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无闻艺术研究》(序二)
更新时间:2025-09-19 11:17 浏览量:2
作者丨孙洵(二〇二四年春节于南京后潜研堂)
在当代学术界,徐无闻为四川学界乃至全国的著名学者,其学术成果丰硕,这名讳是响当当的文化名片。他出生在天府之国成都。父徐寿(1904-1988年,鸿冥翁),雅好仁经史文赋、金石书画,精收藏鉴赏,与易均室、余仲英、周菊吾等交往频繁,阅历丰赡,得兄之助营置“玉局村”以耕读传家。新中国成立后经友推荐为杜甫草堂钩摹楹联匾额拾年……如此之人文氛围的家境,耳濡目染,熏陶有自,实不在话下。
徐无闻七岁时即学书法,为拓开他的眼界,寒暑假去大邑姨父张成孝处欣赏观摩收藏之书画;又在易均室、周菊吾等先生处接受传统诗古文词的开导,鸿冥翁与文殊院宽琳法师品茗论禅,蓄意让其问答,夯实学养之基础。故随后读大学之顺遂,得心应手,超越侪辈,是和前面的家教与博采分不开的。徐无闻在西南大学任教期间,仍不忘上进。教学之余经常请益于前贤吴宓(1894—1978),吴为陕西泾阳人,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研究家,国学大师,诗人。清华大学国学院创办人之一,也被称为“哈佛三杰”之一,另有陈寅恪、汤用彤、吴宓。1941年为教育部部聘教授,融汇中西,人所尽知。
徐无闻常忆及吴宓老,从求教中获益良多。近年出版的《吴宓日记》记录了徐无闻诸多事迹。无闻学长很喜欢文论,如《中国文学批评史》,曾特地赴沪,去复旦大学拜见郭绍虞先生,从而得以谒见书坛巨擘沈尹黙先生,又获赠潘伯鹰先生《书法绪论》、钱君匋《长征印谱》。经易均室荐介与方介堪通信达十年之久,请教篆刻技法。1981年去温州拜方介堪为师,终生执弟子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徐无闻一生执着的追求。1990年,他带研究生专门去拜会山东大学蒋维崧教授,蒋老是国立中央大学毕业,篆刻师从乔大壮。无闻学长直至六十岁还遍临篆隶楷行草,其朱批蝇头小楷精妙入神,黍米之微而气象开阔。洵以为他的《中山王篆》是渊博精深的选择。清华大学刘石先生评曰:“……而尤为世所艳羡者,乃在率先将瑰丽精绝的战国《中山王篆》字引入书法创作,《中山王器文字编》编者张守中在其再版前言中特地表而出之。如今风从者甚众,可惜徐先生所达到的精绝境界,目前书坛尚无第二人也。”
艺术学术之外,人品淳雅卓绝亦属内因。早在30年前,王玉池学长告诉我有人邀启功先生合作申报“博导”,启老连连摆手,“不行,我不够”。启老是位谦逊实诚的学者,他不说假话……可启老序《徐无闻书法集》时云:“篆法深稳,独得渊穆之度”,诚然。徐无闻学长的书法篆刻既是学者之艺,渊博精绝,又是艺术家之艺,专精独诣。其个性鲜明,如其人之瑰意奇行。中青年学者的论述、评判更多,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周永健兄《徐无闻先生遗作展·序》:“其所作,参悟甲金,浸淫秦篆,绝去怒张,至味平淡。延其行草,溯迹褚素。接踵宋贤,皆风骨俊逸,流落自然。”
徐无闻篆刻书创作,从殷墟卜辞、金文直至小篆,以“平淡”凸现;其行草又从褚遂良涉及米、苏、黄,以“风骨”、“自然”点评至佳。洵以为借用“致广大尽精微”(《礼记·中庸》)最为妥帖、公允。早在1989年11月,第三届全国书法理论研讨会在都江堰市二郎庙(道观)召开,得以与无闻学长“笔谈”,时学生、助手孙小平在场。他耳聋多年,笔谈加手势,也惬意,读书人之间如“行篙探水”,双方深浅自知。西南这一带,洵脑海中有徐无闻、姜澄清两位。斯二人早已乘鹤西去,然其厚积薄发,博古通今,以书法篆刻、文字训诂等交相融通之学术著作传播于后世,福祉于莘莘学子,人生一大幸事也。
当下,无闻先生高足邱博士世鸿教授,不忘师造化之恩泽,作一专题研究以飨同道。这对师生多年敞开心扉交往成父子也。况两位皆啜饮琼浆,善饮而有度,性情极相近,皆川江才子。此《徐无闻艺术研究》目前为首本研究专著,体例完备,内容丰赡,全面而立体的展示出徐无闻之艺术才华和艺术成果,值得品读。许多内容皆为一般研究文中所无,邱世鸿数年积累,旁搜远绍,终告厥成。诸多章节为第一次系统研究,如金石题跋、诗词创作、临帖、集字等,颇具开拓之功。
明代哲人李贽在《续焚书》说:“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指杨慎)。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宋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籍此作结束语,妥帖自然。
孙洵,男,1936年10月生。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史,先后问学于胡小石、陈中凡、黄淬伯、高二适、张寿谷、唐圭璋、徐复诸先生。从事书法篆刻创作的同时,潜心书史、书论、印史、印论的研究。参加撰写著作《中国书法鉴赏大辞典》、《中国书法名作辞典》《中国文化史之迹》《中国当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专著有《民国书法篆刻史》《清代乾嘉学派与书法》《江苏篆刻史》等多部。