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去市民艺术夜校上课吧
更新时间:2025-09-19 09:38 浏览量:1
浙江省丽水市文化馆举办的2025“艺·学堂”秋季公益培训班即将开课,课程包括爵士舞、吉他、非洲鼓、合唱等艺术门类。为了方便市民尤其是上班族,大部分课程都集中在晚上授课。这里的夜校被上班族称为“下班后的治愈时光”。
2023年以来,公益性市民艺术夜校异军突起,迅速火爆全国。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认为,目前,公益性市民艺术夜校供需两旺。从需求侧看,各地都供不应求,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和强烈追求;从供给侧看,以各级文化馆为主力,呈现出全社会参与全民艺术普及的新景象。
“学了这么久,我们可以上台表演了”
为积极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精准服务群众需求,近年来,丽水市文化馆积极开展“艺·学堂”全民公益艺术课堂,按照不同季节、不同人群、不同需求开设课程,年服务逾3万人次。
“学了这么久,我们可以上台表演了!”吉他班学员主动要求汇报演出。丽水市文化馆积极回应学员诉求,举办了“艺·学堂”暑期吉他公益课汇报演出。现场,《风吹麦浪》《曾经的你》《再见》等曲目引得全场大合唱,5支组合乐队轮番登场,还有口风琴、萨克斯、非洲鼓惊喜合奏,现场气氛火热。
从指法生疏到流畅弹奏,学员的成长令人赞叹。“从节目编排到现场演出,从背景制作到摄影摄像,全部由我馆吉他班的学员和志愿者完成。”丽水市文化馆馆长季彤曦告诉记者。
在课程设置方面,馆长带头开班,馆内全体业务干部全员投入教学,并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构建“文艺公益联盟”,确保课程的高质量与公益性。在高质量教学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老学员以志愿者身份参加文化馆组织的“文艺赋美”活动,反哺公益课堂、反哺社会。
市民艺术夜校供需两旺
今年,江苏省苏州市的荷花市集爆火,大家对叠花、装扮、养护相关的花艺需求“暴涨”,2025苏州美育大学堂及时响应,组织花艺老师走出教室、走向广场市集现场教学,收获市民、游客广泛好评。
2025苏州美育大学堂“江南艺周末”根据学员社群问卷和季节特点,推出油画、书法、琵琶、古琴等文艺课程,特别开设了拳击、柔力球等运动课程,丰富大家下班后的生活。本次夏季班共16门普惠性低收费课程,服务近2500人次。
来自俄罗斯的阿莲娜报名了书法课和油画课,由衷赞叹:“我非常欣赏中国对成人美育的持续重视和投入,这种艺术氛围的滋养非常珍贵。”她的加入,生动印证了苏州美育大学堂的影响力正日益扩大,其倡导的“生活美学”理念开始吸引更广泛人群的关注,魅力跨越了地域与文化。
丽水市文化馆根据市民需求,开设了舞蹈、器乐、声乐、戏剧等25个暑期公益培训班。不少人没抢到课,晚上便自带工具来“蹭课”:非洲鼓班原计划招收15人,许多人自带鼓前来,把教室挤得满满当当;形体课原本招30人,第一节课就来了60人,教室外的走廊里都站满了人……对此,文化馆尽力提供便利,购置了几十张塑料方凳供大家使用。
今年暑期,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以“分龄供给”为核心服务主线,构建“线下课程+线上短视频”双服务模式,线下开设20门课,明确分为“4门全公益+16门低收费”,线上配套每日更新的“每日艺课”短视频,覆盖不同年龄段市民的暑期文化需求。
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韩磊介绍,公益课主打“零门槛”体验,成人可免费学习油画启蒙、二胡启蒙、成人舞蹈基础等课程,儿童可选择专属的少儿古筝启蒙课,实现不同群体艺术入门“零负担”;低收费课程如同“兴趣班大全”,成人可选择爵士舞速成、瑜伽等课程,艺术馆还有亲子陶艺课以满足亲子共学需求;线上“每日艺课”则将摄影后期、京剧唱腔等内容压缩成10分钟短视频,方便学员复习巩固。
探索公益夜校高质量发展
热舞、花艺、美妆、苏绣……2025苏州美育大学堂“品苏·夜课堂”秋季班即将上线。为提供更为丰富、精准的美育服务,主办方将加强学员社群运营,广泛征集大家意见,按需定制课程。同时,吸引优质社会师资参与,全城布局更多教学点位,织密美育服务网络。
目前,天津市群众艺术馆秋季课程升级计划已完成,除了延续“分龄供给”与“公益打底+低收费课程”理念,还把课程总量从暑期20门扩充至44门,公益课保留少儿古筝启蒙,更新竹笛启蒙等贴合需求的内容;低收费课增至41门,戏曲类实现4岁至12岁男女分班、美术类加进阶课、音乐类纳新乐器、舞蹈类细分8门并覆盖多时段,打造“门类多、时段灵活、年龄梯度密”的“艺术超市”,保障文化服务普惠可及。
当前,公益性市民艺术夜校“优惠收费”在部分地方已有局部政策突破,但更多地方或因坚守“免费”模式、受公共财政支持力度限制,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广泛且持续高涨的需求。李国新表示,市民艺术夜校提供的艺术培训服务,具有明显的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特色,应积极推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提及的优惠收费方式,或借鉴部分地方探索的“空间换服务”“免费+优惠收费”等模式,充分考虑其可持续发展。他还提醒,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难以“包打天下”,其提供的只能是公益性文化艺术服务,如今更要实现“好不好”与“普惠性”的有机结合,既无法取代市场,也不能冲击市场。完全个性化、定制化的文化艺术服务,应交由市场承担。(本报记者 李荣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