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抗战”——这部电影以光影艺术致敬教育先贤
更新时间:2025-09-18 13:30 浏览量:1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9月15日下午,上海电影家协会在上海文艺会堂举办 “海上电影论坛”——《坪石先生》电影展映暨映后交流活动。活动以“读书人的抗战”为主题,特邀影片导演甘小二,监制、主演王宏伟,美术指导邓益民,以及沪上电影人郑大圣、朱枫、刘海波、黄望莉、孙孟晋、万传法、顾振辉、李建强等,围绕主题展开对谈。活动旨在以光影艺术致敬教育先贤,激发公众对抗战历史与师道的崇高敬意。活动由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郑大圣和上海电影家协会理事、上海电影评论学会会长刘海波共同主持。
影片《坪石先生》以抗战时期中山大学、岭南大学等华南院校西迁粤北坪石坚持办学的真实历史为背景,聚焦于中国现代数学教育奠基人、天文学家、文学家黄际遇,图书馆学家杜定友,工程测量学家卫梓松等30余位教育先贤,如何在战时直面生存与使命的撕扯。影片以“读书人的抗战”为叙事主线,呈现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血肉与风骨,刻画他们在日军轰炸与物资匮乏下“以笔为枪、以书为盾”,在战火纷飞中守住课堂、保护书本、关爱学生、赓续中华文脉的精神和义举。
郑大圣认为,《坪石先生》以中国式的电影语言讲述中国读书人的抗战故事,在银幕上展现了久违的“士”的精神,我们要感谢好的电影、好的创作,感谢这些难得的、稀有的创作。
区别于传统抗战题材影片,该片并未直接描绘战场杀戮画面,而是将镜头对准了另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文化防线。在战争硝烟下,师生情谊、家庭冷暖、命悬一线、生离死别……每段故事都映射出抗战时期中大师生的家国情怀。
导演甘小二表示,影片主人公黄际遇教授是民国时期学贯中西、才通文理还精通体育的传奇性人物,中国人学习几何、代数、微积分这几门重要学科的整个语言系统是他建立起来的,曾被誉为是那个时代的“科海青灯”。他不仅是数学教育元老,还是骈文泰斗、书法大家、象棋高手,赴日求学时当过校足球队队长,兼修剑道、马术……作家老舍评价他为“博学多才真奇士,高风亮节一完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以他为核心的一群学术大家在烽火中坚守教育阵地、延续岭南文脉。正是这样的传奇故事和先贤精神让导演深受感动,决定用大银幕来呈现和致敬。
上海影协常务理事朱枫表示,《坪石先生》让他想起吴贻弓导演的《流亡大学》。在今年抗战胜利80周年背景下,涌现出不少抗战题材电影作品,《坪石先生》显然与众不同,虽然影片制作成本不高,但和一些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电影相比,高下立见。他还提及张泽鸣导演的《绝响》,并认为是第五代导演作品中很好的一部电影,这同样是一部“岭南电影”,几十年前,在港澳甚至东南亚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电影现象。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岭南电影的传承渐渐式微了,甚至《绝响》之后没有看到过,直到《坪石先生》的诞生,让人感到“岭南电影”还在。
上戏电影学院教授黄望莉认为,《坪石先生》讲的是“书生抗战”的故事,在这个独特的视角上,影片的呈现非常充沛,尤其黄际遇跟学生、子女之间的主要矛盾冲突也是这个问题。其次影片的美术很出彩,青灰的调子自始至终很好地呈现了影片的调性,贴合了观众的情绪。影片对空间的掌控可圈可点,尤其是几场戏内外景的对比,以及全片呈现的岭南地区独特空间和气息。
在当年读书人心中,追寻“道”的本身比什么都重要。影片中,教授们在简陋的棚屋里传道授业,学生们在松油火把下仔细誊抄讲义。日军进逼坪石、中山大学紧急撤离一幕,在师生一片匆忙中,黄际遇和叶述武等教授仍在黑板前专注地演算宇宙第一速度,正是这一份“在硝烟里演算”的执着与坚守,对学术的孜孜追求,体现了“知识救国”的信仰。
资深影评人孙孟晋觉得《坪石先生》是一部文人电影,也是一部诗意电影。导演对历史非常尊重,影片里师生们在狭窄、简陋的校舍里教学、生活,随时面临空袭危险,这正是当时国立中山大学师生们的真实处境,反映了他们在危局下处惊不乱、临危不惧的气度。
上戏电影学院教授万传法表示,《坪石先生》最令人感动的是影片呈现出来的人文气质。影片人物群像式的描写非常精彩,是一种《清明上河图》卷轴式的人物呈现方式,加之大量横幅式构图,呈现中国山水画式美学风格,确实充满诗意。
影片美术指导邓益民认为,学校是一个既写实又写意的地方,写实是因为影片中的建筑基本上按照实物照片和图纸建的,而在江边、码头、竹林中搭建房屋,能够与中国文化产生意向化的联系。那个时代校园更像一个理想国,或者说精神图腾式的存在,它跟家在视觉上有一个对应关系。
来自上戏戏文系的顾振辉认为,影片让人悟到,青年代表未来,文脉传承归根到底得靠一个个的人,国土沦丧了可以光复,文脉中断了很难接续。影片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真正理解到文明存续、文脉存续的重要性。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李建强教授说,影片很感人,也很受教育,作为高校教师,在观影时不断反思:在战乱年代,有那样的教师、那样的学生、那样的求学精神、民族精神,如今教学条件如此优越,我们的精神、境界、气度、格局是否也有更好的面貌?
此外,影片镜头如诗如画,烟雨岭南、雪漫前路、书生背负典籍前行,黄际遇雨中撑伞远眺、以梅枝作画等场面,在战争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片中,一众“坪石先生”以平静去承载那段烽火岁月的千钧重量,言行举止间散发的睿智儒雅的气质,也获观众称赞“令人着迷”,影片监制王宏伟也出演了其中卫梓松教授的角色,他感慨《坪石先生》更多地表现了那些教授、知识分子对学生的爱护,他们排除一切困难,也要把课桌留下来,劝学生不要贸然从戎,要守住读书人的职守,守住岭南文脉。因此,《坪石先生》也被观众称为“送给读书人的电影诗篇”。
对谈结束后,嘉宾们围绕着影片涉及的战时学生是否应该“投笔从戎”、“知识救国”等话题,与现场观众展开了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