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徐无闻艺术研究》(后记)

更新时间:2025-09-19 11:22  浏览量:2

作者丨邱世鸿

【2025年3月改定于石头城南抚云斋】

写完此书,徐无闻先生逝世已逾三十载!岁月催人老,最怜白发新。虽然每年都会写点诗词或论文来追念先生之遗泽,然真正系统研究先生的著作和文章之时,却又感到自己有些力不从心。本书立足先生的艺术方面之研究,限于篇幅和能力,对徐无闻先生的唐宋文学的研究、文艺理论批评研究有些忽略。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出现许多新的资料,使我对原来的论文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徐先生虽然一生短暂,但其瑰意奇行却是令人叹服。通过本次专题研究的金石题跋研究、手札创作研究、绘画创作研究、诗词创作研究等,才发现先生的世界之宽广,充分体现了所谓“艺道一体”的生存智慧。

2020年底荣宝斋成都公司举办徐先生新书发表会后,徐立兄组织大家去大邑拜祭徐无闻先生墓,天阴地肃,草木凝寒,可谓“十月开三径,一杯慰九泉。欣看松柏茂,贞节赋癯仙”。此研究只是一个阶段的成果。以后随着徐先生的作品和成果的再出现,肯定会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伟大的人物总是潜龙在渊的修道,人们只是看到飞龙在天的高光时刻。为完成此书,收集了平时书写的各类论文,加以修改和增删,尤其加入新发现之资料,以适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尤其是先生之“年表”,感到以前的太粗率简略,特意补缀更为全面,置之于更为宏阔的历史空间,让我们感受历史氛围之熏陶,也衬托出徐先生的文化背景与历史抉择。

首先,感谢徐立兄近年来连续整理出版徐先生的著作系列,为研究提供了最新证据。尤其感谢方广强师叔赠送的十多本专辑,又寄来徐先生致方介堪先生的数十件书札电子版,丰富了本书的内容,让我们了解到徐先生的问学之道和从师之诚。尤其是2023年春我到温州,得到方广强师叔之赠书十余本,如《玉篆春风》《方介堪与中国文化名人》《玉篆楼藏书画集》《玉篆楼藏信札》《方介堪篆刻辑存》等十余本,再寄来《方介堪藏吉金拓片集》三本,对本书写作帮助甚多。徐立兄提供的《寰宇贞石图校理》《徐无闻批注〈唐万首绝句〉》《易均室书札》等相关资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并不时关注出版进度,可谓道同契合。

其次,感谢诸位师兄弟协助整理、系列研究和对徐先生的宣传。提供资料的徐门弟子及私淑弟子有冯明生、黄任重、缪永舒、陈道义、苏大椿、方晓、尹文钱、杨鸿雁、傅舟、杨玉华、谭忠惠、曹建、胡长春、陈册、陈爱民、叶乃荣、苟世建、赵恒缘、陈小川等;另外刘辉、王贞华、王道义、王昌松、郑昊、杨庆等提供了难能可贵的资料,充实了本书内容。段七丁先生与我三十余年未见,热情提供徐先生的手札、题字、作品,以及段虚谷父子的作品集,为本书增色。成都冯明生先生热心收集徐先生的作品和资料,无私提供图片数百张,并将许多故事发给我,理清了许多纠结的问题。

再次,感谢荣宝斋成都公司出版徐先生系列经典临帖和展览,并成立“徐无闻艺术研究院”,为整理和研究徐无闻先生提供了平台。同时感谢成都诗婢家美术馆、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西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等单位,给予本书的积极支持。

最后,感谢社会各界的收藏、出版、宣传徐先生,为我的研究提供了另外的视角。

特别感谢中国文史出版社对本书之重视,使得我们能够顺利出版和推广徐无闻先生的学术与艺术观念。特别鸣谢重庆的徐立、苏大椿、曹建、郭继明、王贞华、陈册;北京刘石、刘辉;成都缪永舒、冯明生、谢凡耿;东莞王永权、吴炳晟、伍杰文、黄文甫;郑州胡长春;宜兴赵喜良;上海杨鑫、梁晓会、卞学东、陈新;宁波乐科高、乐松毅、周舜辉、干维浩;拉萨的戴晓倩等的关怀和支持。同时,感谢研究生李超、王鹏、张珂、丁玥彤、汪昱倩、杜帅、张雅琳等对本书的资料整理、编辑和宣传。

著述本为千秋之想,却很难做到千秋不谬。随着资料的发掘,许多地方又需要补充。

本书的“年表”作为正文的补充,收集资料更为广泛,以体现时代之氛围,横向比较可以透视徐先生所处的环境特点,尤其是记载了乡贤、同人和相关名家之大事件,衬托出个人与社会的融洽,凸显整体的审美趋势与个人抉择的协调性。

记得前几年在西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所题字有“名山事业”、“大篆精神”之句,其实是鼓励后学者继承徐先生之这种做人风格。“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是先生的座右铭,也是西师流派的座右铭。值得我们努力创作与研究,争取在西南地区形成更有全国影响之流派。

黄山谷对比其师东坡云:“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君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借后两句我们同样可用此诗赞赏无闻先生!时代需要“无闻精神”,不仅在艺术上、学术上,而且在人格修炼、生活态度等方面都需要。在复兴美育的当代,尤其需要这种正能量来激励后学。感慨者,先生一生忙碌,未暇从容游艺,却硕果累累;恨我辈,不珍惜时光,浑浑噩噩,愧对先生。易均室寄马一浮先生诗云:“争得高情更移我,天风弦轸遣携琴”,此句甚妙。忆及西师流派之三老,皆有此感触。

我用诗词形式所记录的“西师流派”特别文献,虽然简洁,却包含深远,令人回味。

偶然读到清代周在镐《寿张少泉师七十其一》颇有同感:

龙砂遗老望如仙,林下悠游二十年。古佛从来居福地,贞松不碍历霜天。

名山事业承先绪,广厦经营庇后贤。吾爱吾庐饶乐趣,新诗四集手亲编。

近来读到2020年张志烈教授曾撰挽联哀无闻先生:“半世肩随,失斤更觉庄周痛;百年长别,听雨何堪向秀悲。”虽然吾辈未曾半世肩随,其痛悲却是一样的。偶尔读明洪应明《菜根谭·修省》中曰:“功夫自难处做去者,如逆风鼓棹,才是一段真精神;学问自苦中得来者,似披沙拣金,才是一个真消息。”又让我得到一些安慰,逝者不可返,生者自当雄。

所幸的是,我们这一代生活在盛世,虽然经历了三年“疫情”的考验,毕竟比起徐先生“文革”时代要幸福得多。交通快捷,信息爆炸,书籍众多,交流频繁, 生活条件与物质条件都超越于徐先生所处时代,但我们的勤奋和严谨,还远远赶不上徐先生,这是需要我们反思和警惕的。

特别感谢著名学者孙洵、黄惇先生为本书作序,给本书增色不少。黄惇先生对体例、术语、词句等作了具体指导,殊多关怀,令人感动。

“名山事业”乃千秋大业!我与这种敬仰先生并编辑遗著的心情是一致的。铭赞曰:

居高声远,何藉秋风。郁郁佳城,夫子犹龙。人生有寄,望断飞鸿。

学优游艺,载道攸同。修辞立德,巴蜀豪雄。 百千造诣,归于会通。

愿以此拙著告慰无闻先生英灵!

场馆介绍
天桥艺术中心,最大的剧场1600个座位,可以承接大型歌舞晚会、音乐剧等;戏剧剧场有1000个座位,主要承接戏曲、儿童剧等;400个座位的小剧场则以上演话剧为主;此外,还有一个300个座位的多功能厅,可以进行小型演出...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北京市西城区天桥市场斜街
天桥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