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八一厂《狼牙山五壮士》:李长华塑造马宝玉,探寻英雄的艺术密码

更新时间:2025-09-19 09:21  浏览量:1

在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摄制的经典战争片《狼牙山五壮士》中,李长华以质朴而深情的表演,将班长马宝玉的英勇与悲壮镌刻进中国电影史册。这位从烽火中走来的艺术家,用半生光阴诠释军人本色,其艺术人生与银幕形象共同构筑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

李长华于1925年9月19日生于陕西丹凤。1938年7月,13岁的他跟着八路军359旅的尾巴参军,被编入留守兵团烽火剧社。没有科班、没有斯坦尼,只有土台子、汽灯、酸枣木做的道具枪。他在《带枪的人》里跑过龙套,也在《保卫和平》里演过苏联红军,一路从晋绥边区唱到东北平原,再到广州军区战士话剧团。

在电影领域,李长华的创作轨迹与新中国军事题材电影发展同频共振。1952年参演的《人民的战士》作为新中国首部军事故事片,以东北剿匪为背景展现人民军队的钢铁意志。

1955年,全国话剧会演,李长华凭《保卫和平》里的志愿军连长丁大勇拿下二等奖,引起八一厂注意。1957年,导演史文炽为《狼牙山五壮士》选角,在军区相册里翻到一张面孔:方脸、厚唇、眼神倔强却带腼腆——正是李长华。“这就是马宝玉!”史文炽一拍桌子,“他像泥土里长出来的班长。”

《狼牙山五壮士》改编自1941年晋察冀军区真实战例,史文炽导演以纪录片式的写实手法,将五位战士从诱敌深入到弹尽粮绝、最终跳崖殉国的全过程,浓缩在80分钟的胶片里。

电影中,团长微微皱眉,表情严肃,缓缓开口向马宝玉问道:“鬼子3万多人,凶得很呢,你们说怎么办呢?”马宝玉神情镇定,目光坚定,不紧不慢地回答:“鬼子要是来多了,咱们就给他来个满山转;鬼子要是累了,咱们正好去扰乱他;鬼子要是退了,咱们就追着他打;鬼子要是少了,咱们就打他一个歼灭战!”

李长华塑造的马宝玉,突破了传统英雄形象的刻板塑造,展现出多层次的性格维度:指挥战斗时果敢坚毅,面对战友牺牲时眼眶噙泪,砸毁枪支时决绝悲壮。这种“去神化”的表演方式,使英雄回归凡人血肉,却让牺牲更具震撼人心的力量。

1959年《战上海》中,李长华饰演的解放军指挥员在巷战中展现出的战术智慧,成为战争片中智勇双全军官形象的典范;1963年《碧海丹心》与田华搭档,将解放战争时期渔家女与解放军战士的革命情谊演绎得荡气回肠。这些作品不仅构建起李长华的银幕军人谱系,更折射出中国电影从革命叙事向人性深度开掘的艺术演进。

这些角色共同的名字叫“兵”:灰布军装、胶鞋底磨出洞,说话带泥土味,死亡来得突然却从不犹豫。

李长华的表演体系蕴含着独特的创作哲学。他主张“体验派”与“表现派”的融合,在《狼牙山五壮士》拍摄前,曾赴狼牙山实地体验地形,与当地老兵座谈还原战斗细节。这种“沉浸式”创作方法,使其表演既有生活化的真实质感,又不失艺术化的提炼升华。正如他在自传《抹不掉的记忆》中所言:“演员要像战士擦拭钢枪一样打磨每个表情,让角色在银幕上活过来。”

这种艺术追求在新时代获得回响。2015年3D重制版《狼牙山五壮士》运用数字技术还原悬崖峭壁的险峻,但观众依然为1958年版中李长华们用血肉之躯演绎的悲壮所动容。这印证了经典艺术的永恒价值:当特效可以制造视觉奇观时,真诚的表演与精神的力量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2023年10月26日,李长华在广州逝世,享年98岁。消息传来,狼牙山景区将棋盘陀峰顶的五星红旗降半旗,讲解员把讲解词最后一句改成:“马宝玉21岁跳崖,李长华98岁归队,他们终于在山谷里重逢。”

英雄的艺术密码,或许就是这句最朴素的山东土话:“先把自己埋进土里,才能开出山花给后人看。”

李长华做到了,马宝玉因此永生。

【各位亲爱的朋友,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娱文娱视”将与您一起向经典致敬,忆影人辉煌,共同重温我们曾经的美好时光!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感谢!)】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