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当AI照进现实:一场关于创作、爱、生命的思辨

更新时间:2025-09-18 20:42  浏览量:1

在“PEC 2025 AI创新者大会暨第二届提示工程峰会”上,一场以“AIGC创作新范式——双脑智能时代:心智驱动的生产力变革”为主题的分论坛,成为现场最具张力的对话空间。

与寻常的技术会议不同,这里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参数对比,也没有对“取代人类”的焦虑渲染。相反,一群来自艺术、设计、影视、学术领域的先锋实践者,正用他们最真挚的作品和最深沉的思考,向公众展示着人工智能的另一面:它是延伸人类创意与情感的强大媒介,是审视现实、表达关怀与重构记忆的崭新工具。

批判与关怀:艺术家的社会性思考

“我的主题叫AIGC在批判现实艺术中的实践与古典艺术中的重塑。当然了,在咱们这个会上大家感受一下就行了,咱不能太批判。”展馆设计师、AI艺术家、策展人杨毅斌(HeroPavel)调侃的表达出,AI也需要延续艺术自诞生之初便承载的批判性与人文关怀。

他的作品《彩虹糖豆》中,用乐高积木和彩色糖豆构建出粒子对撞机,将科学探索隐喻为孩童般纯粹的本性冲动。而在《鸡哥本哈根学派》中,他将海森堡、泡利等量子力学大师描绘成时尚的当代青年,眼镜等细节处充满了物理学的隐喻,颠覆了科学家严肃古板的刻板印象。

他最新的作品《新798》中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的未来世界,在这个世界里,硅基蜻蜓捕食碳基苍蝇,工业厂房变身为算力中心,代表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符号,则像垃圾一样被丢弃在破败的通道尽头。杨毅斌解释道,这幅画作完整呈现了他对技术迭代、文明更替与艺术价值的深刻忧虑。

“人工智能是促使我们后现代主义之后的当代艺术回归到理智层面的一个方法。”杨毅斌说道,因为它摧毁的就是符号性,还有我们的个性化、标签,它回到艺术最本质的话题,就是它的内核是什么?它在探讨什么?”

从线上到线下:自媒体的商业哲学与文化的实体化

数字艺术家、创意总监、AIGC自媒体博主安史从流量与商业化的角度,提供了另一种极具参考价值的实践样本。他重点谈到了清晰的“IP化”运营策略,早期打造的“大美中国”系列时,用AIGC技术将中国山川、文化、非遗重新演绎,形成了一个强大且可持续的内容品牌。

他通过经验总结出AIGC自媒体五维思考模型。“我们要用高维的思考来指导降维的执行,这才是AI GC时代创作者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安史认为,许多创作者只思考单条内容的爆款概率,而真正的竞争力来自于升维思考:在一维规划内容赛道,在二维设计商业模式,在三维创造新规则,在四维把握时间复利,在五维用概率思维提高成功率。

这套思维也变相推动“内容产品化,产品内容化”。他的“东方造物”系列不再将AI作品禁锢于屏幕之内,而是将其转化为茶具、服饰等实体产品。“我们要把一个产品变成一个新的内容来去传播,让美学放到一些实物当中去,让它变得更有价值,普通用户也能接触到,这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价值。”这种思路让AIGC创作脱离了虚拟世界,真正赋能实体经济。

在内容创作上,要追求“风格即人格”。他认为,在AI技术趋于同质化的未来,独特的风格化表达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安史以“奇幻东方”系列为例,用当代审美重新诠释传统,这种带着强烈观点的创新才是赢得关注的关键。

用AI重构记忆:一场跨越生命的数字对话

纪录片导演、制片人黄豆带来的并非一个酷炫的项目,而是一场名为《AI爸爸》的生命实践。项目的起源是她个人无法弥补的缺憾。“其实我爸爸是在我出生的那一年,然后被查出癌症,我6岁的时候妈妈就带着我离开,直到我12岁爸爸去世,其实我没有跟他好好的交流过。”2023年,初识AI的她萌生了一个想法:能否用AI重建父亲的数字生命?

项目的第一阶段由于数据匮乏导致出现了很多“幻觉”,黄豆用工具生成对话和肖像,甚至需要借用他人的声音来合成父亲的音频。第一代AI爸爸对她说出“I have a present for you long ago”,虽不真实,却让她第一次体验到被父亲关爱的感觉。

第二代的制作中,黄豆尝试用“人生编剧”的方式构建对话样本,并采访了父亲生前的“红颜知己”,获得了大量未曾了解的细节。第三代的开发近乎一种偏执的挣扎,开始寻求技术专家帮助,追求实时对话和专属数字人。

这场历时数年的数字造父工程,最终带来的并非一个完美的父亲替身,而是一场对自我、对生命、对记忆的深度疗愈。她也让父亲的数字人形象“出现”在会场,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向观众问好,这个无比真挚的彩蛋,成为了全场最温暖的时刻。

重塑行业范式:从个体创作者的崛起到文化基因的追溯

AI正在改变了传统的影视创作流程。职业导演、AI数字艺术家也毛认为,我们在生图的环节已经是剧本创作了。他推崇一种从情绪和感受原点出发的“即兴创作”,让AI在生成图片时提供的意外性来反向激发灵感,而不是被严格的剧本所框定。他预见,AI最适合的不是制作完整的影视剧,而是快速构建前沿的IP和世界观,为传统影视行业提供“蓝本”。

创意总监、AIGC数字艺术家电力猫展示了AIGC如何在商业赛场中成为“创造力升级”的引擎。他所在的团队利用AI高效地完成了公益广告《无烟迷雾》和《幽灵皮肤》的视觉概念设计,这两则关注语言暴力和贫困儿童的创意作品双双在戛纳等国际广告节上斩获大奖。“AI不是取代创意人,而是让创意行业进入新的范式,从团队驱动到个体驱动。”

数字艺术家赵伯祚分享了如何用AI设计北京地铁3号线工体站的壁画、为泉州一座清代妈祖庙创作现代壁画,乃至修复潮州府的古建筑构件。在他看来,AI解决了传统工艺在题材创新上的困境,而非遗则为AIGC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母体和落地场景。“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在‘非’什么?它是非物质的那个部分,所以它是文化性的。”

AIGC创作新范式:算法霸权、文化出海与艺术家的本质

面对“算法霸权导致内容同质化”问题,数字艺术家、短片导演、爱智岛联合创始人yea野了提出了独特的“绕弯路”创作理论。“我们在日常使用提示词直接生成图片时,撞车几率非常高,我把这比喻成阳光大道,很多人会去走。而我的创作方式是绕弯路,让生成链路变长,用很多工具融合,研究风格化表现,让过程变得非常耗时。这样创造出来的东西肯定会与众不同。”

爱智岛联创秦悦庭则从生态构建者的角度,指出了创作者面临的普遍痛点与机遇。“目前国内AIGC处在大航海时代的开启阶段,应该建立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模型,进行文化基因追溯,这是模型的意义。”文化出海的核心在于打破东西方认知壁垒,而当前创作者的痛点在于专业度与易用性的平衡、平台渠道的局限,以及最关键的商业化闭环缺失。

互联网资深设计师、AI艺术家肥桃认为,当技术门槛消失,“直视自己的欲望” 变得至关重要。“你脑海中要有欲望,知道这个人应该换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发型,车应该摆在哪个光影下,不能在模型越来越简单后,忘记怎么去描述自己想要什么。”

至顶AI实验室联合主理人路飞从技术演化的角度,给出了更为本质的建议。作为至顶AI实验室的联合主理人,他指出:,现在的模型一定会往更加简单易用的方向发展,作为一个创作者,你能跟别人有差异的就是差异化。”

数字艺术家、视觉模型、AIGC先锋领袖、影视制片人麦橘从话语权与审美的角度,重新定义了艺术家的身份。“其实一个人是能够去自认为自己是艺术家的。”他认为,一个所谓的艺术家,应该的是将他独特审美能够一贯的去体现出来,不管是用任何的工具。”

艺术商业化先行者、国潮书法家朱敬一回归艺术本质,对“艺术家”身份进行了终极定义。“我认为的艺术家应该是反日常,我们为什么需要艺术家?其实是因为我们生活的太庸常了。在他看来,AI时代真正重要的并非技术本身,而是那股与生俱来的、叛逆的创作冲动。“他就是有一股拧的劲,你要这么干我就不这么干,我就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表达一下我的不同声音。那一批人会坚持的做一些东西出来。”

关于AIGC的思考与创作,无疑将走向更开阔、更深刻的地带。所有的创作最终都要回到同一个核心:创作的初衷是什么?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