若身在异国他乡。
摄影镜头下的塔吉克族人都会特别的羞涩,他们躲避镜头不是因为不给人拍,而是因为他们真的会脸红,偶尔遇到一些比较胆儿大的,也只是笔管溜直、表情僵硬地立在那里,所以,要想拍到“生动鲜活”的塔吉克人并不容易。
《塔什库尔干的老人》
第一次到塔县时,我就有描绘这个纯净世界的想法,那种新鲜的感受挥之不去,但是,当我真正落笔的时候,才发现这种创作的渴望,更多是源于对异域风情和少数民族的猎奇心理,那种符号化和视觉化的图像其实并不是我内心中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我知道,我对塔吉克人的了解还远远不够,所以,自此之后便一直没有动笔,而这一等就是七八年,直到跟随何家英老师接连两次赴塔县采风,并深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之后,才算对他们的理解透彻一些,这一次,我终于画出一批让我感到稍满意的塔吉克族人物肖像。
《塔吉克族边防员》
当代中国画里的肖像画比较少,尤其是工笔肖像,这有可能与展览的要求有关,另外,肖像画尺幅不大,构图和传达的内容也较为简单,但是刻画难度却相当大,它不仅需要准确的造型能力,而且还要有对于描绘对象的深刻理解。我年轻的时候,也并不愿意画这种纯粹的头像,部分原因也是出于功利的角度,觉得它与大创作的距离有点远,做出来的作品不仅无法参展,而且也不能实现自我的表达。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觉得这些纯粹的面部刻画最有力量,最能传达人的内心。有人说我那幅《塔吉克妇女》肖像有些欧洲古典绘画的味道,这可能是某种图式的处理碰巧契合了一些大师的画作,但是,就个人来说,这并不是我最关注的,我真正追求的还是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
《帕米尔的夕阳》
这些肖像画基本上是在速写的基础上参考照片完成的,这样既保持了那种原始的感觉,又能进行主观上的再创造。在对作品的背景、人物的衣着和佩饰的处理中,我摒弃了盛装化和符号化的习惯性思路,采用了一种简单质朴的的平面画法,我特别在意的是面部刻画。觉得这是人物画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对于一幅人物作品来说尤其如此,最近这些年,我越发注重观察和刻画对象的眼睛,也一直在努力揣摩如何通过眼睛来表达人物的内心,因此,在画这些作品时,我着力于刻画人物的形象和表情,还有他们纯净安宁的蓝眼睛,希望籍此呈现出一个画家对塔吉克族人乐观精神的由衷赞美。
《藏女》
最后,我想从绘画方法上再说一些自己的创作感悟,中国画的肖像表现方法和西画不太一样,西画是借助光影来表达体积和结构,而中国画的造型却是平面的,这就需要画家抛弃对光线的表达,不能照抄对象的明暗关系,而是要通过对形体和结构更加深刻的理解,采用平面的手法,把光线塑造的结构、质感以及体量表达出来,就这一点来说,中国画的肖像表现手法其实是有语言的局限性的,加之中国画的不可更改性,它比西画的表现更有难度,但是,可能正是这种局限性转化为中国画所独有的特点,并激发出一种特有的味道。比如我画的《穿武警服装的边防员》,采用了一些“染高”的方法来画他的鼻子,原本应该是亮部凸起的鼻头反而加重,暗部反而画浅,当然,我对人物结构的表达也没有完全抛掉光线,用的是染高和染低相结合的处理手法。
因为各种事物,这两年很少再外出采风,但是,我希望有一天能再次登上帕米尔高原,我忘不了那里碧蓝的天空,也忘不了那片辽阔的土地!
季颁
【艺术简历】
季颁,1974年生,199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硕士学位。
曾任青岛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青岛画院展览部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人物画艺委会委员,青岛市美协主席团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成员,青岛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画作品参加第十一、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等多次国家级展览,获泰山文艺奖一等奖和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银奖等多次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