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通史视野下燕赵艺术的多元叙事

更新时间:2025-09-19 06:40  浏览量:1

转自:河北日报

通史视野下燕赵艺术的多元叙事

河北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重要交汇带,北部草原文明的豪放不羁与南部农耕文明的含蓄典雅,在这片土地上激荡出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强健的生命、激越的情感以及强烈的悲剧意识是河北艺术的底蕴和色调。

□邢建昌

河北艺术深植于燕赵文化土壤,兼具中原农耕文明的敦厚质朴与北方游牧民族的豪迈气韵,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慷慨悲歌、刚健雄浑的美学特质。由河北美术出版社推出的《河北艺术通史》丛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河北地区自史前至当代的艺术发展历程,是一部集史料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大型地域艺术通史。

丛书着眼于大艺术观,通过详尽的资料搜集、甄别,将平实、客观的叙述与理性、美学的阐释相结合,从地域、文化、流变、学理的角度考察河北艺术的源起、生发、成长、成熟的过程,凝练河北艺术所特有的个性与精神,既有精准的学理判断,又不失人文的热情与温度。

丛书分为古代编、近现代编和当代编,涵盖建筑、音乐、美术、舞蹈、戏曲、书法、影视、摄影、杂技、民间艺术等众多门类。各部分既有“面”的广度,也有“点”的深度,完整呈现了河北艺术从萌芽到繁荣的演进历程,为中华艺术史书写贡献了一部兼具学术深度与文化厚度的河北样本。

古代编系统梳理了从史前时期到清代河北艺术的发展脉络。阳原马圈沟遗址的旧石器、磁山文化的水波纹陶器、红山文化的玉猪龙,见证了河北先民朦胧审美意识的觉醒;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从礼器向日常生活实用器物转化,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铁刃铜钺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刻纹白陶、原始瓷器则推动制陶工艺迈向新高度;毗卢寺汉代石人、《封龙山颂碑》的隶书,传递出充盈的生命力。魏晋南北朝以来,河北艺术在民族融合与时代变迁中不断演进,从北齐响堂山石窟的雕塑、隋代赵州桥的建筑奇迹,到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辽金时期的墓葬壁画与杂剧萌芽,再到清代河北梆子的兴起与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共同构成古代河北艺术的多彩长卷。

近现代编(1840年至1949年)聚焦河北艺术的现代转型。清末民初,新式学堂的学堂乐歌(如保定师范学堂的音乐课程)、文明戏的传入(如南开新剧),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新文化运动后,革命精神与红色叙事逐渐成为主调,《晋察冀画报》记录军民抗战历程,武强民间艺人以年画的形式宣传抗日,秧歌运动催生了《白毛女》这一歌剧经典。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之后,近现代河北艺术散发出一种丰厚而纯正、沉郁而激越的韵味,把传统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质发展到了极致。

当代编则展现1949年至2022年底河北艺术的多元繁荣。电影领域,《小兵张嘎》《地道战》等红色影片成为时代记忆;戏剧舞台上,河北梆子《钟馗》《哪吒》,评剧《胡风汉月》等剧目屡获殊荣;非遗领域,衡水内画、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等蓬勃发展,吴桥杂技也成为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美术、书法、摄影等领域佳作频出,既传承传统精髓,又融入现代意识,形成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气象的艺术风貌。

在系统梳理河北艺术演进脉络的基础上,丛书着力从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提炼出具有河北地域文化特色的河北艺术精神。河北地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重要交汇带,北部草原文明的豪放不羁与南部农耕文明的含蓄典雅,在这片土地上激荡出慷慨悲歌的燕赵风骨。强健的生命、激越的情感以及强烈的悲剧意识是河北艺术的底蕴和色调。这种艺术精神不是孤立的,而是渗透在艺术作品那不可言说的存在之中的。丛书在具体分析艺术作品时,始终注重对这种内在精神的解读。例如,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以饱满的热情描述了太子丹送荆轲入秦时的悲壮场景;两汉时期众多“荆轲刺秦王”画像石的出现,不仅反映了燕赵文化中对侠义精神的推崇,更折射出深沉的生命态度与审美风尚。这些作品及其传播,也成为燕赵艺术精神参与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重要见证。

丛书最显著的学术特色,在于其明确的通史定位。所谓“通”,体现为双重含义:一是在时间维度上实现古今贯通,通过古代、近现代与当代三编,将河北地区从史前直至21世纪的艺术发展置于连续性的叙事框架中;二是在艺术门类上强调融通互鉴,注重揭示不同艺术形式在同一历史语境中的互动关系,并从历史、文化、审美和变迁等多重角度,阐释其艺术价值与人文意义。这种视野使该书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门类艺术史,而成为一部立体、系统的河北艺术文化史。它既关注不同时代艺术风貌的“变”,也把握燕赵地域艺术精神中“不变”的内核;既突出各艺术门类的独特个性,也揭示彼此之间的共通性,从而为读者呈现出完整的河北艺术图景,丰富了中国艺术史多元叙事的内容。

丛书编写团队由河北省文联、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以及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传媒学院等单位近50位专家学者组成。为了圆满完成任务,编写组聚焦问题,专题谋划,围绕入史标准、写作内容、框架体例、行文规范等进行多次研讨,并邀请省内知名艺术理论与批评专家专题授课。在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形成了《河北艺术通史》编写的原则、框架和指导思想。一是立足现有文献和艺术现场,着眼于大艺术观,从地域、文化、流变、学理角度审视河北艺术的发生、发展与走向。二是努力追问三个层次的问题:是什么,通过必要的考古、文献甄别和实证分析,揭示对象存在的时间、空间特质及其相关的实然特点;为什么是,从历史、文化、政治、审美、流变等角度对对象做出历史的、美学的阐释;可能是,在揭示某一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演变的同时,努力考察这种艺术对未来河北艺术走向的影响,展示河北艺术与相关地域文化艺术不尽相同的面向和期待。三是在文风上做到语言平实、准确、简洁,防止主观臆测和过度阐释,努力实现实然与应然的统一、事实陈述与价值判断的统一、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理论分析和艺术感悟的统一、文字与图像的统一,避免按照今人的艺术概念生硬裁剪古代艺术,体现思想、温度、情怀和眼光等。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