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演唱会

半月艺闻 | 袁金塔最新疗愈“药方”将亮相香港 国际拍卖行动荡频出 - 凤凰艺术

更新时间:2025-09-18 22:10  浏览量:1

2025.08.30—2025.09.18

今日是9月18日,94年前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今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

铭记历史,面向未来,而艺术始终在其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当佳士得关闭NFT部门反思数字市场的浮沉,而英国国家美术馆获数亿捐赠拓展20世纪收藏;当袁金塔以水墨与草药疗愈当代心灵,而长征计划以百日文献对谈告别实体空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行业的嬗变,更是艺术本质的回归:一种对人性深度的执着探索。

这两周恰如一个微缩的时空胶囊,封装了艺术生态的多元面向:它既是威尼斯电影节上中国女性影人的锋芒毕露,也是在地艺术事件中“人民性”的鲜活注脚。这些事件共同编织成一个核心命题:在技术狂飙与市场更迭之外,艺术始终承载着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永恒关怀,以及对社会变迁的敏锐回应。

艺术·事件

叶一云首部导演作品入围威尼斯电影节

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于9月6日尘埃落定,获奖名单的公布再次将全球目光聚焦于水城。在这场光影盛宴中,中国女性电影人的力量尤为耀眼:辛芷蕾凭借《日挂中天》摘得影后桂冠,中国台湾导演陈芯宜的《云在两千米》荣获沉浸式单元大奖,舒淇首次自编自导的《女孩》亦入围主竞赛单元……

在这股强劲的中国女性电影力量中,中国导演叶一云的首部电影长片《上下来去》入选第82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同样备受瞩目。从演员转型导演,其导演生涯的开山之作巧妙地通过守山老人、城镇女医生和初入城市的小男孩三代人的生命轨迹,细腻而深刻地探寻了一个永恒的命题:我们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影片中营造的诗性空间与精心雕琢的细节寓意,为当下的国际影坛提供了一份充满东方智慧与人文关怀的独特思考样本。

电影的创作灵感,源自导演亲身经历的两个刺痛人心的瞬间:外地民工因高昂医疗费被家人抛弃,在孤独中离世;童年时目睹铁笼中的土狗从哀鸣到消失。叶一云将这份“遗憾与无奈”注入影像,意图“让被轻拂如微尘的生命,被看见,被挽留,被改变”。

第七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联想AI电影季启航

2025年9月9日,第七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携手联想集团及今日美术馆AI艺术创新联盟(AIAIA),正式启动以“AI技术+人文艺术”为核心的“第七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联想AI电影季”。这不是一场技术竞赛,而是一次创作革命——以AI为工具,以人类为主导,重新定义影像叙事的方向。

即日起至11月初,面向全球征集AI参与创作的短片作品,设立三大单元、十余个奖项,涵盖叙事、视效、音乐、实验影像等多维度。无论你是创作者、技术人还是梦想家,都有机会让算法与灵感碰撞,让“不可能”的故事成为可能。

入围作品将于2025年第七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期间展映,优秀创作者更有机会走向国际舞台。快来加入这场先锋影像派对,用AI拍出你的“爱”与想象!

艺术外滩2025外滩国际艺术节启幕

9月11日,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黄浦区人民政府指导,艺术外滩建设工作联席会议、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艺术外滩2025外滩国际艺术节”正式开幕本届艺术节以“艺起外滩见”为主题,持续至11月26日。旨在通过艺术激发城市消费活力,发挥艺术在带动场景经济升级、连接多元生活方式中的核心作用。

本届艺术节期间,围绕“艺术外滩”核心区域,辖区内艺术机构、商业画廊、文化空间将同步开展各类展览及艺术活动,汇集成为“艺术外滩画廊群展”,共有三十余家艺术机构,包括久事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民生现代美术馆、chi K11美术馆、贝浩登画廊、复星艺术中心等呈现六十余场展览及活动。此外,达利宇宙与外滩老市府将联合特别呈现“达利×老市府:启程”大型艺术展,展出149件达利的作品,涵盖雕塑、版画、珠宝、琉璃、金饰、家具与服装等多种媒介。

艺术·机构

余旭红院长当选浙江省美协主席

9月11日至12日,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杭召开,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院长当选主席。

五年来,浙江省美协团结引领浙江广大美术工作者践行初心使命,在履职尽责上体现新担当,在守正创新上实现新作为,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推动新时代浙江省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新一届主席团推举许江为名誉主席,聘请王赞、池沙鸿、杨奇瑞、何红舟、应金飞、骆献跃、尉晓榕为顾问,任命王敏杰为秘书长,叶瑛、刘海勇、李云雷、陶将为副秘书长。

宋冬参展第36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

艺术家宋冬受邀参加第36届巴西圣保罗双年展,本届展览以“并非所有行者都走道路——作为实践的人性”为主题,由总策展人Bonaventure Soh Bejeng Ndikung博士带领团队策划。这是宋冬继2004年第26届双年展后再度参展。

宋冬为本届双年展带来的装置作品《借光》,是一项以“无界”为理念的参与性空间创作。该作品由圣保罗双年展基金会委任制作,并获国际独立策展人协会(ICI)支持。

《借光》通过镜面反射、船形窗洞、圆形门廊等元素,构建出一个长1000厘米、宽650厘米、高400厘米的虚实交织的沉浸式空间。艺术家从中国传统“借景美学”延伸出“借光美学”,旨在探讨人性、认知与全球化议题。空间结构呈五面体,喻示“大成若缺”与五行哲学;墙面、天花板与地面全部以镜面覆盖,形成无限延伸且略带扭曲的视觉幻象。

作品核心概念“借”贯穿始终:宋冬从北京与圣保罗两地征集多种曾真实使用过的灯具,将它们悬置于镜屋之中,构成一片如星空般的光之景观。这些灯具承载不同文化与生活的痕迹,其所散发的光芒也成为观众可共享、可传播的视觉资源。

展览期间,观众可自由进入作品空间,拍照传播,也可向双年展组委会申请在其中举办诗会、演出、会议甚至婚礼等合法活动,使《借光》成为一个持续生成意义的公共平台。

国美跨媒体艺术学院新展亮相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开放媒体系携展览《社会游戏》(Social Play)入场全球顶尖的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Ars Electronica Festival)。作为数字艺术、科技与社会思辨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本届艺术节以“恐慌?是/否”(PANIC?YES/NO)为主题,试图以红白标语席卷的视觉张力,引导公众审视全球危机下的普遍焦虑与不确定性,并将“恐慌”重新诠释为一种推动人类应对挑战的积极力量。

在这一宏大语境下,《社会游戏》展览提出核心追问:“在技术高度饱和的时代,我们应如何将植根于交互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游玩’(Play)机制,作为一面棱镜,去解码并重构被技术渗透的人际关系、集体焦虑与身份协商?”——这一艺术实践与艺术节主题形成深刻共鸣。通过把“游玩”建构为社会反思与创造性探究的平台,国美团队以艺术驱动的方式,为全球性“恐慌”议题提供了批判性与建设性并重的中国回应。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本次参展奥地利林兹电子艺术节,具有显著的历史与战略意义。这是该学院首次参与艺术节“校园展”(Campus Exhibition)单元,标志着自姚大钧师生团队于2012年参加“未来实验室”(Future Lab),以及吴珏辉老师作品《比特塔》于2019年亮相林兹大教堂展览后,学院与这一顶级国际平台再度建立重要连接。同时,本次活动也是即将举办的“第八届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的先声之作。此次以林兹电子艺术节作为先导展示平台,不仅将艺术节推向国际前沿,更实现了与国际顶级资源的有效对接。

姜俊、赵慧玎出任2026韩国昌原雕塑双年展联合艺术总监

2025年9月,韩国昌原雕塑双年展宣布了一项破纪录的任命:中国策展人姜俊与韩国策展人赵慧玎首次以联合艺术总监的身份共同执掌这一亚洲最重要的雕塑盛会。艺术总监经由公开招募程序,先后通过第一轮材料审查及由十二位各界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选,最终确定。

这一决定不仅是一场展览的革新,更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文化实验——两位总监“平行且互补”的跨文化背景,将重塑双年展的基因。

他们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如何让雕塑这一古老艺术形式,在全球化与在地性之间找到新的共鸣?如何讲述人类共同的情感与记忆?2026年的昌原,或将因此成为亚洲艺术对话的新坐标,以及另一个“明斯特雕塑项目展”。

捷克和斯洛伐克国家馆公布2026威双参展艺术家

布拉格国家美术馆 (National Gallery Prague) 与斯洛伐克国家美术馆 (Slovak National Gallery) 联合宣布了2026年威尼斯双年展捷克和斯洛伐克国家馆参展艺术家与策展人。雅库布·扬萨 (Jakub Jansa) 、艺术家双人组合Selmeci Kocka Jusko将与策展人彼得·西特 (Peter Sit) 及布拉格国家美术馆现当代艺术收藏总监米哈尔·诺沃特尼 (Michal Novotný) 合作,于捷克和斯洛伐克国家馆在威尼斯双年展启用一百周年之际,呈现跨学科项目“鼹鼠的沉默” (The Silence of the Mole) ,以一个融合影像、现成品与建筑的整体装置,探讨两个国家之间关于共存、集体记忆与生态疲劳的话题,并探索双重民族身份在历史进程中如何被不断重塑。

项目将围绕一位名为M先生的演员展开,该角色在数十年如一日地饰演鼹鼠角色中,早已疲惫不堪。作为曾经童年里天真、好奇的化身,鼹鼠这一形象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成为文化外交的吉祥物、被授权的商品以及怀旧的迷思,成为被窃取幻想的象征。作为一个适合于外交场合、政治上中立的形象,鼹鼠成为了代表捷克与斯洛伐克的象征,但它同时也承载着责难、沉默与混乱的身份认同。

拉尔夫·鲁戈夫卸任海沃德美术馆总监

9月10日,伦敦南岸艺术中心 (Southbank Centre) 宣布,海沃德美术馆 (Hayward Gallery) 总监拉尔夫·鲁戈夫 (Ralph Rugoff) 将于2026年春季卸任, 在未来,他将继续以独立策展人和作者的身份工作,新任总监的国际遴选则将于今年秋季启动。

鲁戈夫1957年出生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后入籍英国。他毕业于布朗大学,获符号学学士学位。2019年,鲁戈夫担任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的艺术总监,此外,他也曾作为客座策展人共同策划2015年第13届里昂双年展。鲁戈夫自2006年起开始担任海沃德美术馆馆长,在此之前,他曾于2000至2006年担任旧金山瓦蒂斯当代艺术中心 (CCA Wattis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s) 的馆长。

英国国家美术馆获数亿捐赠,将扩建空间和收藏范围

近些年,全球博物馆和美术馆持续进行扩建和改建。日前,巴基斯坦批准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扩建计划,将投资87亿卢比(约2.2亿元人民币)对拉合尔博物馆进行全面升级。该项目计划在五年内完成,旨在强化博物馆作为文化、历史和艺术遗产守护者的核心作用。英国国家美术馆公布了其建馆200年以来最大的转型计划:将耗资约4亿英镑建造一座全新的翼楼。同时,国家美术馆也宣布将与泰特美术馆展开合作,调整收藏计划,将馆藏拓展至1900年之后的艺术作品。9月12日,该机构已启动了国际范围内的建筑设计评选,为新翼寻找设计方案,预计于2030年后开放。

全新的场馆将位于圣文森特楼 (St Vincent House) 的旧址,面积将与目前的塞恩斯伯里翼 (Sainsbury Wing) 展馆近乎相当。这一名为“Project Domani”的扩建计划已获得了3.75亿英镑的现金承诺。其中,朱莉亚·劳辛信托基金 (Julia Rausing Trust) 和Crankstart基金会分别出资1.5亿英镑这也成为全球博物馆或美术馆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金额的单笔现金捐赠

除新场馆的扩建外,“Project Domani”项目还将支持美术馆扩展其历史藏品至20世纪艺术,而目前国家美术馆馆藏自13世纪延续至大约19世纪。国家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埃尔·费纳迪 (Gabriele Finaldi) 设想的新馆藏将以后期的法国印象派为起点,包括毕加索和马蒂斯、意大利未来主义、德国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直至当代,并且不再局限于欧洲艺术。这批20世纪的收藏将通过购藏与借展双轨并行的方式建立。

巴基斯坦扩建博物馆

近些年,全球博物馆和美术馆持续进行扩建和改建。日前,巴基斯坦批准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扩建计划,将投资87亿卢比(约2.2亿元人民币)对拉合尔博物馆进行全面升级。该项目计划在五年内完成,旨在强化博物馆作为文化、历史和艺术遗产守护者的核心作用。

拉合尔博物馆成立于1865年,是南亚最著名的文化机构之一,收藏了从印度河流域文明、犍陀罗艺术到莫卧儿与锡克教时期的珍贵文物,包括稀有手稿、佛教石雕及象征中巴古代交往的象牙千佛雕等。

艺术·市场

佳士得拍卖近日做出架构调整,已关闭其专门负责NFT(非同质化代币)销售的数字艺术部门,包括副总裁在内的多名员工已于2025年8月底被裁。作为新任CEO邦妮·布伦南上任后的改革措施之一,数字艺术作品将纳入更广泛的“20/21世纪艺术”板块。传统拍卖行正在重新审视其商业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挑战,苏富比去年裁掉了其元宇宙及NFT部门的至少四名员工。

2021年3月,佳士得的Beeple数字艺术作品拍卖,创造了数字艺术品交易的里程碑,并引发全球投机狂潮。2022年,佳士得NFT销售额仅为590万美元,相比2021年暴跌96%。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佳士得此举或许因为其高昂的商业模式,在数字时代难以持续。相对于线上NFT平台免佣金或者低佣金,佳士得25%至30%的手续费率显得“有缺陷且不可持续”。

9月8日,苏富比与纽约艺术博览会Independent 20th Century宣布建立多年合作关系。2026年起,Independent 20th Century将于苏富比纽约新总部布劳耶大楼 (Breuer Building) 举行。这也标志着现代艺术市场中博览会与拍卖行合作的首次尝试。

布劳耶大楼由国际主义建筑师马塞尔·布劳耶 (Marcel Breuer) 设计,曾先后作为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以及弗里克收藏 (The Frick Collection) 的所在地。2023年,苏富比以约1亿美元的价格购入该建筑,联合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务所 (Herzog&de Meuron) 与纽约PBDW建筑事务所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翻新,计划于今年11月正式启用。

成立于2022年的Independent 20th Century聚焦上世纪被忽视及备受赞誉的艺术家,其策展项目旨在重新诠释从超现实主义运动中的女性艺术家到阿拉伯现代主义的各类艺术运动。过去几年里,Independent 20th Century一直在位于金融区的炮台海事大厦 (Battery Maritime Building) 内的Casa Cipriani酒店举办,参展画廊约为30家。而经过翻新的布劳耶大楼将能够容纳超过50家画廊的参与。

洛杉矶的汉娜·霍夫曼画廊 (Hannah Hoffman Gallery) 与纽约的布里奇特·多纳休画廊 (Bridget Donahue Gallery) 宣布合并,成立全新的、横跨美国东西海岸的霍夫曼·多纳休画廊。新画廊将分别保留各自位于洛杉矶和纽约的画廊空间,同时将在本月于比弗利山庄设立一个与Marc Selwyn Fine Art画廊共享的新空间。

本次合并是两位画廊主霍夫曼与多纳休长期合作关系的自然延续,两人曾共同为艺术经纪人加文·布朗 (Gavin Brown) 效力,并分别于2013年和2015年创立画廊。两位画廊主同时聚焦于新兴艺术家的发现与培养,在合并前,两间画廊已共同代理艺术家奥尔加·贝勒玛 (Olga Balema) 和罗谢尔·费恩斯坦 (Rochelle Feinstein) ,两位艺术家将连同凯特·莫舍·霍尔 (Kate Mosher Hall) 、马龙·穆伦 (Marlon Mullen) 、桑德拉·佩里 (Sondra Perry) 等共43位艺术家组成新画廊的代理名单。

艺术·展览

袁金塔最新疗愈艺术个展即将于香港举办

由泰国国际锦江集团经纪人张雨晴总裁与财团法人袁金塔文化基金会主办,长流美术馆、澹江大学文锱艺术中心、实践大学协办,并由蔡文洁担任策展人的《袁金塔的疗愈艺术与身心灵药方》艺术个展,将于2025年9月19日下午5点在香港中央图书馆盛大开幕,开幕式后将举办座谈会,邀请艺术界与文化界嘉宾共同探讨东方美学与当代疗愈艺术的价值。展览将持续至9月25日结束。

当艺术不再仅仅停留于视觉表达,而是深入探讨身心灵平衡与文化智慧的传递时,观者将获得一场跨越感官与精神的深度体验。

台湾地区艺术家袁金塔,被誉为现代水墨的领航人,多年来以跨媒材装置、实验水墨与草本文化研究闻名国际。他的作品以东方哲思为根基,融合诗歌意象、纸浆语彙与嗅觉体验,为当代艺术注入疗愈与心灵探索的力量。

随着全球艺术生态不断演变,科技渗透日益加深,艺术正在突破传统形式,成为引导人们反思自身、探索情绪与灵性的媒介。袁金塔长期致力于跨媒材实验与装置艺术创作,将中国古典思想与当代语彙融合,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语言。本次展览以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为基础,将诗、药、空间与感官相互交织,引领观众体验艺术的疗愈力量。

袁金塔的代表性创作手法“纸浆书写”源于多年研究与实验。他将草药图桉融入手工制浆工艺,经浸泡、捣碎与层层迭压,使植物纤维在水与手感的反覆调和中重组,最终凝结成具有肌理感的纸浆装置。这一过程将自然形态转化为艺术语言,让物质的纹理与时间的痕迹共同构筑作品,成为情绪和文化的载体。

作品灵感源于《离骚》和《神农本草经》:前者以香草寓意人格操守与精神追求,后者记录草药与人体气血的奥秘。两部经典为艺术家作品注入“诗与药”的双重语法,将古典智慧转化为当代艺术的核心语言。

展览中特别呈现玉兰与菖蒲等植物的诗意象徵。玉兰清雅澹香,代表纯洁与初心;菖蒲苦涩微辛,寓意自省与精神的力量。这些植物不仅作为药材呈现,更成为情绪与人格的象徵,观者在香气和空间氛围中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袁金塔表示,他希望观众能在展览现场“闻到的不仅是花草的气味,而是一种精神场域的呼唤”,让人从作品中感受文化与自然力量的共振。

展览提出“诗草即情绪密码”理念,选取紫苏、当归、苍朮、川芎等草药对应焦虑、忧鬱、浑沌、鬱结等情绪状态。袁金塔表示,透过“诗性转译”,他希望观众能将中草药的疗愈属性转化为内心的自我探索,“诗句与气味交织的过程,是一种潜意识的疗愈,观者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情绪密码”。作品也受到法国哲学家Julia Kristeva“诗意语言”理论的启发,使语言本身突破语法的束缚,成为情绪和能量的载体。

展览引领我们走进的场域以五行哲学为蓝图:木代表生长、火象徵情感、土寓意承载、金体现沉淀、水象徵滋养。艺术家透过气味层次、声音设计及空间布局营造流动能量场,引导观者从被动观看转变为主动体验,将艺术视为一场静修和内在探索的仪式。

策展人蔡文洁表示:“袁金塔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作,更像一帖‘身心灵能量药方’,帮助观者在草药、身体与心灵之间建立新的感知连结。我希望透过这场展览,观众不只是欣赏艺术,而是能在嗅觉、触觉和空间的流动中与内心深处对话。”

蔡文洁补充:“我们希望观众进入展场时,就能感受到一种氛围的转换。艺术不仅是观看的对象,而是情绪、文化与精神能量交流的载体。”

《袁金塔的疗愈艺术与身心灵药方》是一场融合诗性、哲思与草本智慧的艺术实验,呈现艺术作为疗愈媒介的独特价值。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展览,更是一段内心旅程,引导观者在纸浆肌理、诗歌意象与草木芳香间,重新认识艺术的多层次力量。

“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举办

2025年9月13日, 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创造力核心命题的“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启幕。本届展览以“机·智”为主题——“机”寓意人工智能(AI)的澎湃浪潮,“智”象征人类独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旨在探索人机共生时代艺术的新可能。

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作为指导单位,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和上海市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新长宁(集团)有限公司、明园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 , 上海明圆美术馆协办。

今年是刘海粟美术馆建馆30周年,而与之合作的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也已走过了40年、举办了十八届。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选择这样一个充满未来感和技术反思的主题来举办青年艺术展,背后是深刻的现实考量。展览 不仅首次扩容至C·PARK海粟文化广场,还依托地铁专列让艺术驶入日常,短视频计划揭幕创作的现场,播客空间促成思想的交锋,“YOUNG TOUR”联动全城艺术生态……

刘建华个展「气候」在北京公社举办

北京公社近日推出艺术家刘建华个展「气候」,集中呈现其近年以陶瓷为媒介的一系列新作。展览聚焦于艺术家在长期陶瓷实践中对形式与物质、媒介与认知、个体与周遭环境之间关系的持续探索。

陶瓷对自然形态的模仿源自一种原始冲动,而陶土所塑造的形态,往往承载着人类对土地的理想化秩序。在这一古老媒介日益精微的演进中,陶瓷的形式始终隐含着某种规整的感知方式。刘建华的作品则试图打破这种成规,重新开启对陶瓷的感知可能。

对他而言,从“无形”的物质到“有形”的陶瓷,不仅是造型与材料之间的物理交互,更是一场抽象的对话:形式试图为物质赋予秩序,物质也以其自身特质反向塑造形式。刘建华深入探索形式与物质之间微妙而深刻的互动,致力于发掘媒介内在的感知途径,并借助陶瓷思考个体与周围环境的联结。

“想去的地方——范迪安风景油画展”举办

2025年9月14日, “想去的地方——范迪安风景油画展”在新疆美术馆开幕。 这场艺术盛会恰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喜庆时刻,既是中国当代美术与新疆大地的深情对话,更是文化润疆工程中一曲动人的艺术乐章。

本次展览不仅是对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一次艺术礼赞,更是深入开展文化润疆、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生动实践。作为当代中国美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广泛声誉的艺术家、理论家与领导者,范迪安的艺术创作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同时又以开放的视野吸纳时代精神与世界艺术精华,形成了宏阔深邃、意蕴悠远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仅为我们提供了视觉的盛宴,更引发了深刻的文化思考与精神共鸣。

为支持新疆美术事业发展,在开幕式上,范迪安向新疆美术馆、新疆画院捐赠作品。并发表致辞,表示“在喜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我受邀在新疆美术馆举办展览,以70件作品向自治区70周年大庆献上艺术之礼,深感荣幸之至!”。

米其林×黑珍珠,这家餐厅把“关系美学”嵌入日常

2025年初秋,鲁采·赋(鲁采北京CBD光华路店)内,一场名为“深蓝无界”的艺术展览正在悄然发生。作为目前为止国内唯一一家同时拥有米其林星级和黑珍珠餐厅荣誉的鲁菜品牌——“鲁采LU STYLE” ,这里没有传统美术馆的“白盒子”空间,没有肃静的警示牌,也没有安全距离线。

取而代之的是, 几十件艺术作品就那样静静地和人面面相对,与吧台的香气、顾客的轻声交谈、以及偶尔传来的煎饼气息融为一体。

这是凤凰艺术与采艺术中心的一次合作,也是策展人肖戈与学术主持乔纳斯·斯坦普(Jonas Stampe)“把艺术放入生活”理念的具体实践。在这里,艺术史的碎片被嵌入日常生活的缝隙,依赖观众的路径与感官去完成最后的创作。

展览汇聚了国内外多位艺术家的作品,从现代主义到当代创作,涵盖了多种艺术形式和风格。更为可贵的是,本次展览兼顾了艺术家原作和授权限量版画,从国际性、年代性和不同媒介与形式的角度,向观众呈现了一场完整且丰富的艺术观看。

张晓刚大型回顾性个展“读者与作者”亮相松美术馆

2025年9月13日,松美术馆推出艺术家张晓刚的大型回顾性个展“读者与作者”。展览由策展人崔灿灿策划,亦是张晓刚迄今为止最大型的个展。展览以张晓刚创作历程中“读者与作者”的双重身份,以时代、艺术史和个人的关系为核心命题,呈现张晓刚50年间独特的艺术轨迹。

展览涵盖绘画、纸本、装置、空间、书信、档案与草图等近400件作品,年份横跨1975至2025年。在展览结构上采用非线性的叙事逻辑,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聚焦张晓刚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命题与情感联结。

展览还专门设有1980年专厅,深入探讨张晓刚在20世纪80年代与时代及艺术史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展览设有的几个单元中,“母亲”单元尤为引人注目。该单元通过展示张晓刚与家庭、血缘关系的紧密联系,深入剖析其个人生活环境对其作品中世界观、心理结构和情感的深刻影响。

周力于香格纳画廊首场个展在北京开幕

本周,香格纳北京正在呈现艺术家周力个展“至近至远”,由舒可文策展,展览将持续至11月12日。作为艺术家在香格纳画廊的首次个展,此次展览集中呈现了她近年创作的一系列综合媒介绘画,并特别带来三件雕塑作品——在作品不同尺度与材质的碰撞之间构筑对话。

在《一花一世界》和《夜》这些大尺幅作品中,色彩与线条被赋予了一种能量,似乎能打破画框的内外界限,弥漫四周内外相连。在丙烯等综合媒材的叠加中,铺展出通透、层叠的画面,各种元素展现着各自的勃勃生机,同时又彼此呼应,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平静。与在《白影》《光之玫瑰》《桃花源》等作品同样,张力与和谐的共生,轻盈与沉重、近与远、轻与重在这些作品中自由流动,经验与世界的共振,偶然与秩序之间的张力构成了周力作品的基调。并且不受限于抽象艺术的框架,实践了一种“复魅”的过程。

齐白石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展览举办

9月9日至12月5日,“三家门下转轮来——齐白石与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展览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展出。展览历时数年筹备,从各大博物馆和美术馆借展,以齐白石对三家的致敬与师学为轴,梳理中国大写意花鸟画自明清至近现代的磅礴源流与风格演进。三楼展厅以作品题材和类型为对照,四楼展厅则以画家个体为单元展开。两种策展脉络循序渐进地铺陈开四位画家,通过不同时期的实践递进的绘画关系。

“三家门下转轮来”出自齐白石反复题咏的一首诗,这不仅是他对徐渭、八大山人、吴昌硕三位前贤炽热而谦卑的礼赞,同时也清晰勾勒出数百年来大写意花鸟画生生不息的轨迹。

林天苗最大规模的研究性个展即将开幕

2025年9月30日至2026年1月4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将推出艺术家林天苗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具研究性的个展——“没什么好玩的!”。展览由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艺术主管皮力博士担任策划,系统梳理林天苗三十余年艺术创作脉络。

作为PSA“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研究项目的第九个展览,本次展览聚焦林天苗以“身体与日常物品”为线索的创作实践,从海内外博物馆及私人收藏中遴选了其不同时期共40余件/组代表性作品,多维度重现其艺术生涯的演进与突破。自20世纪90年代起,林天苗便以鲜明的性别意识和独特的艺术语言,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代表。她以身体为媒介,探索自我与身份命题;以日常物品为材料,重构记忆与文化的剧场。本次展览通过“身体”与“日常物体”两条主线,系统呈现她三十年来对生命经验的深刻思考与艺术转化。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自2015年启动以来,持续推动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程的深度梳理与再审视,本次展览亦成为该系列中又一重要学术节点。

“燕京八绝”之首大展亮相太庙

2 025年9月8日, “悦饰千秋天地间—— 花丝镶嵌首 饰设计 展 ” 在北京太庙艺术馆开幕。 104 位 青年设计师、 216 件(组) 花丝镶嵌作品 相聚于太庙艺术馆,共同开启一场关于非遗传统工艺与当代首饰艺术的视觉盛宴与文化之旅。

当一件花丝镶嵌首饰被佩戴,它不仅是美的点缀,更是千年工艺与个人情感的共鸣。这些以金丝编织、宝石镶嵌的精致物件,承载着从宫廷到民间的技艺传承,将“燕京八绝”之首的匠心浓缩于方寸之间。

从个人配饰到国家礼器,从传统工艺到当代设计,中国传统文化正以创新姿态重现活力。展览汇聚104位青年设计师的216件作品,展现的不仅是花丝镶嵌的技艺传承,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果。正如太庙编钟既能演奏古典乐律,也可配合西方管弦乐,这些首饰作品也融合了传统纹样与现代美学、手工技艺与数字科技,让古老工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这种“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力量源泉——它让佩戴首饰的日常选择成为文化自信的表达,让太庙这一象征中华礼制文明的历史建筑,成为推动传统文化走向当代、走向世界的创新舞台。

李洪波全新个展“高考”举办

近日,艺术家李洪波全新个展“高考”于 共同艺术中心 举办。展览由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彭锋担任策展人,聚焦一个牵动中国亿万家庭心弦的核心议题——高考。艺术家李洪波此次独辟蹊径,从废品站收集重达十几吨的废弃高中、中学、小学教科书与学习资料,将在现场创作大型装置作品,对一段刻骨铭心的社会集体记忆进行深刻反思与重构。

展览空间被转化为多个场景:震撼装置《龙门》以磅礴之势,直面高考这一被喻为“人生跃迁”的关键节点;沉浸式《教室》场景将观众带回那个堆满书本、弥漫着奋斗气息的熟悉空间;发人深省的《纪念碑》为这段集体经历树立起沉思的坐标。

8月31日, 李洪波个展研讨会举办。策展人彭锋,艺术家李洪波,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邵亦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与策展委员会委员、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杨大伟参加并进行讨论。

长征计划开启百日文献展示

2025年6月,长征空间结束其最后一个展览,回归长征计划。2025年9月至12月,长征计划进行 百日文献展示 。此后长征计划将告别798,化为一个移动、无形、无尽的艺术计划。

在长征空间25年的历史年表中,有数百场的项目、艺术家、演出、行为、群展、论坛、工作坊、话语和思想标志,只不过在现场,一切都以近乎极端的方式化为1690页的核心文献,和满墙的红色——带有情感、记忆、身体痕迹和思想印记的象征性的“长征红”——并被转化为一种可感知的场域与持续发生的对话。

2025年9月4日至12月13日,每周二至周六下午2:50,长征计划发起人卢杰将在长征计划的空间里和观众进行每次为时2小时50分钟的百日对谈。昨天,天津美术学院院长、也是卢杰最早期的联合发起人邱志杰作为首位对谈嘉宾刚刚完成对话,今天这里又将迎来艺术家琴嘎和他后背上的“微型长征”。

展望个展“坍缩的几何学”举办

2025年9月6日至12月28日,诚品画廊北京推出展望个展“坍缩的几何学”,集中呈现艺术家近二十件最新作品。

展览以几何为线索,贯穿展望对自然、科学与艺术关系的长期思辨。他重新拆解欧几里得几何与早期“假造自然哲学”之间的关联,提炼出“几何切”“拓印”“重构”等艺术语言,形成一系列突破性的雕塑创作。

“坍缩”被展望喻为一种认知显化的过程:世界本无定形,因观察与思维而具象;几何不仅是形态,更是理性的现实投射。从2009年《双系统》起,他便以几何为媒介探求认知的本质。新作《坍缩的几何学》(2019-2024)更进一步,借助流体动力学模拟熔岩环境,记录几何形体在其中的消融与形变,最终以火山石为材,将那个介于存在与消散之间的瞬间凝固为雕塑。

艺术·逝者

艺术家邱世华去世

麦勒画廊9月8日宣布,艺术家邱世华去世,享年85岁。邱世华1940年出生于四川,20世纪80年代到访法国并潜心钻研印象派作品。90年代,他的创作产生了巨变,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风景绘画,而是发展出带有个人化风格的绘画。1999年,巴塞尔艺术馆在中国以外地区举办了他的首次个展,此后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美术馆及公共机构广泛展出。

也许对邱世华作品不甚了解的观众会感到他的作品抽象单一,眼前只有白茫茫一片,然而他的极简主义绘画风格与西方艺术史中的形状表达毫无干系,而是中国的精神和风景。他的白色风景不是抽象的,而是具象的。“在毫无条件的情况下,灵魂的样貌自然显现出来。”邱世华曾说。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当代著名美术批评家、诗人、艺术家岛子,于2025年9月1日早晨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他的一生,是探索艺术与精神性深度融合的旅程,他的离去让整个艺术界陷入深切的悲痛与缅怀。他的离世令人痛惜。此前几天,社交媒体曾传出他因白血病病危而陷入ICU抢救,急需AB型血液支援的消息,但最终未能挽回这位艺术巨匠的生命。

8月31日,法国奥赛博物馆与橘园美术馆公共机构主席西尔万·阿米克(Sylvain Amic)在法国南部猝然离世,享年58岁。

西尔万·阿米克1967年4月26日生于塞内加尔达喀尔。早年曾任小学教师,随后考入法国国家文化遗产学院(Institut national du patrimoine),于1997年成为博物馆系统的职业保管员/策展人(conservateur)。他先在蒙彼利埃工作,参与法布尔博物馆(Musée Fabre)的重建与扩建;2011年起出任鲁昂三家市立博物馆负责人,2016年转任新成立的“鲁昂大都会博物馆联盟”(Réunion des musées métropolitains Rouen Normandie)主席,并于2012年发起公众参与型年度项目“藏品时光”(Le Temps des collections),以开放库房、激活馆藏见长。

今年6月,他刚为上海浦东美术馆“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Paths to Modernity)开幕站台。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文化部长达蒂先后发文致哀。阿米克任内推动馆藏流动与青年受众计划,被视为奥赛迈向“更开放、更共享”的关键推手。

极简主义雕塑代表人物罗伯特·格罗夫纳 (Robert Grosvenor) 于9月3日在纽约长岛逝世,享年88岁,与他长期合作的保拉库伯画廊 (Paula Cooper Gallery) 确认了这一消息。

罗伯特·格罗夫纳1937年出生于纽约,在罗德岛的纽波特和亚利桑那州长大。格罗夫纳先后于就读于第戎美术学院 (Ecole des Beaux Arts, Dijon, 1956) 、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 (Ecole Supérieure des Arts Décoratifs, Paris, 1957–1959) ,以及佩鲁贾大学 (Università de Perugia, 1958) ,并于1959年返回美国短暂服役6个月。在那之后,格罗夫纳回到纽约,在雕塑家马克·迪·苏维洛 (Mark di Suvero) 所在的同一栋建筑中租下工作室。

格罗夫纳早期专注于他称作“从墙上掉下来的绘画”的创作,后转向雕塑媒介。他创作了两件著名的巨型悬臂雕塑:《托潘加》 (Topanga) 和《阿姆河彼岸之地》 (Transoxiana) 。后者于1965年在纽约艺术家合作组织“公园地” (Park Place) 举办的群展中展出,这件V形悬臂装置从天花板延伸至地面再折返,横跨31英尺,随后被纳入1966年纽约犹太博物馆 (The Jewish Museum) 举办的“基本结构” (Primary Structures) 展览,该展览对于极简主义艺术具有奠基意义。

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