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书画名家走进中铁二十局520培训中心,笔墨丹青绘就艺术交流盛宴
更新时间:2025-09-18 18:10 浏览量:1
秋雨淅沥中,一群书画艺术家携墨宝而行,他们的笔锋之下,既有八旬长者的执着坚守,也有青年才俊的创新活力。
秋雨挡不住艺术的脚步。9月16日清晨,渭南青年网“墨韵渭南”银龄金街创作基地的书画家们冒雨奔赴百余公里,抵达宝鸡眉县中铁二十局520培训中心,开启为期两天的首届户外笔会活动。
这场艺术与文化的交流盛会,在风景秀丽的培训中心书画室正式拉开帷幕。主办方代表对书画家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期待通过此次活动促进企业文化与艺术创作的深度融合。
秋日的渭南,大雨倾盆。这并没有阻挡书画家们的脚步。9月16日一早,他们冒雨出发,经过百余公里的奔波,顺利抵达宝鸡眉县中铁二十局520培训中心。
下午2:30,笔会活动准时开始。书画室内墨香四溢,艺术氛围浓厚。
笔会现场,艺术之光处处闪耀。朱宏杰老师以《太白清风》墨竹开篇,笔墨雅致、意境深远,为整场活动奠定了高雅基调。
各位老师随后挥毫泼墨,各展所长。80岁的田云芳老师全程站立创作,连续完成四幅佳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76岁的张秦生老师行云流水般的行书作品,笔势流畅,刚柔并济,起笔收锋皆见深厚功力。
此次笔会展现了渭南书画界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的传承与创新。
韩增军老师的书法端庄大气、章法严谨;于福东老师笔下栩栩如生的猫画;徐子明老师赋予自然灵韵的山水;董玲玲老师气势恢宏的泼墨山水,各具特色。
年轻一代代表曹珺老师展现出极强的创造能力,为笔会注入青春活力。冀香兰老师的篆刻技艺备受认可,其大幅篆体作品《铁道兵家园》获得主办方领导高度赞扬。
历时两天的笔会活动在热烈而充实的氛围中圆满落幕。这场活动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企业文化与书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书画家们的作品充分展现了渭南书画界的深厚底蕴与最高水准,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与力量。
这场笔会的成功举办,为企业文化注入了艺术活力,也为书画家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视野和交流平台。艺术与企业的这次邂逅,必将碰撞出更加灿烂的火花。
这场笔会超越了简单的艺术交流,成为一场文化与企业精神相融合的盛会。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用笔墨丹青诠释了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与创新精神。
中铁二十局520培训中心里,艺术的种子已悄然播下。相信未来,这样跨界文化交流活动将继续 bridge the gap between,让艺术之光在企业土壤中绽放异彩,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参观学习
9月17日上午书画家们在主办方的带领下冒雨前往张载祠参观学习。
张载墓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横渠镇,由张载祠与张载墓组成,是北宋思想家、关学学派创始人张载的讲学及安葬地,1992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载祠前身为崇寿院,元代改建为祠并设横渠书院,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现存建筑以宋式仿古为主,兼具清代特色。祠内保存清康熙御匾、历代石碑50余幢及千年古松,设有张载思想文化展与壁画。张载墓位于祠南7公里处,占地87.2亩,安葬张载及其父、弟,历经多次修葺并扩建祭祀设施。墓祠周边规划建设碑廊、博物馆等,已成立陕西关学研究中心等机构。祠墓区域现存文物与历史遗存集中展现了关学文化的传承脉络。
高红星 闵盼龙 程伟祥 摄影报道
审核/景明军 闵盼龙
渭南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