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物 | 祝大年的“花谱”:永恒芳华
更新时间:2025-09-18 16:41 浏览量:1
作者|陈耀杰 编辑|陈耀杰
图文未经授权不得擅用
吴冠中先生曾在文章中指出:“中华民族历经苦难,孕育了祝大年这位同样饱受磨难的艺术家。然而,祝大年却以绚丽的花卉与高耸的树木来象征苦难中的辉煌。”
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祝大年是一位极具特色的人物。他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奠基人之一,同时在中国现代工笔重彩、壁画和现代陶艺领域开创了先河。尤其祝大年笔下的花卉,无论是牡丹、菊花的涅槃绽放之美,还是丁香、鸢尾的清新脱俗之姿,都令人赞叹不已。
祝大年,《大理菊》,工笔重彩,143x84cm,1980
2025年9月13日,“永恒芳华——祝大年花谱”展览在又生空间开幕。此次展览聚焦于艺术家的花卉题材作品。又生空间负责人李雅璐在谈及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时表示,“花谱”这一概念由祝大年之子祝重寿提出。
“祝大年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玉兰花开》。他的花卉作品生命力旺盛,同时兼具现代形式美感,花卉是他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因此十分值得做一个‘花谱’。”
展厅现场
祝大年在花卉题材作品色彩运用方面,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紫色本身极难呈现,但祝大年笔下深浅不一的紫色却极具魅力,摄人心魄。他对绿色的广泛运用以及丰富的层次感和张力,更是源于其对陶瓷的深入研究。祝大年的作品不同部分体现了不同的美学特点。例如,其作品中绽放饱满的花朵受到了唐代壁画以及周昉作品的影响;而受益于包豪斯及野兽派、立体主义等现代派艺术家,祝大年的作品在构图、形式美感方面也极为出色。从花朵有节奏的形态排列到桌布上的各种花纹,如格子纹等,都展现了独特的形式美学。
祝大年的作品具有跨越时代的独特风格。在当下凸显东方民族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其作品显得尤为珍贵。无论是五零后、六零后,甚至是九零后的观众,在欣赏祝先生的作品后,都能感受到其巨大的魅力。借助此次展览,我们也得以有机会通过祝重寿先生的回忆与解读,看到一个更为鲜活、具体的祝大年:他既是一位在苦难中坚守美的艺术家,也是一位在生活中一丝不苟、谦和有度的长者。
人要像植物一样——你退我让,才能共生
祝重寿常说,父亲画花,并不是单纯的题材选择,而是有深刻的精神意味。花之美,是人类共通的感受。正如冰心所言,“没有人不喜欢鲜花与儿童”。花卉象征生命力,也象征尊严。
20世纪50年代,由于社会的种种原因祝大年的仕途与教学事业受挫;长期的病痛也使他身体虚弱。但在艺术上,他没有沉溺于阴郁,而是将一切苦难转化为创作动力。
祝大年,《美人蕉》,工笔重彩,77x143cm,90年代
祝重寿回忆,父亲常常在清晨五点起床作画,把全部精力倾注于画笔之中。他深知生命有限,却以无比的勤勉换来艺术的永恒。在祝大年的画面里,我们几乎看不到直接的哀怨或控诉,取而代之的是昂扬的花朵。这种选择,是一种艺术智慧,更是一种人生姿态。
其中尤为典型的是巨作《玉兰花开》。祝重寿回忆,现实中的玉兰树大多不如画中那般高大,而父亲有意地夸张树干的厚重与枝叶的繁茂,以凸显一种勃发的生命力。此画后来成为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重要收藏。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聆听生命•森林之歌:祝大年的自然诗》展览中,《玉兰花开》被放大到六米高,作品依旧保持紧密的结构和丰沛的内容。这种气象,不仅仅是技艺的成就,更是精神力量的外化。
《玉兰花开》纸本重彩 52cm×110cm 1976年
祝大年家属捐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
祝大年的作品,映照着他的人格。他为人谦和,生活井然。祝重寿回忆,父亲年轻时拜访蔡元培,见蔡老在寒舍中90度鞠躬送客,这种谦谦君子之风,影响了父亲一生。他自己待人接物,也总是谦逊有度,从不争执。
他在画花卉时常说“人要像植物一样——你退我让,才能共生。”他对人也是如此,从不与人发生激烈冲突,凡事先自省。这种生活哲学,与他的花卉画气质如出一辙:不张扬,却坚韧高洁。
一幅画要经得起“三看”
祝大年一生最执着的,是工笔重彩画。他说:“绘画中我偏爱工笔重彩画,它描绘精致,色彩绚丽,表现力极强,有深厚的装饰传统,是我们祖先留下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祝重寿常强调,父亲认为“中国画是带颜色的”,单一的水墨并不足以呈现全部之美。他的花卉绘画往往需要多层渲染,一遍又一遍铺色、晕染,才能达到既明亮又稳定的效果。
祝大年,《水仙花》,工笔重彩,72x72cm,1992年
4祝大年,《紫鸢花》,工笔重彩,78x115cm,90年代
其中最难的当属绿色。绿色在绘画里极难使用,稍有不慎便显得俗气。然而,祝大年的花卉却往往以绿色为主调,清新而沉稳。这种独特的色彩修养,与他深厚的陶瓷背景密不可分。陶瓷釉彩的光泽与质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的色彩观。
他的工笔重彩分为两步:先通过写生、勾线,建立形式感极强的意象;再通过矿物质颜料层层渲染,直至饱满厚重。他的瓶花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些瓶花常以“十字形”构图,直线与圆形相济,上繁下简,既有装饰性,又有秩序感。
祝大年,《紫鸢花》,工笔重彩,81.5x61cm,1993
祝大年,《丁香》,工笔重彩,84x77cm,90年代
祝重寿特别提到,父亲的画在大幅展示时依旧能保持张力,这是对艺术功力的严苛考验。很多作品放大之后会显得空洞,但祝大年的《玉兰花开》等作,即便放大数倍,依旧细节饱满,结构紧密。这正是工笔重彩与色彩积累的力量。
祝重寿回忆,父亲常说一幅画要经得起“三看”:远看有气势,近看有细节,长久看不厌。这正是他工笔重彩的魅力。
若天赐一面,古代大师们当会低头刮目而视
祝大年的艺术养成,与他的师承经历密不可分。
1931年,他进入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吴大羽。林风眠倡导“调和中西,创造时代艺术”,重视色彩的现代化和中西融合;吴大羽则强调抽象色彩的表现力。祝大年在此打下了坚实的绘画与色彩基础。
1934年,他赴北平艺专学雕塑,受教于王静远和刘开渠,学习现代立体造型,培养了空间观念。其间,他还拜访了蔡元培。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强调用艺术陶冶心灵。祝大年深受其影响,晚年仍对这位绍兴同乡的谦和风范念念不忘。
展厅现场
1935年,经蔡元培推荐,他赴日留学,师从富本宪吉与北大路鲁山人。富本简洁华丽的陶艺风格,以及深受莫里斯影响的工艺美术思想,使他懂得现代与传统的结合。鲁山人崇拜中国青铜器,对祝大年产生了深远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在日本见到了包豪斯的现代设计,这为他日后“用现代性改造传统”提供了思想源泉。
祝重寿回忆,父亲虽然未亲历欧洲,但通过画册、资料大量吸收了西方艺术信息。他喜爱马蒂斯的色彩、高更的装饰性、塞尚的结构张力,甚至在钢笔花卉写生中与达·芬奇遥相呼应。这种中西融汇,使他的作品成为“信息量”的宝库。
此外,祝大年一生都在为艺术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如丁绍光、乔十光等。他用自己的画笔,为他们描绘了一个个艺术的梦想;他用自己的行动,为他们树立了一个个艺术的榜样。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祝重寿认为,父亲的艺术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是一个独特的个案。他既承继古代文脉,又与现代艺术对话;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对今天仍有启发意义。在功利与喧嚣的时代,祝大年的作品提醒我们,艺术的根本价值在于守护美与尊严。他的花卉不仅是自然的再现,更是人类精神的颂歌。
正如吴冠中曾评价:“徐熙、黄荃、吕纪均无缘见祝大年。若天赐一面,古代大师们当会低头刮目而视。”这不仅是对祝大年艺术高度的肯定,也道出了他在中西艺术交流与中国绘画现代转型中的独特意义。
“讲究”既是一种审美姿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祝大年的绘画另一个突出的特征是“装饰性”。在祝重寿看来,这并非世俗意义的“点缀”,而是一种深层的形式追求。它包含节奏、韵律、秩序感,是艺术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展厅现场
他甚至举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如果要真正理解装饰之美,可以去看京剧。京剧的程式、身段、服饰、唱腔,都体现着一种高度凝练的装饰性。祝大年本人酷爱京剧,从中汲取了大量灵感。祝重寿说:“看懂京剧,就是学装饰画的一条捷径。”这种跨学科的联想,揭示了祝大年作品中那种“有节制的繁华”,既不过度炫耀,也绝不草率潦草。
这种讲究,也延伸到生活之中。祝大年性格中有极强的秩序感:画具总是摆放整齐,生活中的衣着也十分讲究。即便身患疾病去医院,他也要坚持穿皮鞋,保持体面。他常说,装饰的本质就是“讲究”。这种“讲究”,既是一种审美姿态,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结语:祝重寿的回忆,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大师的风采,更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时代的精神脉动。祝大年笔下的花朵,不仅属于过去的画布,也属于今天的文化记忆。它们在历史的风雨中依旧盛放,提醒我们,美与尊严,是生命中最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