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开学致辞丨浙江音乐学院院长王瑞:艺术修行的三重境界

更新时间:2025-09-18 14:05  浏览量:1

9月17日,浙江音乐学院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院长王瑞和这些00后新生们聊了聊“艺术修行的三重境界”,以下是他的讲话(内容有删减)——

今天,我和大家交流的话题是:“艺术修行的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既是艺术学习的阶梯,亦是生命成长的路径,它们相互渗透、彼此照亮,共同构成一个艺术家的完整的成长历程与精神图谱。首先,我谈一谈选择这个话题的缘由。长期以来,“艺术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的观点,已然成为一种共识性存在,但艺术教育是科学,对于艺术创作质量以及艺术表演水平的评价是有其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的。也就是说,对同学们专业考试的评分是有标准可依的。今年,我在与第十六届全国声乐展演选手的座谈中提出,艺术评价需把握好三对关系:一是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的关系,二是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三是规范性与创造性的关系。这三对关系也是艺术评价的三个维度,呼应了艺术修行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技之境,规矩之中见方圆

艺术学习的起点,必始于“技”,犹如婴儿学步,先须扶墙而立,方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在此阶段,初入艺门,摹形写状,就像学中国画常以《芥子园画谱》登堂入室,西方绘画研修则必先苦练素描石膏,越剧演员将“四功五法”作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基本功,器乐演奏家将音阶琶音以及各种手指练习作为日常必练,等等。这个过程看似枯燥,却必不可少。朱光潜在《谈美》中指出:“艺术必基于技巧,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匠人”,所谓“匠人”,指的是严谨扎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为技术是艺术的载体,是思想情感得以表达的媒介,技术的极致便是“道”的开端,清代思想家魏源也曾言“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心理学的“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思维并非仅发生在大脑里,而是与身体感知和运动系统密切相关,艺术创作、艺术表演就是一个极度“具身化”的过程。雕塑家通过双手的触感来思考空间的虚实,舞蹈家用整个身体的律动来诠释思想与情感,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的每一个创意都是一种生命体验。

在浙音,同学们将接受系统严谨的专业训练,这些看似简单枯燥不断重复的练习,实则是身体和心灵的觉知过程,是艺术生命的根基。我们常常看到,表演专业同学为了一个音、一个乐句的韵味而练习千百次,舞蹈专业同学为了一个动作、一个跳跃而汗湿衣背,作曲系同学为了一个主题、一个和声而可能彻夜不眠,这正是“技之境”的修行,有如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初境。但技术不是终点,若止步于技,艺术便沦为炫技的表演而失去灵魂,这个阶段最大的危险莫过于既为技术所困,却又陷入“唯技术论”而不自知。而技之境的终极目标,是让技术成为身体的延伸,达到心手相应的状态。正如孔子曾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技术的学习,唯有从“知之”到“好之”再到“乐之”,方能进入下一重境界。

第二重:艺之境,羽化成蝶见真我

当技术已内化为本能,艺术学习者便进入了从摹仿到创造的“艺之境”阶段。在此阶段,学习者有了自我觉醒,开始质疑既有的规则与权威。他们不再满足于没有错音或规范严谨,而是开始追问“为什么要这样演奏”“如何能有自己的个性化表达”,艺术修行从“师古人”转向“师造化”,进而寻求“师我心”。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提出的“世界”与“大地”的冲突概念,恰可描述此阶段艺术家内心的传统与创新、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张力。艺之境的另一特征是迷失与探索并存。学习者广泛学习各种风格流派,时而模仿大师,时而颠覆传统,作品风格往往不稳定,甚至显得怪异而不成熟。这个阶段的修行者常常面临“手中有剑”却“心中无剑”的尴尬,即技术已娴熟,却不知为何而用。其实这是量变到质变所经历的一个必然阶段,正如色彩大师梵高在早期也曾徘徊于暗沉的色调不能自拔,他在看到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后受到启发,才逐渐找到那抹属于自己的“炽热黄”。而贝多芬是在经历长期钢琴演奏训练并系统学习了作曲法及音乐理论之后,才创作出经典的《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著名的《“悲怆”钢琴奏鸣曲》。这是一个“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艺术家开始解构现实,重组元素,创造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

在浙音,不仅有各类专业课程,还有丰富的人文课程,学校每年举办的学术讲座、大师班、研讨会以及科学论坛等,鼓励同学们跨学科研讨,在田野调查与文明互鉴中深化对艺术的理解。因此,当同学们演奏巴赫的无伴奏组曲时,是否思考过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精神与数学与美学的关联?当你在演奏传统音乐或江南民歌时,你是否探寻过传统文化的韵味与民间情感的表达?当你创作一部电子音乐时,你是否反思过科技与人文的关系?这些追问,将使你的艺术获得思想的深度与历史的厚度。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有保持批判性思维与人文关怀、成为时代的观察者和思考者,艺术才能超越娱乐化、消费化的陷阱,成为照亮人心推动文明的力量。

第三重:道之境,万物归一见本真

艺术修行的致臻境界是“道之境”。艺术之“道”,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至此,技术、形式与精神已完全融合,艺术创作不再是外在于生命的技能,而是返璞归真,从绚烂归于平淡。正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在严格对位中展现出精神的自由驰骋,贝多芬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是在经典范式原则下实现了艺术美的创新与创造。此时,艺术家已经超越了技术的束缚,也不再拘泥于任何特定媒介或形式,主体与客体、心与手、感性与理性之间的界限完全消融,达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化境。此时的“看”包含了前两个阶段的全部体验与超越,在主客体的交融中升华至最高审美境界。中国美学中的“澄怀观道”正是对此境界的描述,海德格尔称这种境界为“此在”的澄明。这时,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已然消融,艺术不仅是技巧的表现,不仅是情感的抒发,更是真理的显现,是生命意义的绽放。

在浙音,“艺术与生命同行”日渐成为浙音人的艺术自觉:有人深入乡村,用音乐表达对土地的深情;有人投身教育,用艺术慰藉人们的心灵;有人跨界融合,用艺术科技连接传统与未来;有人致力于疗愈,用音乐唤醒那些“来自星星世界的孩子”迷失的记忆。他们的艺术,不再局限于舞台与赛场,而是融入社会、回归日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命状态。这种境界的实现,需要我们保持心灵的虚静,培养审美的敏感,拥抱世界的多样性,最终达到艺术与人格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说:“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今天,技术可以模仿风格,算法可以生成图像或音乐,但那种源自生命体验的创造,那种与传统文化对话的能力,那种对美的敏锐感知和独特表达,仍然是人类独有的珍贵品质。

简而言之,艺术修行犹如攀登一座耸立的山,从初时只见山脚之石与径旁之草,到登临绝顶天地开阔,有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以宋词所喻人生之三境,其精髓置于艺术,亦能照见一位求艺者从“技工”到“匠人”,从“匠人”到“艺术家”的完整蜕变。因此,艺术之道终归是生命之道,在三重境界的往复中,我们不仅学习创造艺术,更学习观照世界、安顿心灵。当技术化为本能,规则融为直觉,艺术便成为存在的诗意显现,引领我们走向精神的自由与澄明。这是一段向内扎根、向外生长的旅程,学校将为每一份梦想点亮灯火,提供无界的舞台、开放的天空,让每一个独特的灵魂都有枝可依。希望同学们以技术为舟,沉潜深耕,在岁月的重复中练就扎实功底;以思想为翼,拥抱多元,在跨界与融合中拓宽艺术的边界;以生命为本,回归初心,修炼温暖而坚韧的人格,以艺术之光照亮他人,成长为无愧于时代的栋梁。

最后,我想以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作为结语:“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愿你们在浙音的岁月,以艺术为舟,以心灵为帆,驶向那片充满光明的、诗意栖居的远方。

“转载请注明出处”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